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蒲松龄内容概括(100句)
一、地震蒲松龄
1、老夫四顾少亲人,举爨谁人汲沙渚。
2、●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地震。这是中国地震史中引起海啸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估计为6级。“沿海山倾地裂,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
3、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适②客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惊骇,不解其故④。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⑤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⑥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⑦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⑧相告语,并忘其衣⑨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⑩;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
4、《战狼2》最后一段话让人热血沸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5、闲着没事干呗,我是初一学生,我作业本中有这题,参考答案里写的是:说明这次地震的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6、当时,清代著名鬼故事作家蒲松龄正在稷下(今属山东临淄北部)表兄李笃家中点着灯烛饮酒。
7、(地震自救小常识顺口溜)遇地震,莫惊慌,保镇静,少伤亡。先颠簸,是近震,只摇晃,震必远。是远震,不用管,若近震,莫等闲。住楼房,别慌张,到小间,暂躲藏。厨与厕,牢又坚,跨度小,较安全!
8、周幽王二年(西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据《国语?周语》载:地震的时候,“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记》也有记载此事,当时人认为这个地震非常不祥,暗示“周将亡矣”。因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简单的说就是阴阳失衡,在人这边就是人无道、违天理,反映到天象就是天灾的出现。
9、地方政府积极救助灾民,恢复农业生产。震灾发生后,各级地方官,成为救灾的主体,赈灾工作马上成为工作之重。郯城县令冯可参“到任甫两月,即遭地震之变。公询问灾伤,抚恤残黎,施药以救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瘟疫的蔓延,“民赖全活者甚众"。
10、人们出门后发现很多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倒塌后又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伴随着“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令人异常恐惧。
11、●1605年7月13日,广东琼山发生地震。据史志记载,“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估计震级为5级或更强,为海南岛历史上最大地震。
12、面对灾害,我们也相信,这个日渐强大的祖国不会让人民失望。
13、不少古人都经历过地震,蒲松龄在《地震》里写道:“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每一次地震带来的都是生命的逝去和财产的损失,人类只能竭力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亡,抢救更多的人,却无法阻止地震。现代中国对地震无比重视,应对地震的经验也很丰富,快捷的通讯让所有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消息。国家也在第一时间派遣救援队奔赴现场,在灾难现场,人们见多了生离死别,也发生了许多潸然泪下的感动。中国已经今非昔比,民众也因为国家的强大而倍感安心。
14、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
15、(1)我;2原因;3,迅速;4,都,一起.d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是为了说明这次地震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16、《诗经》记录了周朝的地震
17、大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夜半时分(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jǔ)县、郯(tán)城等地,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18、当时的郯城知县冯可参在后来这样写道:
19、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地震
20、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意思是:我恰好到稷下做客,当时刚好正在和我的表兄李笃点着蜡烛喝酒。出自清代蒲松龄的《地震》。
二、地震蒲松龄内容概括
1、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2、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以上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3、蒲松龄描写的这次地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震级为5级,震中在约一百五十公里以南的莒梁、郯城一带。
4、读完了,叫上爸爸妈妈一起做几道题,才算真正的“暑假作业”——
5、蒲松龄,公元1640年,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6、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戌时,地震发生了。
7、而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根据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标准,紧急转移安置山东省89个县级行政区的89万人,需要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289172平方米,但山东省现有的储备库总面积仅为65896平方米,即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仅能满足23%的需安置人口,而尚有77%缺口。
8、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些地震
9、这篇文章通过蒲松龄的切身感受和所见所闻,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实录。
10、(出处节选)《地震》——清·蒲松龄
11、●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Ⅹ度强,破坏面积纵长500公里。在一个8级地震的震中区附近再次发生8级地震。前一次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赵城地震。
12、蒲松龄描写的这次地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
13、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
14、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东经100)发生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顷刻间地动山摇,生命陨落、家庭破碎。
15、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
16、这样领先于世界潮流的仪器
17、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18、时间顺序“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忽”、“俄”、“久之”、“逾一时许”等.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大地震.
