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试题(100句)
一、曹刿论战练习题
1、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3、♬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4、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5、(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6、九年级语文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步练习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8、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9、(2分)D(解析)D项中的“卑鄙”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义中的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0、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11、(名师密卷)2019中考语文试卷
1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14、B.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6、(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兵事,赵奢不能难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
17、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18、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20、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二、曹刿论战试题
1、A.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4分,每空2分)不能把握战机不知取胜原因
6、(1)“徧”通“遍”,普及的意思;(2)取得信任;(3)击鼓;(4)第二次。
7、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中考真题丨《曹刿论战》近年中考真题汇总
9、试题分析:D项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战则请从”的“从”的古今义相同,都是“跟随”之意。
1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1、我是牛老师,给您最好的资料和帮助!
12、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13、2019年中考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4、(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且是课本原句,几无技术含量,只要听老师话认真训练了,都轻而易举。
15、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6、(答案)(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
17、节选文字内容相传为鲁国史官(填写人名)所写。(2分)
18、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9、(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三、关于曹刿论战的考试题
1、(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①句意为: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
3、《曹刿论战》《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安徽省中考题)
4、鄙:鄙陋,目光短浅。
5、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6、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9、中学生晒出自己的错题本,获260万个赞!
10、(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左传》一个显著特点是:题目即是核心内容。比如本篇的核心就是一个“论“字。战前论形式,战中论战术,战后论原因,人物的形象就在这“论”中清晰丰满起来了;详略的安排就在这“论”中合理化了;语言的魅力就在这“论”中凸显出来了;思想的高度就在这“论”中完成了。
1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13、(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14、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15、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16、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17、(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8、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公)。
19、(3)公将鼓之()(4)再而衰()
20、(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四、曹刿论战考试题
1、《曹刿论战》《周武王克殷》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
2、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3、疫情过后,一定要改变的7种生活方式
4、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6、(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7、B.小信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信手拈来
8、本段曹刿向鲁庄公阐明了战胜的原因。简单来讲就是:敌疲我打,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
9、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10、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属”“可以”等字词的翻译。“忠之属也”判断句的翻译。“可以一战”省略句的翻译。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14、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15、默写出自本文的千古名句:
16、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7、解决完这个问题,设计者又用大量篇幅介绍《左传》和“长勺之战”。这个设置也显臃肿。可知这是语文课,不是历史课。学生学习“言”的时间被挤占是不恰当的。所以这两个活动设计,一个需要后置,一个需要删减。
18、请你选择“曹刿”或者“诸葛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2分)
19、《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体例)史书。旧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比较完整地记述了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情况,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宣扬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左传》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五、曹刿论战考题
1、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曹刿论战》是名篇,这回我想用四三二一的思路上这课:
3、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5、乙文选自:《挺经》作者:曾国藩年代:清
6、(解析)甲文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时期
7、C.今也不然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8、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2020温州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10、初中期末考试各科答题技巧总结(九科全)
11、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12、清华坚决不停课,衡水老师5点半远程叫早!青春有限,请逼自己奋斗!
13、(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14、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5、D.第③段写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主要在于把握战机。
16、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17、他认可了庄公所说的“以实情断案”的观点。这观点的本质是:国君靠尽忠职守可取得民心,而民心所向才是迎战的根本。
18、初中语文12部必考名著超全梳理!
19、C.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为何去参与呢?
20、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