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书法(100句)
一、杨维桢
1、杨维桢性格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上海松江区),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2、元杨维桢行草书跋龚开骏骨图卷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
3、除上述原因以外,从书法创作的发展规律看,元代后期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所谓隐逸书风的最终形成,客观上也和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为首的“宋四家”“尚意书法”的影响不无关系。中国书法史上,宋四家的出现,无疑击破了几乎固化的历来以“二王”书风为唯一审美标准的坚冰,大大拓宽了文人书法的表现领域和丰富内涵。中国书法自古而来的百家千态的艺术语言,至元代后期,已经走向了不唯“二王”正统及赵孟頫一体为家天下的另种格局。同时还为后朝历代,甚至为当今人们实践书法创作和建立审美模式,开启了门户。
4、传舍吏(原文): 传舍吏,当封侯。晋鄙救兵邺中留,邯郸急击危缀旒。传舍吏儿当国忧,散君帑藏大饷士,编君妻妾列兵俦。传舍吏儿率死士,跿跔赤手科鍪头。救兵至,邯郸危复瘳,传舍儿死父封侯。(原文作者):杨维桢(原文出处):(据四部备要《铁崖咏史注》)
5、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我虽不能尽详其美,但绝大多数都是见了顿生欢喜心的。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人杨维桢。说实话,有很长时间我费尽心力,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无法从他的书法中,读出几多美感来。
6、客服QQ:55371343业务/监督:13560740067
7、从元代书法的创作状态看,承承相因的崇尚羲、献之风,事实上已经成为彼时书家们追摹晋唐传统的唯一模式。当朝一代宗师赵孟頫虽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书法新论,然始终维护的却是崇尚魏晋风度的书学立场。顺便提一句的是,此道实践者甚至对于北宋间大行其道的“尚意书风”,也大都不屑一顾,甚至抨击其取意不古。
8、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豪放,就有含蓄;有冲淡,就有纤秾;有绮丽,就有自然,等等。这说明,艺术的美,从来不是只有一条标准。
9、这篇文章未载于杨氏文集,它记载了元末松江书籍装裱业由盛转衰的真实情况,赞扬了萧显矢志不移的坚守。这是元朝在松江一带统治的最后一年,松江府、嘉定州已经在吴王朱元璋的控制下,徐达大军正在围攻张士诚最后的堡垒——平江(苏州),杨维桢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历史的方向:“时向平矣,大夫士将复尚文事”。这件也是小字行书作品,线条劲健,起收笔处皆精致入微,符合前述铁心颖“劲而有力,圆而善任”的特点。
10、上楼更衣玉山倒,腰间带脱金犀毗。
11、谢谢邀请。要不是看到这个题目,还真没有注意杨维桢这个人和他的书法。杨维桢其人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出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活了74岁,这在当时算是高寿之人。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
12、唐宋时期制笔中心在安徽宣州,以“诸葛笔”为代表。南宋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宣州制笔业衰败。到了元代,浙江湖州崛起为新的制笔中心,冯应科的笔,与赵孟頫的字、钱选的画并称“吴兴三绝”。据明人张复亨说:
13、《题倪瓒溪山春霭图》:在沧州轩试老温旧颖。
14、元杨维桢行书竹西草堂记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15、关于“画沙锥”,请看明洪武二年(1369)杨维桢《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
16、韩子为笔作《颖传》,颖莫贵中山之毫。汉制,天子笔皆用兔。蒙恬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欧阳通以狸毛为主(柱),覆以兔毫,则知颖不独贵于兔也。宣州诸葛氏传笔有二等,高贵者,柳公权求而与之,又语其子曰:学士能书,当留此笔;不尔请退还。未几,果退还,即以常笔与之。盖高贵者,非右军不能用也……擅名于馆阁诸公者久矣。至其孙,遂以颖贵名焉。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予用之,劲而有力,圆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则不可书矣。故铁心之颖,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
17、在传统艺术发展史上,有元一代大家杨维桢在我国诗坛和书坛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不容忽略。