19、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20、这和当时的财政状况有极大联系。清初,承明末荒芜之弊,库藏悬磬,入不敷出,战事频仍,有限的资金多用于军费,至康熙初年无根本改善,因此灾蠲频频,灾赈无多。据统计康熙前十年时,赈济比例极低,仅有全部赈济的7%左右。
三、地震蒲松龄文言文翻译
1、蒲松龄二十八岁时,在一个夏夜去找表哥李笃之喝酒,不巧遭遇了地震。他后来在《聊斋志异》中这样记录:
2、地震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它所带来的的后续连锁反应,灾难始于地震,却不会在地震结束后也随之结束。彼时正处于严寒的冬季,惊醒后仓皇逃出的人,大多都只穿着单薄的衣物,根本无法避寒,许多人躲过了地震,却没有躲过刺骨的寒冷。后续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接踵而至,带来众多损失,田地也被损毁,粮食锐减,人们面对困难的生存挑战,完全束手无策。古代通讯的不及时,交通的不便利,势必会导致救援的迟缓,人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眼看新春佳节就要到来,人们迎接的不是喜迎新年,而是不速之客。灾难之后,瘟疫也随之爆发,每一次爆发在灾难,都在无情收割人们的性命。
3、《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一百年,有熊地裂。帝陟。”从古至今就没有消失过的地震,凭借巨大的杀伤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国人记忆最深的估计是唐山和汶川两次特大地震吧,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无数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生离死别。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一场特殊的天灾,导致83万人丧生,就连黄河都倒流,大地摇晃近五年。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4、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5、积累与运用冥禅甍垣C通“才”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一切乌有:所有的景象都没了。直接霄汉:笔直连接云霄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清阅读一:D(绝对正确!)始(才)或(有的人)状(形状)指(指着)数(数数)倏忽(突然)翻译:城中有想楼的,像厅堂的,像街坊的,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数。楼上的人来往匆匆,有的人靠着,有的人站着,各不相同。、第一幅讲述了孤塔,宫殿,第二幅讲述了城市,第三幅讲述了高楼。阅读二:余(我)故(原因)疾(飞快)并(一并)D不久,茶几、桌子等家具都颠簸摇晃,酒杯也倒了,屋子的梁柱都发出折断的声音。写出了地震的广大。
6、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
7、可怜苍生。据史料不完全统计,这次地震造成了死亡人数超过5万人。从下面这张表格可看到各地的伤亡统计,怎一个触目惊心了得!
8、康熙七年①六月十七日戌刻②,地大震。余适③客稷下④,方⑤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⑥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9、①戌刻:即戌时,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指晚上七点到晚上九点。
10、关注并设为星标,每天分享一篇文言文
11、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12、因为地震发生在晚上,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过多的夜生活,大多正准备睡觉或者已经入睡,所以造成的人员伤亡也特别严重。据史料的不完全统计,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万人。
13、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
14、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15、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16、少女黄昏悲独宿,老妪自首抚孤孙,
17、解释下列句中红字的词语。
18、(白话译文)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19、本文从多角度描绘了地震时的情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述。
20、由于极震区大部分位于郯城县境内,故称为郯城地震,临淄属于破坏性地区。
四、地震蒲松龄翻译
1、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改变了南北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宽。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2、天灾无情。正如国防的战备一样,面对小概率的地震,我们也要做好准备。那么,如果这样的地震放到现在,会是什么情形呢?
3、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4、文章的语言简明有条理,将地震发生时的自然状态和人们的动作、情态描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5、(2)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6、●1739年1月3日,宁夏平罗、银川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据载,靠近黄河的一些城镇,震后地裂“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冻死、淹死甚多”。
7、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恰好客居在稷下,正在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惊慌并感到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久,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子的房梁和立柱发出折断的声音。大家互相看着都大惊失色。
8、《竹书纪年》载:“帝发七年,泰山震”。意思是说舜在位的时候,泰山发生了地震,此时约西元前1831年。书中对这次地震虽然没有多加描述,但可推测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记载。
9、可惜住着舒服的窑洞在地震面前毫无抵抗力,许多人还在睡梦中安眠,就感受到强烈地面摇晃,随后房屋倒塌,有的人估计没来得及起身就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够逃出生天,避免被掩埋。地面在强烈震动,周围是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塌的房屋,其中还夹杂着人们的呼救声,哀嚎声,和止不住的哭泣声。原本安宁祥和的夜晚,就这样露出了它狰狞的本来面目,目之所及简直是一片人间地狱。如今西安的景点小雁塔,也是在这场地震中塌陷两层,建筑尚且如此,更何况脆弱的人呢。
10、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出现过很多太平盛世,但是,天灾人祸也不少。以往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专门记载国家大事,地震在古代被视为严重的灾异,所以从史官的纪录中,可以轻易找到关于地震的记载。
11、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
12、各疾趋出:快速如鼎沸:像并忘其未衣:都不可汲:吸取众核异,不解其故:大家惊慌,不知道原因相顾失色:互相失去脸色本文从始至终,紧紧扣住了一句话,写出了一幕幕奇异的场面。你认为这句话是文中的那一句?文章最后一句
13、其中山东临沂、枣庄、菏泽、日照、济宁是郯城地震的主要影响区,储备库缺口较大、供需矛盾最为突出。因此,综合山东省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础,建议山东省采用以济南、潍坊、临沂为中心的"三头备灾"模式,重点加强临沂市的储备库建设,以有效提升山东省备灾体系的救灾效率。
14、因为他的故事很多是听来的,前面听到一段写出来了,后面又听到一段,把两段连起来,补充说明传言的结果,说明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更相故事是真的,这是他的写作技巧。希望你有用!!!
