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古诗译文赏析(100句)
一、乌衣巷古诗
1、三四句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归巢的燕子,那过去栖息在“王谢堂”前檐下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寻常百姓家”了。诗人抓住燕子寻归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的盛衰巨变,在对景物的继续描绘中,抒发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为什么孩子要去大城市读大学?最好的答案在这里!
4、茅檐苇箔无冠盖,不见乌衣见白衣。
5、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
6、朱雀桥:东晋时为横跨泰淮河的浮桥。
7、(4)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5)旧时:晋代。
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10、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11、是一首怀古诗。全诗通过对
12、古诗游戏:“填一填”。
13、幼儿准确背诵古诗。
14、乌衣巷(唐)刘禹锡zhūquèqiáobiānyěcǎohuā朱雀桥边野草花,wūyīxiàngkǒuxīyángxiá乌衣巷口夕阳斜。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旧时王谢堂前燕,fēirùxúnchángbǎixìngjiā飞入寻常百姓家
15、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16、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17、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18、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19、提问:你觉得朱雀桥繁华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凄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20、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二、乌衣巷古诗译文赏析
1、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2、这是一首借史抒怀、以史鉴今的诗歌。诗人游览乌衣巷时触景生情,想起了唐王朝的命运,有感而发。
3、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4、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5、(孔子微学堂·全日制国学班)
6、《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7、不道华堂曾止息,如今穷巷莫经营。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9、有一种爱叫点赞有一种弘扬叫转发
10、仄平平仄平平仄,
11、“乌衣巷口夕阳斜”赏析
12、《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3、(出典) 《世说新语·雅量》:“王公(王衍)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诸王所居。”参见“王谢堂前燕”条。
14、当时,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区。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刘禹锡经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15、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时东吴禁军的驻地。由于当时禁军都身穿黑色的军服,所以此地被称作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唐代后乌衣巷已成为废墟。
16、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刘禹锡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写诗人对人生沉浮,盛衰兴败的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17、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18、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的《乌衣巷》,
19、桑田芜没徒多事,兰玉丛生更几人。
20、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三、乌衣巷古诗的意思翻译
1、白话文释义: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2、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寻常:平常。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旧时:晋代。
3、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7、衣巷唐代·刘禹锡zhū朱què雀qiáo桥biān边yě野cǎo草huā花,wū乌yī衣xiàng巷kǒu口xī夕yáng阳xiá斜。jiù旧shí时wáng王xiè谢táng堂qián前yàn燕,fēi飞rù入xún寻cháng常bǎi百xìng姓jiā家。
8、适合对象:2—6岁幼儿
9、旧时帘幕无从觅,只有年年社燕归。
10、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11、乌衣巷口夕阳斜。
12、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七言绝句押麻韵朱雀桥边野草花,平仄平平仄仄平,乌衣巷口夕阳斜。平平仄仄仄平平。旧时王谢堂前燕,仄平平仄平平仄,飞入寻常百姓家。平仄平平仄仄平。
13、茅檐苇箔无冠盖,不见乌衣裳见白衣。
14、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15、飞云当日未停骖,巷在秦淮水以南。
16、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17、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儒家私塾学堂
18、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19、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20、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四、乌衣巷古诗原文及翻译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赞美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2、乌衣巷 刘禹锡
3、(2)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4、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5、乌衣巷在南京白鹭洲公园西、夫子庙文德桥南,因三国孙吴都城穿黑衣的卫戍部队驻此,因被称为乌衣巷。六朝时成为商业区和王公贵族的住宅区,左右东晋政权的王、谢家族亦居于此,其子弟因此被称为乌衣诸郎。现乌衣巷仅是古乌衣巷的一部分。
6、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释: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7、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知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诗意。课堂中用各种形式带领幼儿认读古诗,在认读古诗和背诵古诗时,重在引导幼儿在读和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结合诗意和作者创作古诗时的凄凉心情来读。
8、不走传统怀古诗的套路,即写景,抒情,议论中带着感慨。使人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几许花草,一抹斜阳,出来进去的燕子,就一写尽今昔巨变,一腔感慨,无限苍凉,藏而不露地蕴藉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9、关车暇日劳挥尘,玉树春风自满庭。
10、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11、山无多树夕阳远,梅始一花春意长。
12、(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13、寻常:平常、普通。
14、wūyīxiàng乌衣巷作者:刘禹锡zhūquèqiáobiānyěcǎohuā,wūyīxiàngkǒuxīyángxié。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ān,fēirùxúnchángbǎixìngji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5、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
16、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17、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18、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寻常)平常。(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旧时)晋代。
19、《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20、小朋友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五、乌衣巷古诗拼音版斜的读音
1、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乌衣巷,古诗,气氛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4、回家把古诗《乌衣巷》背给爸爸妈妈听。
5、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6、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7、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8、眼前荒凉景物的描写,暗示
9、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zhàn)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zàn)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10、《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出自《全唐诗》。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12、当年画舸凌波、笙歌处处的秦淮河上,如今只剩下那座古老而陈旧的朱雀桥了。昔日,这里车水马龙,最为繁华,如今桥上行人稀少,荒凉破败。这凄凉的古桥边,野草丛生,各色无名的野花寂寞地开放在野草丛中。
13、 意思: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14、阀阅沦亡梐枑移,年年旧燕亦双归,
15、《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全诗原文如下:
16、古迹荒基好叹嗟,满川吟景只烟霞。
17、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18、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19、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20、(释义) 乌衣巷为六朝帝都建康(别称金陵,今南京市)的里巷,得名于三国时吴国的乌衣营,东晋时为王谢望族聚居宴游之地,王谢二族衰落后,乌衣巷已成为平民宅巷。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咏·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表现了世事沧桑之变。后世因用作咏叹金陵的典故,常借以寄托兴亡盛衰之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