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借比喻抒情的诗句(100句)

2023-02-05 15:29:2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借典故抒情的诗句

1、典故是:持节云中,指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匈奴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魏尚被文帝贬官,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他的罪过,使其重任云中郡太守。

2、稍逊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3、此诗前两句暗含在太平繁荣的开元盛世,在阳春烟景,繁花似锦的季节,对“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到扬州的向往;后两句描述了李白送客时,船已扬帆而去,他还站在岸上翘首凝望,目送帆影,。这里暗含着两人友谊之深。

4、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5、例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6、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干谒诗,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9、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10、有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四大典故。

11、(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3、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用历史故事来讽喻当朝,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14、颂古非今,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6、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17、(015)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复习

18、 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

19、(答案)借“杜宇”的典故,表达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充满艺术感染力。

20、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二、借比喻抒情的诗句

1、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3、简析:在这句诗中,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4、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时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在这图景中,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接抒发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暗含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5、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6、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7、微刊底部(写留言)发作品

8、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9、释义: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10、借古讽今之诗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讽今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五种:一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二是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三是揭露(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淫逸的昏庸腐朽。四是表达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的忧国伤时之情。五是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送友人南归唐.王维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送友人南归》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后,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孟浩然虽然渴望入仕,但已年近再加上对官僚生活的不适应,江南的暮春时节,孟浩然辞职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典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以及希望友人回家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

13、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15、在同学们学习诗词歌赋的过程里,常会遇到一些典故。某一个词语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诗句、课文里,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涵义呢?

16、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7、九上必背古诗目录(11首)

18、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19、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0、(出 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剪烛西窗”就成了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使用着。而“西窗话雨”也成了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它代表着相思,代表着浪漫。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三、借用典故抒发感情的诗句

1、(释 义)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2、(1)这首诗是怎样抒情(融情于景、叙事抒情、咏史抒怀)的?

3、“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

5、(点击所选字体即可打开内容)

6、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7、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8、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自己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自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对比衬托)。

9、(作者)崔颢(朝代)唐

10、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1、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12、这类诗往往因为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13、(3)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4、(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

15、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16、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7、(北京卷2018)

18、“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1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0、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四、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

1、总结:两人都提到了”六国灭亡之事“,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3、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5、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6、(1)两诗都以“汴河”为题材,所表达的感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7、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

8、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9、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0、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11、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12、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1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4、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5、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1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7、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18、(析)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19、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五、借典故抒情的作用

1、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诗人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出了作者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4、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5、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6、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7、此处既为借景抒情,也是怀古伤今,包含一定的历史典故。

8、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9、(作者)杜甫 (朝代)唐

10、借古讽今与评论史事的区别

1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属于借古抒情。

12、什么是夸张?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3、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14、解题思路: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描绘,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特定的情感表达服务。第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更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16、含蓄委婉,情思深刻;

1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8、(解析)这是诗人杜浦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象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该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

19、(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20、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