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李白赏析解释(100句)
一、月下独酌李白
1、清醒时,我和它们共同欢乐,沉睡后,便又各自离散。
2、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6、我放声高歌,月亮好像流年难舍;我尽情起舞,影子便破碎零乱。
7、《月下独酌》词中章节句句叩人心扉,我亦颇有同感!凡喝酒之人,独酌滋味少。不知有太多的饮者在浩瀚的天涯一角,正如李白《月下独酌》一样“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自饮不畅之心境,诸位肯定也是独自对月难解饮,心中郁闷出口难,唯有影子在左右,情不能钟,兴不能达,如同诗人孤独难奈到夜半,也只有“暂伴月将影,醉后各分散。”了。
8、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9、云汉:天河,这里指天上。
10、《月下独酌》一诗,李白写于唐天宝三年的744年,李白出生于701年,写此诗的这一年李白43周岁,时任唐玄宗的供奉翰林。
11、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2、(解析)这首诗因波澜起伏,无中生有,静中有动,丝丝相扣而为世人传诵。
13、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14、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15、然而月亮并不懂得饮酒的情趣,影子也只能是白白地跟随在我的身旁。
16、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17、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18、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19、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写的是景,有点风花雪夜的味道,有酒有娱乐,有点欢快的意味;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情,以景衬情,是说的一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20、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每一天的努力都是,
二、月下独酌李白赏析解释
1、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2、(解释)我在花丛中安排下一壶好酒,独自酌饮没有一个知音。举杯邀请明月同我共饮,对着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就等于三个人,月亮本来不会饮酒,影子也不过枉然跟随在身前身后。暂且以明月和影子相伴,借这美景及时行乐。我唱起歌月亮在空中徘徊不定。我起身狂舞影子跟着飘前飘后。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后各自离散东西。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相约重逢在无垠的太空。
3、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4、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5、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6、很多情况下,酒是他在“出世”与“入世”间平衡自我的调节剂,但是也终归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使得“太白醉酒”成为大气淋漓、豪情万丈的象征,比魏晋风流来得更逍遥、更洒脱。
7、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8、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9、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0、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1、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1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3、及春: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候。
14、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15、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7、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8、永结无情游⑥,相期邈云汉⑦。
19、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20、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三、月下独酌李白拼音版正确
1、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3、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4、《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7、李白怀揣仕途之梦,从四川老家出发,一路走到长安城,但是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心情自然苦闷不已。
8、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9、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10、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1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2、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13、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14、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15、这首诗是李白于天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
16、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7、(注释)三人:即我、明月、身影。
18、李白的一生与酒相伴,他的诗也是充满了酒仙诗仙的浪漫色彩。在李白的诗里,酒已经成为常客,是一位知心好友。他和酒交流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脱自己的感情,以至于他写的诗,让人感觉感情是那么的充沛。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下独酌四首
20、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四、月下独酌李白其三朗读
1、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2、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3、这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备感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而是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的李白。清代乾隆帝评价说:“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诗醇》卷八)
4、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5、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6、译文在鲜花丛中置一壶酒,自斟独饮,没有亲朋好友相陪。
7、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8、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9、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2、有了酒以后好像他更自由,写心中所想,作凌云壮志。酒在这里没有麻痹他,给他的却是无限无尽的仙气。李白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但是酒给他的诗以感情和制度的超越。可能李白不是真正的李白,李白加上酒才是完整的。
13、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14、点击上方绿标聆听诗词朗读
15、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6、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17、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18、 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19、我只有举起杯来邀请天上的明月,结果,明月、我和月下的身影看起来好像成了三个人。
20、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五、月下独酌李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2、把酒问天和月下独酌,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作品,李白的主要特点就是狂放洒脱,至于他们的艺术特色肯定都带有作者特点,就是很积极乐观。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月下独酌》组诗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它由四首诗组成,本诗为第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全诗从独酌的孤独写到与月光、影子三人共饮的尽兴;再到分离的悲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知音难觅的悲凉和孤独之感,同时也体现了旷达豪放的情怀,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独特风格。
5、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6、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7、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8、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9、在一个寂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坐在庭院中,望着皓月,喝着闷酒,一股春愁油然而生,于是他趁着酒意,感慨地写下了《月下独酌》。从这一点看,如果说月亮是他的知己,酒便是缓解苦闷心情的最佳方式。
10、李白对酒的态度中,常常影射着他的生死观,身处开放包容、繁荣富强的盛唐帝国,他对酒、对死生的态度,虽同受老、庄影响,与魏晋人的生死观有渊源,但又因为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成分对当时文人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他追求的一部分。
11、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
1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3、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如(唐)王昌龄《送人归江夏》诗:“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宋)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云》诗:“孤月挂空碧,是身如浮云。”可见,“月”在中国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正如神话传说中那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酒众人都知它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同时也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果。
14、"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15、《月下独酌》一诗,李白写于唐天宝三年的744年,李白出生于701年,写此诗的这一年李白43周岁
16、感恩朋友们的支持!我会持续为朋友们提供优质的节目。
17、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18、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19、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20、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