18、另外三件署明用“铁心颖”书写的作品(《草书选评诗卷》《跋李西台六帖》《杨铁崖诗帖》),均未传世,仅见诸书画著录,但亦可知都是题跋、诗稿一类的小字作品。故可印证“铁心颖”笔头并不太大,适合写精到的小字。
19、杨维桢字廉夫,晚号东维子。别署甚多,如抱遗叟、老铁贞、铁崖山人、铁道人或铁龙道人、铁笛道人、梅花道人等。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杨氏生于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三十二岁登进士,历官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和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职。尝会修宋辽金三史,著《正统辩》。元末,被委任为奉训大夫江西儒学提举,时遇反元兵变避富春山。此后他还受命钱塘关令,因触犯朝相徙居松江。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诏纂修礼乐书,杨维桢遂留京四月,待叙列略定即归,归后不久便下世。
20、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一日,杨维桢撰《赠笔师陆颖贵序》,对“铁心颖”有详细的记载:
二、杨维桢书法
1、杨维桢性狷直忤物,不为世俗俯仰。精诗文,名重一时,称“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并称元末“三高士”。
2、有个歌手叫龚琳娜,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得了那么多奖,可是知道的人只限圈内。有一天,她“自毁形象”唱了个神曲《忐忑》,惊讶了无数人的耳朵,于是,她开始红了。好好唱、唱得好的人太多了,不好好唱却唱得好的人就没有几个了。特色才是艺术的生命。
3、《真镜庵募缘疏卷》全文一百四十五字,总四十二行,每行大多三字或四字。展观通篇书卷,但见笔里行间吞吐腾挪,拍塞满纸,枯湿浓淡,真气逼人。整个书幅,完整地再现了一代文坛骁将的强烈艺术个性,和晚年创作炉火纯青的完美艺术境界。这种全由性情而生的书法之作,即使就整个书法史而言,也可说是分外稀见的!此道识者,明代大书家吴宽曾用“大将班师,三军奏凯”这般激赏的话来称赞杨氏,想非虚言。
4、此外,从尚可得知的众多前人评述中,人们通常了解以往对于杨氏书法的称赞,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杨氏在文坛上的崇高声望。譬如明代大书家李东阳和明代大学士徐有贞就曾有过“铁崖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这样的话。清代的孙也说:“铁崖公余曾见用墨颇重,亦有纷披老笔,恐非书家派,当借诗以传。”同代的顾复说得更妙:“铁崖性癖耽奇,其书如吕梁之水,飞流垂势,听其所止而休焉!”然语气一转却又说:“但诗文为后世所重,并其书亦重之耳。”
5、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6、杨维祯书法草书最胜,笔势岩开,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牖,例载而归”之势,名作品有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卷》,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卷》等,其余墨迹则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跋之中。
7、元杨维桢行书张氏通波阡表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8、账号:0200206809000012936
9、自如其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看重其内心。
10、如果那时候,有“丑书”的说法,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11、(分别订阅全年杂志免收邮费,单册订阅加收邮寄费8元/册)
12、元杨维帧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13、《周上卿墓志铭册》,纸本,纵9厘米,横2厘米。这是至正十九年(1359)杨维桢应友人周上卿之请所撰写的墓志铭文。所撰行文简洁生动富于性情,充分显示了杨氏出色的文学才华。文字小楷书为摹勒上石之底本,但见用笔稳健劲险,结体端严精准。值得称道的是,通篇因笔致挺健多用挑笔,而愈显气息连贯满幅生机。
14、在朝廷中,杨维桢修撰好古典书籍后,便向明太祖请辞,随后回到家中不久后便病逝了。而杨维桢本人则是待人比较宽厚,同时不会因为身份的高低从而不尊重人,平时的话杨维桢也比较喜欢称赞别人的才华,因此和杨维桢做朋友的话,应当是很舒适的。
15、元杨维桢晚节堂诗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6、杨维桢书作的通体章法,自然与他不同寻常的用笔和独特的结体方式直接相关。然而,除技法因素之外,更与他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和浪漫情怀所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杨氏艺术性格的真实流露。在此,不妨结合杨维桢书法之作,来作进一步的了解。
17、在元朝,赵子昂就是秀外慧中的书风代表,他以一人之力横扫南北,一统书坛。言必谈王羲之的时代,杨维桢以一笔“丑”字异军突起,竟然也牢牢地占据了书法史一席之地,岂不怪哉!
