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绂和田文镜谁对谁错(100句)

2023-01-06 14:19:1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李绂

1、如果张廷玉支持田文镜,依照田文镜的性格,有着皇帝的支持,有着内阁首辅的支持,朝中的反对声音必然会遭到压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将会更加失去外界的约束,其行为也必然是愈发的跋扈与激进。如此以来,不仅河南的地方矛盾会愈演愈烈,甚至还会对其他地方的新政执行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雍正也将背负更加巨大的压力。而这不仅是坑苦了河南地方的百姓与读书人,最终田文镜也必然是难得善终。

2、当时,朝中的清流派为了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结成朋党,甚至结伴跪在养心殿的门外,要挟雍正皇帝按照他们的意思办。而李绂就是清流派的领袖。

3、但是清朝的官场就是这么腐败,见不得别人好,张廷璐让那些学生好好考试,当地官员反而更加不高兴,将学生罢考一事上疏雍正,添油加醋说是张廷璐的失职。

4、李绂当过考官,从他那里出来的考生,都唯他马首是瞻,大家可以相互照应,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打个招呼就行。此外,李绂是三爷的门人,长期在王府工作,这期间必然结识无数文人士大夫,长年累月的友谊,到了朝堂上就是攻守同盟。所以,他被贬时,才会有一大群人为其喊冤;雍正送他上刑场时,才会有那么多人为他求情;他回乡的时候,还有一大帮人来送行。

5、李卫虽说是只是一个准备赴任江苏巡抚的山西布政使,但是竟然有亲兵。

6、李绂是一个读书人,他成为了这些士绅们的领袖人物,于是就发生了雍正四年的李绂与田文镜的互参案。先是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接着田文镜又告诉雍正,说李绂与被弹劾的黄振国是同榜进士,李绂为黄振国挟私报复等等。

7、“把那些兔崽子们都叫起来,抄家伙,跟着老子我拿人去!”

8、雍正皇帝为何最后关头赦免李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李绂弹劾田文镜,是对田文镜的施政方法不满,并没有直接反对雍正的新政,罪不至死;李绂是清流派的领袖,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投鼠忌器,杀掉他会得不偿失;有诚亲王允祉和宝亲王弘历的力保,雍正皇帝不能不给他们面子。所以,最后还是赦免了李绂。

9、在这个过程中,李绂犯了三个错,一是没有搞明白亲不间疏的道理,他与雍正仅仅是君臣关系,而田文镜是雍正的嫡系,关系上差了一层,何况还隔着一个省;二是拉帮结派,搞起了朋党,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调,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10、雍正听后先将张廷璐革职,后来再派人彻查此事,经过调查搞清楚事情真相后,雍正继续恢复张廷璐官职。在后来的官场生涯中,张廷璐还是顺风顺水,不过从来没有做过电视剧里所说的主考官,只做过几次同考官,当时的主考官正是他的哥哥张廷玉。

11、此外,不仅轿子的人数、大小等有严格要求,而且轿子的整体颜色也有严格要求。大致有三种颜色:黄、红、绿。

12、至于其他的外省封疆大员,比如总督、巡抚等,可乘八人抬得中轿。而其他的地方小官,比如县令等,只能乘四人抬的小轿子。

13、我们先说张廷璐参与的科场舞弊案。雍正帝在继位之初,伴随着得位不正这样的流言蜚语,顶着莫大的压力。在雍正初年。便举行了一场浩大的恩科考试。

14、仅此一段对话,就将皇四子胤禛和皇三子胤祉的对立形象,明确树立。这时候,李绂站了出来:

15、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16、李绂清楚这一件事情也向田文镜宣战,为了保命,他和三王爷扯清他向三王爷讲了和雍正皇帝的画之后,让一直帮他分析,倘若如果他做错了,希望一直来救他,一直也给他分析了问题,提出建议已经几点,李绂虽然是清官,但是他也非常的清贫,而且在修书院的时候去了三王爷的府上。

