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关于评价项羽的诗句(100句)

2023-02-05 15:27:2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对项羽的评价的诗或句子

1、驰走(解释含义:跑)

2、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思考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为什么拒绝东渡乌江?历来名家对此众说纷纭,请谈谈你的看法。

3、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4、就算您项羽回到了江东,那么江东的子弟真得愿意和您一起卷土重来吗?

5、不得不说,李清照确实是学富五车的一代才女,《夏日绝句》全诗虽然只有20个字,却典故频出,其中“人杰”是汉高祖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的赞词,而“鬼雄”则是屈原在《国殇》一文中的名言。李清照用“人杰”和“鬼雄”来形容项羽,可见项羽在她心中的至高地位。

6、D.耳边传来令人震撼的音响效果,宽大的银幕上显露出清晰的电影画面,正在看电影的群众乐得合不拢嘴。

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项羽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当时的起义军的首领,历史上了不起的英雄,不过他最终还是兵败乌江,被刘邦围困,四面楚歌,后来带着几十人逃离了出来,一直逃到了乌江,但是他并没有渡过乌江回到江东,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就此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人们对于这位悲情英雄也是给予了同情,无数的大文豪写诗歌颂项羽,让他的名气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10、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1、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12、⑤忏悔意识的觉醒,使其回归人性。我们先来看拓展的资料,“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句话正反映项羽体恤天下人民,想早日结束战争,虽然这想法很幼稚,很直率很可爱,但也说明项羽此时对荣辱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造福百姓为荣,祸国扰民为主,最后是刘邦违约出了兵,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景象,使他有一种忏悔意识,人性中善的一面开始回归。同样在生死关头,项羽一听卷土重来,就想到了百姓的安危。就不愿渡江,不愿再掀起战争了。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4、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15、D.抑郁症的病情至今尚完全不清楚

16、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17、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8、▲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19、王安石的咏史诗最喜欢翻案,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就质疑: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0、请同学们为英雄项羽背后的女人虞姬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二、关于评价项羽的诗句

1、提问学生,点评学生的诵读情感。

2、李清照在《乌江》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3、杜牧这首诗写得很感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最真实的观点,这也正是由于他喜欢项羽,对于这位悲情英雄称赞不已,才会在第一句就自我安慰式的表述,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说,谁也不可能一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只要能够忍受住失败和羞耻,那么就是好男儿,是真正的男子汉。

4、①推进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工作

5、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6、教师把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回答总结。

7、乌江是一个地名,项羽是在那个地方自杀的,项羽是个英雄,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惜他不是一个好君主,他一个范增都用不好,韩信在他手底下只是一个拿戈的。

8、不肯过江东。(垓下一役后,项羽突围至乌江,虽有逃走的机会,项羽却自刎而死)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0、你说的是《项羽本纪》吧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1、本来历史学家写历史。很少是象某些小说家一样要塑完美的大英雄。但后世历史动责把某个人塑造成大英雄!项羽、袁崇焕、岳飞等都是这种幸运儿。之所以非议这种英雄,只是这种英雄通常太过霸道。以至弄得与他相关的历史都因他而被篡改殆尽了!总而言之,历史都得为了塑造他完美服务。稍有抵触就得模糊。也许是受了太史公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项羽高贵坦荡,目光短浅而又妇人之仁。项羽的才华,我是衷心佩服的,他既不短视也不仁慈,至于人品他并不比他的对手高尚。。

12、示例四: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

13、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14、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

15、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同样的言简意赅,同样的通俗易懂,不同的是,他以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冷静分析了楚汉战争的客观形势,做出了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结论。

16、A.首句取远观视角,从整体上对村舍风光做了描绘,展现论文重恋叠峰、河道纵横的山村风光。

17、田父绐曰:“左。”(解释含义:欺骗)

18、其三:王安石——乌江亭

19、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0、乌骓本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依赖,项羽将他托付于人,对马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这体现了项羽的重义。

三、后人对项羽的评价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这就是项羽形象的意义。教师补充,活了两千年的项羽,今天仍然活着;且两千年后,会继续活着。