15、当人的精神过度兴奋或专注于某个重要的方面的时候,往往会把次要的方面疏漏和省略掉,这是人类一种本能的抓大放小的自我保护。在后一则故事中,邑人妇在与狼的斗争中胜利地保护了自己的孩子,“惊定作喜,指天画地”,忘记自己“一身未着寸缕”,与《地震》中街上“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确实“同一情状”。不过不是“人之惶急无谋”,而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
16、为此有专家推测,这场地震的强度肯定在0级以上,也就是说它的强度远超汶川地震。后者可是发生在下午的两点二十八分,但它却是悄无声息地在半夜发生。关中地区本就是人口密集居住地区,这里的人们当时居住的房屋几乎都是窑洞,它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17、震后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又遭受洪水和疫病摧残,死伤也极其严重。
18、(看不清加点的是哪个,姑且认为是这些)适:正在;正当时;正疾:快速、迅速;趋:走、快走、跑未:没有;衣:动词,穿衣非常:特别,异乎寻常的;不合惯例;不适时宜;突如其来的事变。d俄而:〈书〉不久;一会儿;(表示短时间内发生);一会儿桌案晃动,酒杯翻到,屋中的房梁椽柱等摩擦晃动发出声音。具体形象地写出这场地震是多么的剧烈,用各处发生的客观情况来补充描述除了主观感觉到的发生的地震情况。
19、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写的一幅对联,联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作了比较正确的评价。
20、最惊心动魄的莫过“震”
五、地震蒲松龄文言文
1、几许伶仃泣路旁,身无归旁家无主,
2、《诗经小雅》这样记录此次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家可以想见地震前地声自地底传来的隆隆声响,夹杂着闪闪地光,那种震前的恐怖景象。而当地震来时,一时间的天崩地裂、河水震荡,高地凹陷成为低谷,而低地隆起成为丘陵,整个陕西附近的地貌完全变了样。有专家推测当时地震相当于7级以上。
3、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4、1因为他的故事很多是听来的,前面听到一段写出来了,后面又听到一段,把两段连起来,补充说明传言的结果2说明故事的真实性,说明地震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让读者更相故事是真的.这也是他的写作技巧.
5、事情发展顺序。过了好久,一个时辰左右,后来如雷鸣般的声音,不入几案之上酒上下颠簸,酒杯倾倒,屋梁和椽子柱子,交错相折发出声音,墙壁和房屋命倒塌的声音以及儿子女儿的号哭声,喧闹得就像是锅里的水开了一样,某一家的楼南北方向改变,枉霞山开裂,沂水下陷成穴,有几亩地宽,由人的动作神态体现地震变化。
6、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7、我们的先人就不断与地震抗争
8、这场地震带给今人的是惨痛的教训,万幸的是当时的明朝还有余力腾出人手和金钱去抢救灾民。要是它发生在明朝末年,那么估计这些灾民们只能自求多福了。但人们对地震的了解不多,救援也不及时,救援的时候措施手段并不有效,经验不足的救援队导致救援行动大打折扣。民众自然怨声载道,流民增多,留言也四起。
9、●138年2月28日,甘肃金城、陇西发生地震。据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当时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
10、⑤错折:摧折。错,通“挫”。
11、妻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厨中自蒸黍。
12、●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赵城发生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坏官民庐舍十万计”,“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震级约8级或更大。
13、●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此震极震区长轴与渭河地堑方向一致。估计震级约有8级或更大。
14、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15、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
16、蒲松龄忍不住感叹说:“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17、明朝的官方统计记载在地震中丧命的人有足足83万,但此后在泥石流,瘟疫里死去的人,并未统计在册。但毫无疑问,这一场灾难是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天灾。此后时常还会有余震的发生,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内就有四五次,百姓人心惶惶,每次余震都担惊受怕。直到漫长的五年后,余震才终于停止了。
18、人们因为眩晕站不住,只好坐在地上,随着大地“转侧”,附近的河水“倾泼”的大浪有一丈多高,满城鸡鸣犬吠,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才稍稍安定下来。
19、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
20、在古代,下拨救灾款是中央赈灾的常见对策,救灾款主要用于贫困灾民的生活救济,震亡人口的抚恤安葬,倒塌房屋修建三大用途。蠲免钱粮是救灾的又一项对策,该项对策在理论上可以使震区百姓从中普遍得到实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