17、然而,李绂的做法也是同样太过于激进,并且在表达对于田文镜不满的同时,也是在直接抨击雍正推行的新政,这必然是不能为雍正所容忍的。况且更为重要的是,李绂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包括陆生楠、谢济世等一大批清流士大夫,也选择了跟随李绂一同弹劾田文镜,而这也必然被雍正扣上了“缘结朋党”的帽子。

18、可以忍受臣子嚣张跋扈,

19、反观李绂,因为皇四子胤禛反对编书,追回欠款,李绂就全然不顾传统礼制,和当朝郡王顶撞;可等到皇四子胤禛升级为雍正皇帝,并对自己委以重任以后,李绂便开始将自己所学的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识时务者为俊杰”。首鼠两端、表里不实大可恶者!

20、同时,他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

二、李绂和田文镜谁对谁错

1、副主考:这一职位是在朝廷举行科举考试时皇帝所任命的官职。因为科举考试对于朝廷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所以,为了表示对考试的重视程度,朝廷给这一职位封的品级一般不会低,大致介于二品之间吧。主要负责安排各省考生的有序进场考试,防止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还有在考试完毕后,负责筛选合格考生等事宜。

2、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3、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最灵,别忘了当年夜宿江夏镇,就是他救了四爷一伙人的命。李绂弄了这么多头衔挂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识字的自己相同,他心里会舒服?

4、张廷璐确实是张廷玉的弟弟,但是更牛的是他的父亲张英还是雍正的老师,不过这家人对大清王朝的建立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5、清朝八大总督,直隶总督为执牛耳者,全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天的河北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区域。直隶总督衙门的常驻地为保定,署内办事人员分为“书吏”和“承差”,加起来共五十人左右。

6、可以忍受一个臣子大权在握。

7、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雍正帝继位,历任吏兵二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受到弹劾,下狱免官。乾隆帝继位后,授户部侍郎、补太子詹事,历任光禄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8、而且因为考题在考试中是事关公平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必须要保证考试中的公平,这时候就需要他去购买这样的考题了。无论考题的价格是多少,他们都会花尽自己所有的钱去买,哪怕是用尽他毕生的工资,也都是可以的。况且他有那么坚韧的意志,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虽然是自己的俸禄比较少,但是长期的生活中,让他养成了攒钱的一种行为,所以就攒下了这么多的钱。

9、剧中,李绂看起来像学者,但他担任直隶总督后,可以调动四营直隶督标以及五营分防官兵,兼节制一营提标、五营镇标。

10、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每年可以领取的俸银有155两,养廉银大约二万两,还有公费、役食数十两。如果他因公去世,朝廷还会发放给其家属抚恤金,祭银25两,葬银500两,建碑银350两。处理公务或面见雍正时,李绂的吉服冠顶用珊瑚,朝带上用四块镂金衔玉方版,每具上镶饰一颗红宝石,官服补子为仙鹤。清流领袖带来的隐性权力权力并不完全由外界赋予,自身的影响力也是一种权力。影响力越大,调动的资源越多,权力也就相应增强。

11、哈哈,这就是鬼灵精怪的李卫

12、为此,雍正将张球以盗案而论罪。

13、但这样一位清官,却险些被雍正杀掉,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经过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

14、但为了心中的正义,同时也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头求助李卫。

15、首先,自从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隐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后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更没有什么实权,自己想管,也力不从心。

16、“三爷,您知道,要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呢!”

17、李绂(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18、李绂有两大特点,一是保护读书人的利益,二是维护读书人的脸面。因为他就是受益于科举,所以对于科场舞弊痛恨至极,要维护公平,保证科举取士不掺假,以便保持清流派的纯正血脉。

19、雍正元年,召回京师,担任吏部右侍郎。雍正元年,年羹尧位高权重,专横跋扈。李绂因为不肯给年羹尧之子造营房一事给予从优,而被年派记恨,后 被排挤改充经筵日讲官。不久,奉命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又为兵部右侍郎。