18、秀外慧中固然人见人爱,但外丑内美的的高人,却非/常人能识。
19、铁崖体为元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20、《周上聊墓志铭》是杨维桢楷书的代表作,清峭之态,有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和褚遂良《倪宽赞》帖的身影,一笔一画凝重森挺,精整险绝之外更有沉穆高古的气象。《真镜庵募缘疏卷》、《城南唱和诗卷》、《游仙唱和诗册》为其行草之杰作。这些作品粗服乱头、点画狼藉,真、行、草相互夹杂,其间还多见章草的笔法和结体搀入,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大小参差,粗中有细;章法更是离奇古奥,字距常常大于行距,打破书法的传统布局而别开生面;在貌似零乱错落的格局中,产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如千军万出奔腾而来,气势逼人。
三、杨维桢书法作品代表作
1、可以说,赵孟頫的叔父(即玉溪尚书赵公)成就了冯应科,赵孟頫(即松雪公)成就了陆颖。在冯、陆两位制笔名家的带领下,湖州制笔技艺迅速提升,陆续形成了多个制笔家族,从业人数和技术水平都是全国之冠。湖笔的江湖地位在元代得以奠定。元末明初人虞堪总结元代湖笔状况时写道:“苕人艺者多艺笔,冯陆当年称第一……后来温生、杨生皆擅场,乡里而今有子孙……沈生兄弟懒归去,更有施生争后先。”提到了冯、陆、温、杨、沈、施等多个名擅一时的笔工家族。
2、杨维桢显然走的不是寻常路。他以无招之招,无法之法,一支秃笔,左刷右抹,终于把自己炼成了一代宗师。
3、温国宝、温子敬父子也是湖州著名笔工。元人揭傒斯《赠笔工温国宝序》云:“吴兴多名笔,温国宝其最后出者……凡有自吴中来者,余必求温氏之笔,而愈不可多得矣。”王冕、顾瑛也喜爱温氏笔,王冕有《谢友惠温生笔》诗。沈氏是湖州后起的笔工家族,也颇得当时名家看重,知名者有沈日新、沈君宝。《赵氏铁网珊瑚》卷七著录《赠笔工沈日新》诗卷,其中有杜本、柯九思、郑元祐、柳贯等名公题咏。柳贯说“灯下试染散卓,爱其转折可人”。《至正直记》载:“笔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吴兴陆颖、温国宝、陆文桂、黄子文、沈君宝,颇称于时。”
4、元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1296—1370),又名维祯,字廉夫,元绍兴路诸暨州人。他于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次年就任天台县尹,左迁钱清场盐司令。后至元五年(1339)丁艰,期满回到省城杭州,却迟迟未得补官,浪迹浙西山水间。杨维桢于至正四年(1344)应湖州长兴蒋克明聘,赴东湖书院任教。他在长兴衣食无忧的两年生活,有很多意外收获。例如他得到一支用千年残剑熔铸而成的大铁笛,作为他须臾不离身的伴侣,亦因此自号“铁笛道人”。而在书法方面,他放荡不羁的书写风格初现端倪,同时因为身处湖州,对湖笔制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了与笔工的交往。
5、Inmanyspeciestheprecisedistributiontoblastomeresofmoleculardeterminantsinthecytoplasmiscrucialtoproperdevelopmentofdifferentcelltypesintheembryo.Inmammalandbirdspeciesthefateofcellsisdeterminedbythepositionofacelllateincleavage.细胞质中分子遗传因素精确分配到卵裂球中,对许多物种而言,是发育成胚中不同类型细胞关键所在。对哺乳动物和鸟类而言,细胞的命运最终由细胞分裂后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6、元朝的书法,若只有赵孟頫的二王复古书风,太单调,没有意思,杨维桢的搅局,使元朝的书法变得妙趣横生。
7、杨维桢能够在诗书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他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关系。据说杨维桢20岁时,他的父亲卖了家里的马供他出外游学,杨学成归来带回了一车书籍。他的父亲说,这比一匹马值钱多了。
8、元杨维桢行书竹西草堂记卷(局部)
9、元杨维桢楷书周上卿墓志铭卷辽宁省博物院藏
10、因此,观杨维桢的书法,不能以寻常的书法标准来衡量,他的字就是他的人,人奇字亦奇,有一股奇气鼓荡,这“丑书”还丑么?何况古来就不曾有过丑书之说。只有雅与俗,没有美与丑。
11、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文章中虽不能尽详其美,但绝大多数都是一见倾心的。但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代书法家杨维桢。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费尽心力,却怎么也无法从他的书法中,感受出几多美感来。
12、书法如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重内心。
13、《真镜庵募缘疏卷》、《城南唱和诗卷》、《游仙唱和诗册》为其行草之杰作。这些作品粗服乱头、点画狼藉,真、行、草相互夹杂,其间还多见章草的笔法和结体搀入,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大小参差,粗中有细;章法更是离奇古奥,字距常常大于行距,打破书法的传统布局而别开生面;在貌似零乱错落的格局中,产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如千军万出奔腾而来,气势逼人。明吴宽评之曰:“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爿斤,倒载而归。”
14、杨维桢在很多文学领域造诣颇深,书法也是一绝。他的诗自成一体,号称“铁崖体”,特点是狂而怪,清新诡谲。因为这种文风,杨维桢又被称为“文妖”。历代对于杨维桢作品的评价都颇高,可见杨维桢在文学上很有建树。
15、由此可见,此中不论是书道里手,还是域内行家,面对前无古人的杨氏书法,也大都持有“借诗以传”的看法。有的虽不乏褒扬之意,但人们仍可以从此类褒扬话语的另一面,来体味所论者心目中对虽有时名、然未合古人格辙的杨维桢书法的大不以为然。以上所述,看来就是造成人们片面认识杨维桢书法的两个主要原因。
16、《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17、在杨维桢时代,陆氏知名的笔工有陆颖贵、陆文俊、陆文宝等,都是元初制笔名家陆颖的孙辈。这些技艺精湛的笔工时常周游东南各地,推销他们的毛笔,并请名家为他们题咏。除了杨维桢《赠笔师陆颖贵序》,还有元人周伯琦《笔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陆居仁《苕之水诗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以及贝琼《苕溪陆文宝挟笔过云间,持卷求余言》赠诗,都是为陆氏笔工所作。杨维桢还为陆文宝题写“笔华轩”。
18、元杨维桢行书跋张雨自书诗册吉林省博物馆藏
19、《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在云间之拄颊楼试画沙锥。
20、现在的100万,10年后相当于多少钱?看完惊呆了!