2、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3、批评不肯过江的杜牧

4、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龙蛇字。

6、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7、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8、《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9、故事被传诵着又被不断賦予新的解释最后再被忘却,甚至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所有的背素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10、(1)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

11、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2、成长一直在路上,我会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钻研,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13、第一。塑造了一个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出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第二。同时也暗示出了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之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出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归咎于上天要灭他。的悲剧性。因失败而无脸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第三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之心。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里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14、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15、歌数阕(解释含义:遍)

16、莎士比亚说,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司马迁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生,那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完成,这是以死践志;史可法选择了死,那是因为苟活让他觉得虽生犹死,这是以死明志。而项羽面对生的机会,面对“江东虽小,亦足望也”的诱惑,却毫不为之所动,毅然选择放下一切,以死谢罪,做一个不愧于心、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虽败犹荣,他虽死犹生。他成就了一代霸王的传奇,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17、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18、摆桌子、调音响、挂影布……放映员动作麻溜,很快爱国主义红色电影《建党伟业》便开演了,周边的群众围着银幕,看得()。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20、《项羽之死》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史传散文。《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由于该文文言字词较为浅易,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来了解楚汉相争的有关历史,并把重点字词提出来帮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意思。这篇文章情节分为三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学生对内容感兴趣,对项羽形象的把握也容易,但怕学生学完此文后,对项羽的形象只是粗浅把握,不能明白项羽悲剧的价值意义。于是,第二课时我把目标定为这两个:

四、评价项羽的诗以及观点

1、译文: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2、王安石的评价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也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点评这段历史,这样的一种评价,应当说也是比较精准,在他这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中,他把自己对于那段历史,有了一个要极为理性,同时也很准确的点评,所以他的这种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3、项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英雄,后人对于他有过许多的评价,特别是他在楚汉战争中失败,逃到了乌江选择了自刎,对于这一段历史,很多的历史学家反复讨论,有人认为他应该要渡过乌江,或许还有机会卷土重来;但又有人持相的意见认为一切已成败局,即使是渡过了乌江,那也是无济于事,只终还是会失败。其实除了历史学家之外,古代的很多诗人,对于这一段历史,也有过很多的评价,并且还写过了很多的诗,尤其是晚唐时期的杜牧,他就写过一首《题乌江亭》,在这首诗中他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评价。

4、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5、项羽可谓是战无不胜,他曾经引导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巨鹿之战中,他以5万兵力抵20万的秦兵,在彭城战役中,他以3万兵力敌刘邦的56万大军,正如史记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豪情天纵,自负神勇,虽然有炫武力秀实力之嫌,但是在末路时用酣畅的战斗来安慰自己,无不显示了项羽性格中的一个字“勇”。板书:勇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7、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8、译文:秋风里响起四面楚歌,像花儿一样的美人死在了军帐中,眼中有两个眸子(比喻帝王气概)的将军是个盖世英雄,却泪洒乌江。

9、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10、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11、生当作人杰,(人杰,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为人杰)

12、C第一处: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语境是指群众看爱国主义红色电影《建党伟业》的兴趣,选“津津有味”正确。第二处: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精美:精致美好。语境修饰的是“影片”,选“精彩”正确。第三处: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语境是要表达对充实的业余生活的赞美之情,选“赞不绝口”。第四处:振兴: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崛起:兴起。语境是指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选“振兴”正确。

13、学生回答,教师确认: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14、在歼灭秦朝主力的巨鹿之战中项羽称得上是当机立断杀掉了主将宋义,自己取而代之,如果不是项羽杀掉宋义,听从宋义的领导巨鹿之战必定会结局不同,强大的秦朝可能还会维持更长的时间,正是因为项羽快刀斩乱麻迅速的杀掉了宋义,将所有的权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中才使得巨鹿之战可以迅速的歼灭秦军主力,使得秦朝迅速的灭亡

15、樊川居士是极为擅长咏史题材的,这首诗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前两句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项羽真不该因为垓下战败就气馁,学会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但项羽却没有做到;其二是通过后两句指出除了要包羞忍耻外,更应该听从他人劝告。项羽的一大败因便是因为刚愎自用,身边唯有一范增而不用,当他自刎乌江前,乌江亭长更是直接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依然听不进去,而意气用事,把一切都归结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杜牧此诗,对项羽惋惜、批判、讽刺,三种感情兼而有之。