20、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三、李绂是个什么样的人

1、正是由于这种阶层利益原因,李绂跟其他派别的人沟通不多,比如八爷党,比如亲皇派。但是他要揭开科场舞弊案,自己不过是一个副主考,主考张廷璐又直接拒绝了他的停考建议。

2、正如雍正对弘历所说的:“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可他实行的诸多新政,包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等,都是直接触动到了读书人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但这在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现状下,雍正也是颇有一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于是他选择将所有的骂名扛了下来,不让此牵连到其他人。

3、张廷玉的沉默,不是两不相帮,恰恰是对两人的最好的保护。此时的田文镜与李绂,两个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既有功,但是同样也有着过失。

4、其实在古代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不管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是说错了什么话?只要有一个人特意的挑拨,你就会在自己的立场上失去一定的地位,而且还会带来杀身之祸。在李绂和田文镜两人斗争失败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皇上其实是特别的亲信谗言的,最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成立了自己的事业。

5、帝王心术是一种谋略,可分为阴谋与阳谋,作为帝王,一定是两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里面,到处都能看见帝王心术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比如雍正杀李绂,他是真的要杀吗?很明显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6、李绂一生勤政爱民,打击腐败,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汉,因弹劾田文镜三次入狱,两次赴刑场问斩,却没有半点怯懦。李绂一生清白,效国为民,祸福不动心,生死置度外。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抚州的一条繁华街道取名为"穆堂路"。

7、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朝,李绂几乎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从不吃拿卡要,也不贪污腐败,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当李绂被抓到刑部时,刑部派人去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房间简陋,别无长物,就连夫人佩戴的首饰,都是铜制品,而非金银首饰。李绂好歹也是一名从一品的朝廷大员,清廉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8、好在后来刑部请求给李绂定罪时,雍正皇帝再次网开一面,没有杀掉李绂。

9、“李绂,就是朕为你们树立的第二个楷模,他这次担任会试副主考,是他第一个发现了客场舞弊的事情,他完全可以装聋作哑,犯不着得罪那么多人,冒那么大风险,掼纱帽、出考场,举发这件事情。”

10、一直到弘历出面,雍正才点头,相当于让自己的儿子收买了清流的人心。因为弘历在雍正元年就被内定为储君,将来治国理政需要支持力量。雍正自己担骂名,美名就留给后继之君。

11、李绂少时孤贫,好学,自幼聪颖,读书经目成诵,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家贫甚,曾大风雪中手拿三百钱独身寻兄于汉阳,匝月,走三千里。

12、雍正王朝第39集菜市口,穿著死囚红衣的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已经跪倒在行刑台上。午时二刻,弘历要求雍正法外施恩,赦免李绂等人的死罪。雍正哆嗦着手从案上拿起一份赦诏。刘墨林赶去为李绂送行,李绂甩袖而去。忧郁憔悴的雍正对刘墨林说:“他李绂不和你喝,朕和你喝!”乔引娣代皇上喝了一碗酒,雍正报以一个欣慰的眼神。雍正告诉乔引娣,“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一个怎幺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胤祀、弘时等人密谋,要借整顿旗营之名伺机而动……

13、李绂之所以会败给田文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田文镜背后的势力太大了,所以最终李绂才会斗不过田文镜。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都会有势力集团的斗争,但是最终都会因为一方的失败就此落幕,而田文镜背后的人其实就是当时权力最大的雍正帝,所以他才能够这么的肆无忌惮。

14、当时她爸爸或她妈妈没有像你这样想,只是象征性性地拿了一个符号就定了,这就如同为什么是你中奖而不是我中奖呢?

