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鸿章霸气诗句(100句)

2023-01-22 17:56:1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李鸿章最霸气的诗

1、晚清重臣李鸿章文人出身,书生带兵,他本人年少科第(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时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2、这里是《兵团日报》,我是赵天然,一起读诗。

3、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4、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半为好山川。

5、虽然,彼之地位,彼之势力,非悉以侥幸而得之者。彼在支那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之所能及也。彼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而左宗棠、曾国荃更无论也。彼屯练淮军于天津,教以洋操;兴北洋水师,设防于旅顺、威海、大沽;开招商局,以便沿海河川之交通;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办开平煤矿;倡议设铁路。自军事商务工业,无一不留意。虽其议之发自彼与否暂勿论,其权全在彼与否暂勿论,其办理之有成效与否暂勿论,然要之导清国使前进以至今日之地位者谁乎?固不得不首屈一指曰:李鸿章也。

6、这四首诗显示出青年李鸿章夙夜勤学,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紧迫心情,闻鸡起舞,珍惜青春,不甘碌碌无为,向往着干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以终子、贾谊为榜样积极进取,获得功名。

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古埃及兴亡史》入选|文学好书榜1月入选好书!

8、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9、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在赴京途中,李鸿章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人所传诵,如“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候”等。

10、直到1900年初,李鸿章被调任两广总督,才算是重新启用,然而这次任命是带着巨大使命的,当时康梁余党、孙文革命等势力都集聚广东,英法势力也在进一步扩张势力范围,甚至打算将两广从清政府中独立出去。

11、1870年之前,他是读书、做官、带兵打仗,跟太平天国和捻军对抗。1870年的时候,他被调到天津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展开了持续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实验,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

12、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3、左宗棠少年时代“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中年以后“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

14、从广东回到北京后,李鸿章又感觉“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

15、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16、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北上准备第二年的乡试。作《入都》诗10首,其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句气魄宏远,世所传诵。

17、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18、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19、李鸿章在广东打黑期间,正是北方八国联军侵华之时,西方列强当时甚至策划两广独立,让李鸿章当大总统,很多革命党人包括孙文在内,也对李鸿章独立有一定的想法。

20、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

二、李鸿章霸气诗句

1、温情浪漫的只有韦庄,有词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2、1894年甲午战败之后,他被拔去三眼花翎,到北京投闲置散,当了一任闲散的京官,这时候他既没权、没钱又没威风。

3、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是非标准去评判当年人的是非对错。要认识李鸿章,更好的方法不是讲是非对错,而是讲当时的对比,我们把几个当年的厉害大人物跟李鸿章搁在一块儿,来看看李鸿章今天能为我们提供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4、作为大清臣子,参与镇压太平军,这是他职责所在。更何况,他没有像曾国藩(当时人称“曾剃头”)那样滥杀无辜、靠平民百姓的头颅去向朝廷邀功请赏,所以,不能称其为“刽子手”。当然,他的行为客观上维持了一个本该就木、极其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但这是历史的局限,任何人都难以避免。对他的评价,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他和林则徐,是道光朝以来,既是清廷重臣,又可称为民族英雄的仅有的两人!

5、李鸿章的诗,整体来看,就

6、回思往事尽成尘,我亦东西南北身。

7、晚清同曾国藩一样的重量级人物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因排行第故民间又称“不二先生”。

8、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9、第一首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

10、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11、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现在中学教科书里对他的评价不高,民间戏称他是“善后专家”,他也自嘲为“裱糊匠”。因为我们记住的是诸多悲情的历史事件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何用正确的史观去看待这一历史人物?近日看凤凰卫视,又搜罗网络,对他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

12、日本战胜后,日本要求中方必须派遣李鸿章前来商议和谈,然而李鸿章在谈判期间却被日本激进分子给打了一枪,正中李鸿章的脸上,再偏一点,李鸿章的小命或许就报销了。

13、以李鸿章在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的人,奕劻什么人品他不可能不知道,但是这个时候还替他说话,实际上是因为奕劻说到底是慈禧的人。

14、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15、最后引用胡适先生写的一句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过河的卒子。

16、此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其原文是“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17、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李鸿章办一件事办出了名──他的注意力放在事上,所以西方人都知道,李鸿章是中国办洋务最棒的一个人,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看得最远、站得最高的一个人。品牌树起来了,整个市场都会认你。

18、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19、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20、支那之名人物李鸿章逝,东洋之政局,自此不免有寂寞,不独为清廷起乔雕柱折之感而已。

三、李鸿章最出名的一句诗

1、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2、曾国藩死了以后,左宗棠还在骂他。朝廷给曾国藩赐了一个谥号叫文正,他一听就急了:他叫文正,那我死了莫非要叫武邪不成?

