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100句)
一、写蝉的古诗(五年级)
1、同学们,你们认识蝉吗?在炎炎夏日听过蝉鸣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小时候还捉过蝉呢。
2、“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因为蝉喝着清晨清凉的露水,又住在安静的树林里,所以叫起来就更响亮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说蝉的叫声响亮,不是借着秋风才传得远,而是蝉比较喜欢站在高高的树梢上叫,叫声也就更响亮了。
3、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4、五年级上册只有11首古诗,如果是第8首的话,古诗是
5、蝉声远传,诗人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7、疏桐:高大的梧桐。疏,开阔、稀疏。
8、现在我们知道了,蝉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来获取养料的,如此说来,诗人写错了啊。可诗歌不是科学,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多加纠结。更重要的是,透过“垂緌饮清露”这五个字,诗人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蝉的形象呢?
9、翻译: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
10、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11、不知不觉,时光流逝,响彻不绝的蝉声送走了炎热的夏,迎来了凉爽的秋。是那秋风的吹送,让蝉鸣声更响亮的吧?诗人却告诉我们“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里的“藉”读jiè,是“借助”的意思。
12、“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3、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14、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15、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16、►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夜书所见》
17、关注后发送编号“888”
18、那时候小学课本里一首诗写的好:
19、►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赏读《书湖阴先生壁》
20、►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山行》
二、五年级古诗
1、(5)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2、蝉在古诗词中是常常出现的意象,除了象征高洁的人品,有时还被诗人写进诗中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如王籍的“蝉噪林逾(yú)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鸣声衬托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3、据说,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认可,唐太宗连声称赞:“好,好!爱卿洁身自好,自然声名远播,乃我朝之大幸矣!”
4、►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悯农·其二》
5、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6、▍标签:小学语文古诗词讲解
7、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8、虞世南的诗表达清高的品质,李商隐表达苦闷之心情,骆宾王则表达乏难的情境。
9、♪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10、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建议分享收
12、►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3、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4、☞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15、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6、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7、►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8、►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赠刘景文》
19、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20、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三、写蝉的古诗五年级
1、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4、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5、《蝉》唐代:李商隐
6、贞观年间性情刚烈,直言敢谏
7、的叫声响亮在林中。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声音传的很远,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写的是蝉的身形和习性,首句说蝉的触须像古人结在下颌的帽子带的下垂部分,第二句写蝉的声音响亮和力度,最后两句说明品行高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就能声名传很远强调个人人格的美和力量。
8、春:《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雪梅》宋朝·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那时候,淘气的我们就是趁着蝉刚刚蜕皮,还没有飞离的时候去捉它们。多少个静谧如水的乡村夏夜,我们就是伴着蝉鸣声甜甜入梦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蝉鸣声,走进虞世南的《蝉》吧。
10、虞世南善文辞,编有《北堂书钞》,精书法,外柔内刚,笔致圆融而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等存世书法。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和《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11、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古人认为蝉居高枝鸣叫,饮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它所喻的人品,自象征高洁。
12、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13、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shèng)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李世民从内心里欣赏、认同虞世南。虞世南死后,太宗还命画师为其画像挂在宫中凌烟阁。
1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5、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16、早一点关注少走一点弯路
17、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18、完整电子版获取方式如下,请仔细阅读!
19、五年级关于蝉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三首,即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原文如下:
20、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四、五年级古诗蝉
1、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3、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4、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看见蝉正骄傲地竖起触须,伏在树上吮吸露水呢。
5、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6、青若笀,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2)后台回复:必背古诗
8、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9、五年级上册古诗前六首:
10、诗文中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虞世南就是借蝉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对具有这样高洁品质之人的赞美。
11、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1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3、其实那时候的乐趣,全在这一首诗里面了。所以,诗来源于生活,更是娱乐了我们的生活。
14、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15、古诗蝉的意思是梧桐树上蝉低饮着清露,蝉的叫声响亮在林中。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声音传的很远,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写的是蝉的身形和习性,首句说蝉的触须像古人结在下颌的帽子带的下垂部分,第二句写蝉的声音响亮和力度,最后两句说明品行高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就能声名传很远强调个人人格的美和力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6、竹宣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7、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18、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19、今天,就借这个机会,重温儿时乐趣,体味唐代的“咏蝉三绝”吧。唐代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最为著名,被誉为“咏蝉三绝”
20、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五、五年级上册古诗
1、“饮清露”、“出疏桐”,前者写蝉的习性,后者写蝉的声响,诗人抓住了蝉的这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进而物我合高度契合诗人自己的心性。最后两句写蝉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2、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4、(一起学古诗)1~60音频视频讲解合集
5、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
6、这是一首咏物诗,虽然句句写的都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但是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和杰出的才华,咏物的诗人往往是暗含着歌颂自己高洁的品格。
7、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8、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9、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0、山外青山楼处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1、游赤石进帆海南朝宋谢灵运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12、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13、知识点+朗读+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4、4) 题临安邸[宋]林升
15、虞世南的确品格高尚,才华出众,被唐太宗称为“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意思是夸赞虞世南,如果所有的臣子都像虞世南一样,天下还有什么忧愁的事啊!
16、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17、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18、关注我们,每天分享实用的小学精品资料。请在同事群、班级群中推荐关注,您的推荐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19、一般人认为蝉声远传,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是由于蝉自身“居高”而自然致远。
20、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