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晋国骊姬之乱翻译(100句)

2023-01-06 14:00:1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晋国骊姬之乱

1、此时的荀息如果选择拥立重耳继位,里克、郑父未必会对悼子下手,虽然不能将君位传给奚齐的兄弟,但至少能保住最后一点血脉。然而,荀息没有这么做,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愚忠,更迂腐地坚持既定的继位程序,他所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拥立悼子为君,并为献公举行葬礼。

2、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

3、晋献公有很多儿子,与夫人齐姜生有世子申生,与狐季姬生有公子重耳,与小戎女生有公子夷吾,与骊姬生有公子奚齐,与少姬生有公子悼子,其中骊姬和少姬是两姐妹。

4、韩魏两家恍然大悟连忙与赵家联合准备反攻智家,于是在当天夜里三家一起出击,趁乱将智家家主智伯瑶杀死,同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公元前403年,消化了智家的土地后三家有趁机将晋国剩下的土地也全部瓜分,同时派人去见周威烈王,让他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周威烈王知道反对也无效只能同意,于是封三家为诸侯,从此晋国灭亡。

5、晋国诅无畜群公子,优宠公族旧支及异姓贵族之制及其实践,在宗法分封占主导地位的春秋时代,这是尤为严重的历史偏差,是背离统治规律的盲目尝试。宗法分封的主观出发点是“本大而末小”,但晋献公以后的晋制不仅使自身陷于本小末大的通弊,而且异姓卿大夫对公室的吞噬和彼此间的兼并,更为激烈无情。鲁郑公室是在战国时代被外来力量终其天年的,而曾为赫然霸主的晋国却远在数十甚至一百多年前就被三家所灭,这两种结局的对比是颇耐人寻味的。晋献公的初衷本是想一劳永逸地铲除公室内乱祸根,稳固强化君权,然而,萧墙内祸乱的避免却导致了萧墙外祸水滚滚而来的惨重代价。

6、必须承认的是,夷吾等人虽然谋高一筹,但却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换来的君位恐怕未必稳固。

7、妺喜、妲己、褒姒、骊姬,这四个美貌的女子被称为古代的四大妖姬,这四大妖姬都是亡国之君的宠妃:夏桀,商纣,周幽王,晋献公

8、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周天子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9、这么看来,夷吾的一帮臣子比重耳等人更加高明,他们虽无法得知里克等人拥戴夷吾的真实目的,但却可以开出让对方不能拒绝的高价,而且还请来外援相助,这样一来,无论里克等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夷吾都有足够的实力继承君位。

10、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子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11、(7)攘:夺去。羭(yu):公羊。这里暗指太子申生。

12、晋惠公六年(前645年),秦国在充分准备之后,秦穆公亲率大军讨伐晋国,很快渡过黃河,到达韩原(河津与万荣之间)。晋惠公闻信,急忙应战。秦承饥荒之后,越国远击,处于劣势。然全军上下一致,斗志昂扬,把晋军打得大败,晋惠公被俘。晋惠公被囚于秦,在如何处置晋君的问题上秦国君臣展开了一场廷论。公子摯主张杀掉晋惠公,大多数人不同意,最后晋国答应割所许秦赂“河外列城五”给秦国,使秦的势力扩展到今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晋以公子圉代父为质于秦,秦控制了晋国的政权。

13、战国时的韩非,对晋献公“继文绍武”、开疆拓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他在《韩非子·难二》中载文:“献公并国服国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晋国经过献公拓土,由偏居一隅深山小国,一跃而为一等诸侯国。太史公司马迁评价他:“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狄,东至河内。”

14、次年,秦国饥荒缺粮,秦穆公请晋惠公援助粮食。但贪婪的晋惠公却认为这是讨伐秦国的大好良机,非但不借粮食,反而谋划出兵攻秦。

15、这时旁边有人说:您自杀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拥立卓子(骊姬妹妹之子)为国君,您继续辅佐他。

16、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35)?”

