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面的故事(100句)
一、古诗词中的典故故事
1、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2、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歌词极其绮艳轻荡。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4、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5、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后用此表达希望被重用。
6、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暗香疏影杯弓蛇影捕风捉影藏形匿影吹影镂尘刀光剑影浮光掠影吠影吠声风影敷衍孤身只影顾影弄姿顾影自怜绘声绘影含沙射影绘影绘声惊鸿艳影鉴影度形镂尘吹影立竿见影梦幻泡影迷头认影匿影藏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衾影无惭如影随形随声吠影望风捕影望风扑影无愧衾影畏影恶迹无影无踪形单影只系风捕影形枉影曲形影不离形影相吊形影相随衣香鬓影影影绰绰雁影分飞
9、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是烂柯人。
11、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后人借此讽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
12、《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3、这首诗是李商隐身在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思归诗。可是李商隐不知的是,妻子王氏早在几月前已离世,他心中此刻渴望的未来之景“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永不会到来。
14、“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15、《折杨柳》:汉代乐府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16、 三首诗的作者或关心国家命运,或想为国家效力,或忧国忧民,在现在这个新冠肺炎还没有完全被打败的情况下带给人满满的力量,诗歌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传递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17、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8、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9、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20、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二、古诗里面的故事
1、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2、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3、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4、《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5、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7、幽州:古十二州之现今在北京市。
8、例1:“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析)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9、寥寥几句诗词,深埋的是诗人说不尽、理不清、道不完的内心。
10、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后用来表现将士捐躯报国的决心。
1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14、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5、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16、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17、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18、希望对你有帮助: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19、《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2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古诗词中的典故大全
1、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2、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7、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9、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0、三:红叶题诗:卢渥偶然从御沟中拾得宫人的红叶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卢渥巧与辞退宫女结当夫妇,见收藏红叶,双双无不感叹人生之奇遇。
11、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2、《野望》——唐代王绩
13、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14、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1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6、释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
17、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19、如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接待远方来信。李商隐《寄令狐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2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四、古诗词的故事
1、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好了,分享到这里吧!有机会再说词的典故。
4、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5、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6、《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7、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9、《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10、《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1、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2、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13、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14、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15、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6、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7、文学典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其意义既深刻又充满无限的韵味,只有了解每一个典故的出处及其所代表的人文情怀,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古诗词。
18、《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19、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20、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五、古诗故事故事
1、垂钓、梦日——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后用此表达人们希望得到君主赏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2、《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3、《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7、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8、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9、趁着年轻时候好好读书,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1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3、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能更好的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14、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5、《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1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9、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20、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