3、“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4、就是因为马关之行,实际上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替慈禧背了锅,到马关去跟日本人媾和,这一行让李鸿章背负了千古骂名。

5、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

6、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线,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的苦苦挣扎,从而引发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7、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8、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9、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

10、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

11、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

12、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13、只要是他想做的事,他是有机会就往前拱一截,有机会就往前走一步。

14、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15、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16、鹿去臺空屋數椽,置身就在閬風巔。孤筇螟踏煙中路,萬壑春藏洞裏天。亂後諸生虛講席,門前流水隔塵緣。低徊朱陸論心地,思使薪窮火不傳。

17、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

18、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19、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

20、我们再回来对比李鸿章这个人,他搞洋务运动跟张之洞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巨大的动静,只是一步一步的往前拱,从来也不说我这个伟大的计画受到挫折之后,我有多受伤,我一颗玻璃心碎一地。

四、李鸿章的诗句

1、“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2、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3、局促真如虱处禈,思乘春浪到龙门。

4、“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5、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6、李鸿章是了解西方的厉害的,他也知道只有推行新政才能彻底扭转局面,清廷本来也有意变法,经过了康有为祸国殃民式的变法后,反而对变法畏首畏尾,满朝文武没有人再敢提变法的事情。

7、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8、利益集团作为曾国潘成功的红利之保证了曾国藩将期衣钵传给李鸿章,并保证了李鸿章将其衣钵传给袁世凯等人。但与此同时,其流弊也显而易见。

9、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10、李鸿章以两广总督的身份与刘坤张之洞这些地方大员签订了东南互保,甚至一度提出了“死不奉诏”的口号。

11、是其最好的,也是清朝末期很高的一首爱国诗了。

12、新书|美国现代小说巨头德莱塞经典著作“欲望三部曲”

13、本名:李合肥。他也留有很多名篇,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终诗

14、多谢咿唔穷巷士,残年兀坐守遗篇。

15、李鸿章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有远大抱负和豪迈性情的他,在临死前留下的这首诗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慈禧太后看到之后,痛哭流涕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已经有多艰难,李鸿章对于大清朝的重要性。

16、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

17、这首李鸿章“临终诗”传为李死前口述,无题,后称为“绝笔诗”、“绝命诗”或“遗诗”,但在史料中难觅此诗。此诗在李去世近60年后才出现,目前查到的最早出处为台湾著名史学家高拜石《南湖录忆》。也是这首“临终诗”的惟一原始“史料”依据。

18、愧予两字功名易,小署头衔斐秀才。

19、为此,清政府调遣李鸿章前往广东稳定局势,李鸿章当时已经77岁高龄,到广东六个月内,大开杀戒,震慑四方,从而维持了广东的局面。

20、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五、李鸿章著名诗句

1、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2、三年白下增诗债,十载青毡易岁华。

3、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4、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5、但是左宗棠不管那一套,每天升帐之后,跟将领们说上三言两语,就岔到骂曾国藩身上去了,搞得湘军将领面面相觑。

6、综合起来,李鸿章这次冒暑北上拉稀,是为国拉稀,怎么可能不戳中慈禧的泪点。

7、莲房坠粉梦京华,戎马飘零何处家。

8、当李鸿章的轿子从人群中穿过的时候,突然一个日本壮汉暴起跃出,直奔轿前,黑手按住轿夫肩膀,轿夫大吃一惊,慌忙停住,这个暴徒乘机掏出手枪,对准老李面上猛的开了一枪,枪弹当下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老李当时还算镇静,手掩创口,在日本警察的协助下,急行赶入引接寺旅馆,到了旅馆之后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

9、但李鸿章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确是不假。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便是他的父亲李文安。李文安直到道光8年(1838)35岁时,才中进士,榜名文轩、字式和,号玉泉,别号愚荃官至刑部郎中。李鸿章六岁时就在父亲开设的家馆就读,为父为师的李文安督导严格,他说,“我辈经济学问,仍需根底经史。……读书人正宜拓开眼界,放宽胸襟,立定脚跟……读书果能贯通,自能致用,真实见地还须在经史中求之。余阅锐、铜(即瀚章、鸿章)等文赋,气焰尚好;功夫亦熟,只见地未见高超,未尽踏实。故前书示以用功之法,须著意经史。”

10、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11、可以说,李鸿章的眼光还是很毒的,他知道慈禧要重用奕劻,因此才有了此番“铺路”。

12、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3、槐厅谬附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14、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惟望撤金莲。

15、无那江城传一纸,隔年又唱落梅花。

16、大丈夫一只手持刀,意气风发,比百尺的楼都高。这一万年来都是谁书写了历史,即使是八千里外,也要不远千里,浴血杀敌,立功封侯。

17、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18、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

19、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20、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修铁路。其实早在1875年的时候,他就跟朝廷提过修铁路的事。1880年,也就是五年后,他又提出来了。但这次他不是自己提,而是让他手下一个叫刘铭传的淮军将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