四、杨维桢简介
1、这些性价比超高的毛笔,用过的都说好!
2、元朝只有一种赵孟頫的二王复古书风,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杨维桢的搅局,元代的书坛就不完整。
3、邮局订阅: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4、小时候,家境清贫,多吃粗粮,因此看别人拿着白面馒头都馋得咽唾沫。而如今,白面馒头吃久了,回老家能吃一顿高梁米饭,都激动得差点儿热泪盈眶。其实,哪有什么粗粮细粮之分别呢?论营养,粗茶淡饭更养人。只是世俗的眼光过早地贴好了标签,只注重颜值和口感,大米白面自然受宠。当我悟出粗粮也一样是上天恩赐的珍贵粮食时,年纪也步入了中年。
5、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赵永金
6、《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怪僻性格的极度张扬。
7、《跋李西台六帖》:在云间草玄阁试老陆铁颖书。
8、元代,使用有心笔的人越来越少,其所用的缠纸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元人方回称赞湖州笔工杨日新诗云:“江淮笔工千百家,孰甲孰乙我所悉。鸡距散卓杨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说明此时鸡距笔尚未绝迹。而笔师陆颖贵为杨维桢制作的“铁心颖”,根据上文描述,“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定非元代主流的散卓笔,而是依古法制作的鸡距笔一类的有心笔。尤其是它以较硬的“丰狐之毫或麝毛须”为柱,较软的兔毛为披,有柱有披,这就是鸡距笔的做法。
9、收藏热线:13718262369
10、由以上例子可知,杨维桢常用之笔有铁心颖、画沙锥、枣心笔、乐墨等,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铁心颖。
11、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12、杨维桢《壶月轩记》董佐才题咏
13、因着时间久远之故,杨维桢书法至今已传世无多。朱家先生所著《历代著录法书目》一书,具体记录了历史上杨氏书作存世的基本情况。此书所录杨维桢书作计41件。随着时代变幻人间沧桑,如今尚在的杨维桢书法之作,仅仅半数而已。此中,除少量为美国、日本等公私藏家所藏外,其余大多数为大陆各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大陆藏家中,公家则当然以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三大博物馆为主要单位。
14、杨维桢的书法在元朝时期堪称一绝,而他的书法就像他的诗一样,回味无穷。杨维桢的行笔可以追朔到汉魏两晋时期,同时将汉意、章草以及二王行草之风相结合,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形成了属于杨维桢的文风。
15、杨维桢迥异于时的个性鲜明的书法艺术,固然和他的生长环境、人生阅历,和在文学领域的卓越造诣相关,然而,彼时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状况,也是最终形成杨维桢独立艺术性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6、因此,欣赏杨维桢的书法,不能用恒定的准则去衡量,他的字如他的人,人奇字亦奇,有一股奇气鼓荡,这“丑书”还丑么?何况古来就不曾有过丑书之说。只有雅与俗,没有美与丑。
17、元朝后期,因战事四起、皇室权斗而引起的社会政治的急剧变故,已经直接影响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表面漠视国家命运或可被称为隐逸之士的文化人群,当然地包括了诗人和书画家,他们曾消极地以手中的诗文和画笔,来抒发并寄托自己的狂放不羁和高旷情怀。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自然就涌现了一大批以嘉兴吴镇、松江陆居仁、无锡倪云林、常熟黄公望和杨维桢等为代表的一批个性书画家。此中,无论以诗、书造诣还是以声望之论,杨维桢都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
18、好的书法来自于技法的娴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自如其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看重其内心。秀外慧中固然人见人爱,但外丑内美的的高人,却非常人能识。
19、中国名山图大全,千姿百态!