17、(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

18、这下晋惠公只好割让河西之地予秦国,同时派世子圉到秦国当人质,这才让晋惠公得以返回绛都,但从这以后,晋惠公再也不敢违逆秦国,郁郁而终。

19、晋惠公深知君位来之不易,要坐稳这个位子,就必须消除一切威胁。对于晋惠公来说,他的威胁有一是声名远播的哥哥重耳,二是弑君作乱的里克、郑父,三是即将得到河西之地的秦国。

20、申生死后,重耳与夷吾回到朝中拜见父亲,骊姬害怕两位公子加害她,就提前在晋献公面前进谗言,说两位公子参与了投毒事件。重耳与夷吾害怕被父亲诛杀,就分别逃回封地,引兵自守。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分别发兵攻击两位公子,重耳逃到翟国,夷吾则逃到梁国。夷吾逃到梁国是想借助秦国的势力在父亲死后回国继位。

二、晋国骊姬之乱翻译

1、首先,韩赵魏三国成立被史书《资治通鉴》列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彻底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标志。

2、为了掩盖家丑,郑穆公将女儿远嫁给夏御叔,嫁过去不满九月就生下儿子夏徵舒。因为夏姬多情美丽,所以夏御叔也不深究儿子为何早产;十二年后夏御叔暴毙,据说是死于妻子夏姬的采补之术上。守寡后的夏姬年华已过但仍是云鬟雾鬓、剪水秋眸、肌肤胜雪,孔宁与仪行父,先后都成了夏姬的床幕之宾。

3、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4、晋献公病重时,他把奚齐托付给了重臣荀息。

5、姬遂谮二公子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以上僖公四年)

6、晋献公为了巩固君权诛杀公族,建立国无公族制度,斩断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它表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已从根本上冲毁了。那么,这样一种制度真的能够稳固强化君权吗?

7、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

8、(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

9、《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0、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其中的故事!

11、在扶立新君问题上又形成两个派别,以里克、丕郑为首的大臣主张立重耳,以吕甥、郤称、郤芮为首的大臣要立夷吾。两党分派使者召重耳、夷吾回国。重耳有远虑,认为国难不可骤弭,打算继续观察时局的变化。夷吾急不可耐想做国君,一面以割“河外列城五”为条件贿赂秦穆公,企图依靠秦国护送他君临晋国;一面以“汾阳之田百万”“负蔡之田七十万”贿通里克、丕郑,以取得反对派的默许。于是,在秦军护卫下,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秦国立夷吾,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当献公死后,秦国便产生了控制晋国的念头。晋人请秦选晋国亡公子纳以为君时,秦穆公以重耳仁,欲立之,秦公子絷劝诫,终立夷吾。其用意秦不愿有个强大的晋国屹立在东方作为它东进中原的障碍,立夷吾是弱晋政策的具体表现。

12、骊姬害死太子申生之后,又以同党之名诬陷重耳和夷吾。次年,重耳迫使流亡至白狄避难,夷吾也逃往梁国,骊姬奸计得逞,献公改立奚齐为太子。

13、在晋献公的六位妻子中就有四位是戎女,而同“非我族类”的戎狄通婚,不仅造成了种族血缘的混合,而且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但直接引起民族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变化,而且还引发了强烈的政治辐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了以后历代晋国君臣的婚姻,他们或是纳戎女为妻,或是嫁女于戎狄首领。如晋文公重耳不但为戎女所生,在流亡期间娶了戎女,晋成公将女儿嫁给赤狄潞子婴儿。

14、(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今山西限县西北。

15、分封制是周朝遗留下来的政治制度。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周王朝是在各个地方分封诸侯。这一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而坏处体现在如果诸侯国强大,不利于王室的安定。分封制的缺陷在周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春秋时期体现在了晋国。

16、音频来源:临汾市博物馆志愿者陈祺

17、重耳和夷吾两个为了活命,只好各自逃了,一个逃到蒲城,一个逃到屈城。

18、(43)却芮(xirui):晋国大夫。

19、众所周知,晋献公临终前曾托孤荀息,要他辅佐骊姬的儿子奚齐。

20、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以上僖公六年)

三、晋国骊姬之乱朗读

1、在重耳流亡期间,晋国连连发生重大变故,先是晋献公归天,接着奚齐即位,因不满骊姬弄权,里克、邳郑等重臣派人刺杀了奚齐。

2、事实上,公子重耳是想成为晋君的。他作为献公最年长的公子,是最有资格继承晋国的,而且在重耳的身边,还有诸如狐偃、赵衰、魏犨、介子推等贤德之臣,论声望、论支持率,重耳无疑是晋国君位的最佳人选。如果重耳真的是淡泊名利的人,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怎么可能一直跟着重耳流亡列国?这些人之所以跟着重耳,完全是因为看中重耳的才能,断定他一定能回国继承晋侯之位。

3、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以上僖公四年)

4、先秦四大妖姬分别是指夏朝妹喜、商朝妲己、晋国骊姬、郑国夏姬!夏姬和骊姬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公主,她们都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驱动了历史事件,被历朝历代视作红颜祸水的典型。相对而言夏姬只是风流多情,因风流之情而害死了无数国君大夫;骊姬则是玩弄权术,差点将晋国玩完,故骊姬的危害远远大于夏姬。