16、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17、形容项羽霸气的诗句有:

18、关于项羽最后的选择,大家众说纷纭,每个诗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清照说,项羽你真棒,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宁肯死在阵前也不回江东。杜牧说,你为什么不在努力一次呢?王安石说,努力有什么用呢,估计江东子弟未必愿意和项羽共进退了。孟迟说,其实项羽一点也不傻,乌江亭长想到的,项羽也都能想到,对于这种局面,他真得没有办法了。

1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总司令写的对联。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宋,黄鲁直,题浣花醉归图。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唐,韩愈,题杜工部坟。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唐,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唐,元稹,元鸲叙诗寄乐天书。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唐,元稹,酬李甫见赠。

20、①赵尚志爱好抽亚布力烟,亚布力烟雾终日弥漫在他的嘴边,笼罩了他的一生,是赵尚志的生活特征之写亚布力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文章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出问题“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后文回答“亚布力烟有滋味”,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③“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增强情感表达,反复渲染,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对项羽的赞美的诗或句子

1、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这里有动人情长的《垓下歌》,它咏叹的是项羽虽有拔山盖世之勇,却因时运不济而无法保护自己深爱之人的无奈与悲怆。正如清人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恨,万种低回,地厚天高,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我们齐声读《垓下歌》把这种悲怆读出来。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司马迁却把一个女人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情境中与英雄告别,衬托出项羽的多情善感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个场景,项羽的形象特点,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情”字。板书:情

3、C.颔联的上句表现了诗人的天真性情,下句既描写了山村的景色,也表现出诗人自得的心境。

4、对于刚愎自用,傲视天下的项羽来说,他的失败无疑源于他的骄傲。把所有的成功的归于自己一身,失去将士们的爱戴。坑杀降军,火烧阿房宫,对部下要求不严格,欺压百姓吗,失民心。自以为是,不会用人。妇人之仁,鸿门宴放过刘邦。以上皆是项羽本人失败的原因。他对历史发展的功劳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失败而完全否定,在巨鹿之战中带领八千子弟兵打垮秦军主力,击败各路诸侯,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和汉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天下的统他是第一功臣。项羽,英雄也。

5、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一个是七言绝句,一个是五言绝句,同样的言简意赅,同样的通俗易懂,不同的是,他们对项羽乌江自刎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

6、历史活着。历史不是因墓碑而辉煌,而是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

7、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8、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唐代:于季子

9、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10、李清照称他为鬼雄,易中天也这样评价他“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项羽的悲剧给我们一种审美体验,如2014年课标一卷美的奥秘中说的悲剧: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11、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13、易安居士一向被视为婉约词派代表,但这首《夏日绝句》却称得上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之作。诗中连用‘人杰’、‘鬼雄’、‘项羽自刎乌江’三个典故,盛赞项羽,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项羽的钦佩之情。需要指明的是,李清照此诗不单纯为了怀古,而是借古讽今,诗人想讥讽的是苟且偷生的南宋统治者,不顾中原大好河山、苍生百姓,生的时候没有才能作人杰,死的勇气更是没有的,只能偷偷摸摸跑到江东,在杭州城里醉生梦死罢了。

14、那么到了北宋时期王安石的评价才最理性,而他也正是读了杜牧的诗,于是也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这里的一个叠字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要反驳杜牧,对于他来说,项羽已经走到那一步了,完全没有了任何的希望,所以他即使是渡过了乌江,那也是无济于事,即使是江东才俊还都在,可是那些人还愿意与他卷土重来吗?

15、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16、那古人的评价是否更为多样化呢?笔者从几十首有关项羽的诗词中挑选出了三首立论与文笔俱佳的作品,而这三首诗恰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17、一:品读文本,梳理情节,解读人物形象。

18、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9、假如跨越时空,项羽此时就在你的面前,他一脸落寞,执杯痛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100字左右)

20、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