15、直隶总督的驻地位于直隶省城保定,负责直隶地区的军民政务,例授兵部尚书,为从一品,位高权重,是清朝八大总督之首。都说“伴君如伴虎”,李绂身为直隶总督,没有在朝廷任职,与雍正皇帝隔了一段距离,但依然差点被雍正皇帝干掉。

16、我想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件事,那就是高考,这是唯一一场不靠权势,不靠金钱,不靠脸蛋,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跟那些二代们竞争,并有取胜机会的战争。

17、同时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因此雍正将李绂下狱,并非是真的要杀他,而是给他一个警告,也是给士绅们一个警告。经此事后,李绂也终于明白了雍正的用意,专心著书八年。

18、雍正三年,李绂成为直隶总督,看着田文镜实施雍正新颁发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自己自命清高不明白问题本质,只听到名声载道,就去职责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田文镜也很无奈,但是因此对李绂有所不满。

19、此外,民间还有富贵人家所使用的小轿子,迎娶新娘的花轿、喜轿等,一般都是两人抬的,在规格和装饰上自是无法与朝廷官员们所使用的轿子相比了。

20、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四、李绂简介

1、翻了一下历史书,这时候的李卫应该是在江南缉拿私盐,还抓获并策反了大侠甘凤池:

2、这与电视剧里边的桥段就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后来的事情还是有点相似,比如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恩怨情仇。

3、后来他弹劾田文镜,其实也是出于考虑维护读书人阶层利益,虽然他嘴上说着是争口气,是要脸面,其实都是利益。还记得他在伯伦不归酒楼买的答案吗,那可是整整七十两银子,要知道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多两。

4、首先,李卫前面的话全都是讽刺,既然你是进士,又是什么大学士,还是副主考,怎么求我李卫这个大老粗了?

5、雍正皇帝定的调子很严重,说:“田文镜公忠,而绂与珽极力陷害,使济世诬劾,必欲遂其私怨。此风何可长也?”在雍正皇帝看来,田文镜是一个公忠体国之人,可李绂、蔡珽却想方设法陷害他,还指示谢济世诬告田文镜,达到私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风气怎么能够长久呢?

6、高傲、自负、不可一世,一副清流派代表人物的铮铮铁骨;可在皇四子胤禛升级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将李绂任命为“恩科”副主考时,我们再来看下李绂的君前奏对:

7、我们先来看看李绂为什么成为第一个攻击田文镜的人,李绂是从湖北前往北京担任直隶总督时,途径河南时与田文镜发生的矛盾,然后回到北京上折子参了田文镜。

8、这其实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输送网,就像当今收藏某某人书画,你以为真的值那么多钱?他买的不过是画这幅画的人手中的权力罢了。

9、值得注意的是李绂在史学、理学、文学、方志等方面都有成就。他还是一位藏书家。

10、原文内容: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11、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田文镜杜撰出来的。

12、可以忍受臣子贪污受贿。

13、平民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

14、后来雍正帝即位,李绂也在张廷玉的举荐下,成为了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因为揭发考场舞弊案有功,也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并放湖北巡抚。

15、《雍正王朝》中,雍正整顿旗务时遇到旗人抵制,在思来想去之后,他决定调李绂为直隶总督,继续推行“旗务整顿”。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后,又有哪些权力呢?《大清会典》赋予李绂法律上的职权“总督”二字,最早出现于《汉书》。明朝嘉靖年间,始设总督大臣职位,管理蓟辽保定等地。当时,总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管某类事务的技术性总督,比如管理河流的河道总督;另一种是管理地方的总督,为临时性派出的朝廷大员,负责地方军政,其管辖区域的大小,均由官方文书临时规定,并不按当时的行省划分。总督上任之前,都要授命为兵部尚书或者都御史等职务,以此为其本官,而后受命差遣。

16、卢鹤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山东省莱州市。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初中就读于沈阳市省立第二中学

17、李绂fú(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18、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19、在李绂做官之前,他的顶头上司是三阿哥,所以一出事他就去找了三阿哥。但是给他顶撞张廷玉勇气的绝不是三阿哥,而是另有后台,这个后台就是他自己的信仰和雍正的支持!他没有屈服于张廷璐的话,而是选择了坚持自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仁官、清官、好官,早在张廷玉举荐之时,雍正就知道李绂的心性,所以就算终止考试,日后雍正静下来好好想想,也是不会怪罪于他的!