20、我的书法造诣不高,欣赏水平也不到位。我一向比较喜欢圆润、含蓄的书法,不喜欢这种对比反差太大的作品。
五、杨维桢诗风奇诡,文字奇古,因而被称为铁崖体
1、唐医生和程医生为人亲和,待人热枕,康复治疗经验丰富,在我康复期间给予本人热情的指导和帮助,精心为我制定了康复治疗方案,他们的热情,认真细致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深受感动,正是有他们那高超的医术和亲人般的关怀,使我恢复的很快,在这里特别的谢谢你们唐医生和程医生,真诚的谢谢。
2、毛笔“画沙锥”之名来自“锥画沙”的典故。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锥、印都是硬物,沙、泥都是软体,毛笔虽软,但要写出刚硬的感觉,力透纸背。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述陆彦远语:“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锥画沙”在书法中比喻线条沉着深入,而以“画沙锥”来命名毛笔,则是喻指笔心坚硬如锥。
3、铁崖仙客气如虹,金桥银桥游月宫。——杨维桢《奔月卮歌》铁崖相见洞庭东,腰间笛佩苍精龙。——杨维桢《箫杖歌》铁崖道人隘九州,凌风一舸来东沤。——杨维桢《梦游沧海歌》吾铁崖道人韪之曰:有人悟此环,云梦吞八九。——杨维桢《题谢氏一勺轩》
4、杨维桢《壶月轩记》题盒,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长尾甲题写。
5、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抱遗叟,浙江诸暨人。幼时其父杨宏在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数万卷”。元末辞官到松江,常与有识之士饮酒赋诗,酒后作书,独坐舟中吹笛,最爱吹《梅花弄》。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召他到南京修礼乐书,自言“老妪不能再嫁”,托辞不去。
6、杨维桢书法就如同他的诗一般抒情,极具韵味。杨维桢的草书超逸放帙、奇崛峭拔,更是显露出他放浪形骸、狷狂不羁的性格特点。留传于世的杨维桢书法均是他50多岁以后的作品。从传世的这十余件墨迹里,虽然不大能看出杨维桢学书的轨迹,但可以看出杨维桢功力之深厚。
7、吴兴陆生某有才学而隐于笔工。其仲氏颖贵……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尖圆遒劲健,可与古韦昶争绝。余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颖贵亦自贵,虽势要求之而不可得。别襆之以锦,署曰:非会稽铁史先生弗能。知宣州诸葛氏云:柳学士能书,当留吾笔,否即退还。未几,果退还。叹曰:代无右军,何以用吾笔?而颖贵欲以吾当右军,曷当?惜予老矣,所书今不过山经野史,汝锥之功,无以用之以利天下,徒为祝锥辞。
8、他行笔能够追溯到汉魏两晋,并将汉隶与章草的古拙笔意和二王行草之风韵及欧字劲峭之方笔融合,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成就了杨维桢自己的书法。这些特点与赵孟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杨维桢晚年的书法更上层楼,恣肆古奥、狂放雄奇,拥有诡谲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气势。
9、延伸阅读: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卷》草书欣赏
10、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11、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2、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13、有学问得人只能被认作是学者,但他却还是一位文学家,在诗、文、戏曲方面也有自己的作品。他的古乐府诗,温婉、美丽动人,雄伟、豪迈自然,被称作“铁崖体”,历代文人多有推崇。
14、杨维桢的才华如果止步于此,那你就想错了。根据书籍材料,在音律方面,杨维桢也有其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
15、欢迎购买《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翰墨天下》年度合集。
16、深圳市书法院丨少儿书画培训中心招生简章
17、他这么大胆子究竟从何而来?细细地帮他想一想,推敲一下,他竟然如此底气十足。
18、元杨维桢行书题杨竹西小像卷故宫博物院藏
19、杨维桢的才华不止如此。材料记载,在音律方面,杨维桢造诣也极其深厚。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铁笛可是大有来头,相传古来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非凡,有穿云裂石之声。古人有诗云:“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岳阳楼。”
20、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古法制笔有柱有被(披),以中山兔毫为贵,唐初欧阳通以狐狸毛为柱、兔毫为披,亦甚名贵;唐代制笔名家诸葛氏笔分为二等,高贵之笔依古法制作,晚唐名家如柳公权亦不能用;湖州笔师陆颖贵“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说明“铁心颖”是为杨维桢特制的笔,时人不会使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