5、晋国所呈现出的尊贤尚功的特点,不同于西周王朝奉行的只有同姓贵族的子弟才能封赐权力的任人制度,从而使晋国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与繁荣。但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异姓势力的崛起,礼制观念更为淡化,在这种政治体制下,新文化和新思想应运而生。

6、公元前650年,夷吾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晋国的新主公,也就是晋惠公。

7、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8、后来,晋文公派人诛杀了怀公,晋国自骊姬之乱后的夺嫡大战总算划上了句号。

9、公元前655年,时年已43岁的重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10、晋惠公死前,世子圉害怕晋国君位落入其他公子手中,便悄悄从秦国逃回了晋国,史称“晋怀公”。

11、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12、然而,卓子被立为新君后仅一个月,就被里克在朝堂之上杀害了。

13、(3)筮:用蓍草占卜。

14、惠公此人极为吝啬,又是个忘恩负义之徒。刚刚继承君位后,惠公便后悔答应里克和秦穆公的事情,当时秦国使臣一路护送惠公返回绛都,就等着交割河西之地,但惠公却称大臣们都反对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他虽然极力反驳,但却无济于事,只好暂缓交割事宜,同时惠公也不再履行分封汾阳之地给里克的承诺,还夺取了他的权力。

15、骊姬不是中原人,而是地道的骊戎人,是古戎人的后代。当时晋献公在骊戎打了胜仗,骊戎的国君很怕死,就跟晋献公讲和,献上了两个美女。这是一对姐妹花,妹妹叫少姬,姐姐就是骊姬。

16、迎立重耳!毕竟里克一党都是武将,在绝对实力面前,夷吾一党也只能妥协。

17、先秦许多典籍都有记载“骊姬之乱”,但细节都有所差异。

18、同时,里克一党还准备杀掉奚齐。

19、史记: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20、献公以为,以荀息的威望足以震慑群臣。说起来,相国荀息并非骊姬一党,他与世子申生反而有旧交,这让很多人以为他会废掉奚齐而立重耳,这一点,晋献公也是清楚的,但献公选择他不仅是因为他在朝中的威望,更多的还是看准了荀息为人的忠诚。

四、晋国骊姬之乱拼音

1、骊姬此计落空,开始离间献公父子的关系,分化群公子的党羽,她派人去游说相当有实力的里克,在这关键时刻,里克采取了明哲保身的中立立场,对于其阴谋给以默许。

2、一次趁着申生献祭,骊姬在祭祀的酒肉里下毒,然后栽赃给申生,最后申生因为太善良,又怕说出真相惹老爸伤心,居然上吊自杀了,很轻松地就被除掉了。

3、晋惠公又一次背信弃义,秦穆公大怒,先发制人,抢先率兵攻打晋国。晋惠公遂召集军队与秦国交战于韩原。

4、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取得晋献公的宠爱,为了她的儿子奚齐能够接替王位,残酷迫害晋献公的另外三个儿子,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公子夷吾、重耳逃亡,使晋国后来的五代人都陷入内乱之中。

5、荀息觉得此人言之有理,就拥立卓子为新君,并安葬了晋献公。

6、晋国划分为三个国家,具体原因,我认为分为以下三点:

7、魏赵韩三家分晋的原因:

8、晋献公说:曲沃是晋国祖先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晋献公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他自己与骊姬奚齐母子住在国都。这样的安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申生的太子之位保不住了。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要立奚齐为太子,将申生废黜掉,骊姬则假意说不可改立太子。

9、临汾市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创建于2018年,现有成员200余人,总服务时长达5万多小时,讲解7万多批次,主持或参与社教活动100多场次,线上线下服务公众近100万人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4年来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立足博物馆、走向社会,他们致力志愿服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手牵手参与志愿服务,心连心共建文明临博。

10、《晋国骊姬之乱》选自《春秋左传》,发生时间是周朝,是东周春秋时期晋国的事件,是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发迹前的事

11、同样,秦穆公也不是急公好义之人,作为大国君主的他,自然以本国利益为第一考虑,拥立重耳固然能博得好名声,可除了名声外,秦国还可能塑造一个强大的敌人,但如果拥立夷吾,不但秦国能得到河西之地,开辟通往黄河的通道,还能扶植一个并不怎么贤明的君主,对秦国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