20、但是李卫只跟李绂说了几句话之后,立马之前的拘谨全无。又回到了他的“粗人”状态。

五、李绂怎么读

1、雍正皇帝明知道李绂是一个清官,依然两次想杀掉他,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李绂与田文镜作对。

2、正常情况下,总督都有兼衔。明朝总督以部、院职位为本官,而清朝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御史等职位都有定额,因此,总督则该兼任部院衔。雍正元年,朝廷规定,凡总督授加尚书衔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不加尚书衔者,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总督的职权:“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大清会典》”由此可知,总督要负责辖区的所有军政事务,不仅要负责随时考核下属官吏,其三年大计、分年查阅营伍、考核将军都由总督办理,还要保障区域的民风建设、工程、重大案件等事务推进。此外,对外交涉也由总督办理。

3、根据李绂回到北京与老三的对话可以看出:

4、果然,听完李卫的高论,李绂一拍大腿,对啊,是应该包围考场,惭愧啊,惭愧!

5、更可况正史种的李绂心气之高,从云南到直隶赴任得时候,路过河南,田文镜对他可以说好酒好饭伺候,但是就因为田文镜队境内的读书人的嘴脸太差,李绂人未到任,就死参田文镜。

6、清流同步行动,会给雍正制造很大的压力,也会威胁君权。所以,雍正擒贼先擒王,把清流领袖李绂拿下,告诫他们,搞朋党是有风险的。

7、要知道,明朝曾有东林党,使得国破家亡,让雍正不得不重视这些读书人。于是先后剥夺了一些人的官职,杀了一些人,而李绂也受到了雍正的严厉责备。结语李绂作为士绅们的领袖人物,如果不是玩儿得太过火,雍正也不可能会杀掉他。雍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这些士绅们,新政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8、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刚开始设置的总督也属于临时性的专派,后逐渐多个省份都设置,于是就形成惯例,成为管理一省或数省的封疆大吏,其所辖区域的巡抚、提督等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为辖区最高军政长官。总督为正二品文官,加尚书头衔者为从一品。

9、此前,蔡珽已被判处斩刑,监侯处决;现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将李绂斩杀的意思。

10、李绂此举往小了说是与田文镜的私人恩怨,但往大了说,则是阻碍雍正推行新政,自然要将李绂下狱了。其李绂涉嫌结党在李绂与田文镜的这场纠纷中,还有一个人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就是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

11、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李绂是个好官,颇有能力。还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与田文镜同样支持雍正的新政,因为看不惯田文镜照样弹劾他。而且在雍正授意之下折磨死康熙帝第九子胤禟,似乎有些不太光彩。因为他当时身为直隶总督怎么说这件事都跟他没关系,他也管不着。而且一般正直的大臣也不会参与进去皇族之事的,尤其是折磨死皇子这种事情。但雍正偏偏谁都不找,就找他并且授意其折磨死老九胤禟,说明他又带有鹰犬性质了。

12、“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

13、既然刘墨林不会为己所用,不会成为自己的党羽势力,李绂还会白白让出一个“探花”,哪怕是“进士”的位置给他吗?

14、“臣那时年轻气盛、出言无状,顶撞了皇上,请皇上赎罪!”

15、雍正年间的张廷璐和李紱正好是踩了这两根红线。

16、三爷允祉一直纵横驰骋在权力漩涡里,还能明哲保身,对问题的关键其实是看得非常透测的。

17、而李绂呢?电视剧中的剧情是他因为上疏指责田文镜,从而遭到雍正的不满,将其治罪,幸亏弘历求情,才得以放出来。

18、李卫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无法融入到学问圈(清流),李绂自命清高,也必然不会瞧得上李卫这种野路子的人。其实不仅仅李卫,田文镜也非进士出身,是监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务,李绂同样瞧不上。

1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0、没想到,1729年,顺承郡王锡保奏报朝廷,称当初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到直隶总督李绂、吏部尚书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李绂、蔡珽、谢济世有结为朋党的嫌疑,立即派人将李绂捉拿,关押在刑部,等候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