12、(34)狐裘:大夫的服饰,尨茸(mengrong):蓬松杂乱的样子。

13、(18)新城:指曲沃。

14、荀息本以为让奚齐继位就是对他最大的保护,故而当诸大夫提出要改立重耳时,他坚持要立奚齐为君,以为只要登上君位,献公的两个爱子便安全了,却不想将军里克竟然政变弑君,荀息不仅没能履行对献公的承诺,甚至连两位小公子的性命都没有保住。

15、正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16、晋献公继位后,回顾往事,深感公族争立为晋国留下的创伤,所以他为了消除公族逼君的忧患,深刻地认识到任用异姓比任用同宗公族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晋献公采纳大臣士蒍“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谋略,准备灭掉当时有一定势力的桓叔、庄伯的群公子,以绝后患。献公先把在群公子中比较有影响的富子赶出绛城,造成了众公子群龙无首的局面。士蒍又巧施计谋,让众公子自相残杀,除掉了游氏的两个儿子,后又除掉了整个游氏家族。灭掉游氏之后,献公把群公子全部迁居到聚邑(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十里之车箱城),不久便将他们全部处死。这是晋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消灭公族的事件,从此以后,晋国开始成为一个没有公族的国家。

17、荀息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但最大的缺点也是忠诚。

18、韩、赵、魏三家势力的增长是导致三分天下的直接原因

19、晋献公开疆拓土,兼并了众多诸侯小国和戎狄部落,骊戎就是当时被兼并的其中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于今陕西临潼一带。

20、点击阅读:第2篇·文侯勤王

五、晋国骊姬之乱特殊用法

1、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卻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2、(30)仇:仇敌。保:守,

3、里克一党自然是心向公子重耳,然而晋国内部并非所有人都与他们同心,夷吾一党的势力也不可小觑。至于其他公子,因声望、背景皆不及重耳和夷吾,自然可以忽略不计。

4、重耳还不知道国内出了什么事,就有些举棋不定。

5、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6、骊姬之乱,导致了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他国,其余的公子们也各显神通自去寻找生路。最有可能争王位的三个人不在了!除了妹妹年幼的儿子卓子所有的公子都不在了!骊姬的心安稳了,他的奚齐可以做晋君了!

7、托孤失败的第一个原因便是荀息的“愚忠”。

8、骊姬天生丽质,年轻貌美,深得献公的宠爱,于是自然而然就萌发了立骊姬为夫人的念头。大夫史苏极力反对,他从戎女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寻求根据。夏桀伐有施,获妺喜,受宠而亡夏。商纣王伐有苏,获妲己,有宠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获褒姒,西周亡。“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国语·晋语一》)献公难以改变爱美之心,终立骊姬为夫人。随着奚齐年龄的增长,骊姬要废掉申生而立己子奚齐为太子的欲望愈加强烈。

9、身在他国的重耳说道:“我本是违背父命而被赶走的罪臣,君父死后,作为儿子的我又没能及时尽孝,侍候丧事,现在我又怎么能回到国家继承君位呢?大夫们还是另立其他公子吧!”

10、您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预约入馆参观。

11、虽然这19年很辛酸,但对以前一直养尊处优的重耳来说,却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心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贵公子成熟了许多,开始伺机而动。

12、(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

13、(4)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

14、(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

15、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卻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粱近秦而幸焉”乃之粱。

1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名相,个个治国有方。其中晋国最有名的是狐偃。狐偃出身戎狄部落,其父狐突,在晋武公时出仕晋国。狐偃和兄长狐毛辅助重耳。骊姬之乱引发晋国混乱,狐偃力劝重耳流亡外国,并保卫重耳国外流亡十九年。支持晋文公即位,担任上军将,成为晋文公的首席谋士。作为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狐偃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晋之卒成霸业,偃之力居多。”而晋文公称霸,遏止了秦楚等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的扩张,动摇了西周宗法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7、至此,公子夷吾便成功抢在重耳之前继承了晋侯之位。

18、荀息的坚定安抚了晋献公不安的心。

19、不久之后,晋国爆发了饥荒,粮食歉收。晋惠公厚颜无耻地求秦国支援些粮食,本来秦国大臣都反对救援晋国,因为惠公背信弃义不肯割让河西之地,但秦穆公觉得惠公虽然可恨,但晋国的百姓无罪,便慷慨解囊,用船只运送了上万斛粮食给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20、骊姬,女,汉族,约公元前688年生,寿命38岁。属相约为蛇,星座约为天蝎座,陕西临潼人。骊姬是春秋时期位于山西的晋国国王晋献公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