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诗(100句)
一、李鸿章的家诗
1、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2、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3、而且李国焘之后还沾染上了鸦片,很快,李家就没落了。不过那时还有受过李家恩惠的人帮忙,日子尚且能过。
4、朝议大夫是清朝从四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清朝的散官是按照你实际的官职品级来相对应授予的一个称号,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衔制度,是个虚衔。从四品的文官都会授予朝议大夫的散官官阶。朝议大夫,应该不是本人获得,孺人就是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对我们客家人来说,平民的妻子死后都是孺人。
5、安徽芜湖的房产比如华盛街上的钦差府,捐出去办学校。上海体面的房地产,比如徐汇网球场附近的几处,也全都捐出去。剩下的61幢房子也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6、正氣動天除子癖,威嚴懾敵退狼奔。
7、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以诗明志,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其中第一首最为世人,成为对李鸿章一生命运的精准预言诗歌,全诗如下:
8、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9、这7首古诗词,每读一遍都是一场修行(太经典)
10、(1)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一版,第119页。
11、不过,在传统上,李家还延续着当年的传统。比如直到现在,李家后嗣,在家族事务上也保持着传统的凝心聚力。
12、法国夫人为他生的大儿子便是李国焘。
13、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14、这门楼跟古代放毛笔的笔架,是不是很像?难怪出了很多读书人。
15、(6)曾国藩:《致沅弟》,见《曾国藩全集·家书》(下),京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302页。
16、窘境之下,李国焘开始变卖家里的家当。字画、玉器等古董,绸缎、皮衣、首饰。只要值钱的全部都卖出去。
17、大學士一等肅毅伯兩廣總督門生李鴻章拜題。
18、结果,男的不久后就消失了。
19、桑干河,京都郊外之水名。“白云”,用狄仁杰事。《旧唐书·狄仁杰传》载:狄登太行,“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时李公父于京都任职,为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句谓父母居于京郊,己所能为者唯遥祝平安耳。李公父于科举入仕前以课馆为业,李公六岁即入家馆棣华书屋接受其父教诲,故诗有“回首昔曾勤课读”语。“负心今尚未成名”,则谓己之有负父教,至今未能成名也。
20、张佩纶和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叫张志沂。
二、李鸿章 诗
1、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2、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3、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李鸿章“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4、1891年,李鸿章应该也有那么老啦!
5、后来,李家骁就开始搞文艺宣传,幸而干部蛮喜欢他,就介绍他去愚园路民办小学代课。后来转到多家小学和爱国中学,当了一辈子的老师。
6、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7、因此,李家骁,李家的这第四代人,其实压根没分到什么遗产,算是彻底没落。不仅没落,而且从李国焘起的两代人,因为时局关系,都不免遭到飞来横祸。
8、总督府衙役们说:“走了个李总督,来了个李总督,原来的总督叫老太太娘,新来的总督还叫老太太娘,总督换了,总督娘不换。”
9、无论慈禧惦记李鸿章是因为什么原因,当看到并肩作战的老臣如此感激和道别,慈禧不可能不感到痛心。
10、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1、(19)王伯恭:《袁项城》,见王伯恭、江庸《蜷庐随笔·趋庭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25页。
12、《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3、也许李鸿章大人真的来过大埔,林家应该是历代有交代,重要事情一定要在墙上记载,让后人知道,他们一直都在延续这样的家规。
14、其实李鸿章死后,李家就已经家道中落。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李经方丢官弃爵,带着子嗣南下躲避战乱,移居到上海。
15、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16、不过,他一直没有忘记英国的初恋。他小心地保存英国小姐的黄辫子,同时每日都戴着那枚金戒指。
17、18个男人写了本女子图鉴,里边有500个心动的瞬间
18、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9、民国的时候,李氏一族还能依靠李鸿章留下的遗产生活。并且日子还蛮不错。
20、实特强之否定也,谓己绝不抑郁捆束,虚度此生耳。
三、李鸿章诗词
1、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独子黄宗炎,他的小妾生下了一对龙凤双胞胎。这对双胞胎女孩的叫黄素琼,男孩黄定柱。黄素琼嫁给了张佩纶和李菊藕的儿子张志沂。黄素琼为张志沂生了个女儿叫张爱玲。
2、1961年,张继芬去世。去世前,她曾对自己的贴身女仆讲,自己一辈子都是处子。
3、一年冬天,李爷爷行医回家,听到路边有婴儿哭泣,李爷爷动了恻隐之心,回过头一看究竟。弃婴是个女婴,正在出天花,那年代是要命的病,而且会传染。李爷爷宅心仁厚,把弃婴抱回家,治好了她的天花,并决心留下养大。
4、駐顔共啖蟠桃果,娛口同憐玉樹口。
5、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6、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7、一次,李国焘跟随盛宣怀四儿子出去散步时,吃了碗油条。再想去襄阳公园时,连门票钱都出不起了。
8、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
9、师母,称自己老师的妻子或师傅的妻子叫师母。
10、又是一年冬天,女孩太累了,倒在灶堂口睡着了,李家的男孩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了女孩身上,这一幕让李鸿章的爷爷看到了,李爷爷当下有了想法。
11、可是,馆员的收入少,一家老少那么多张嘴,全指望着李国焘的收入也不现实。
12、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3、后记:此文得到很多人的鼎力支持,感谢书礼伯、罗神、何老师、肖教授、房叔、宋前辈和林叔父子等。不要以为大碗很厉害,李鸿章诗词中的很多字,我也不认识呀,好在有百度,有新华字典先生。完成这篇文章,功劳都在他们,我不过是把这些串联在一起而已。此文在于抛砖引玉,让很多人来关注而已,最好把林则徐跟丁日昌的故事也写出来。最后,谢谢你们的阅读。
14、“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
15、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16、入不敷出的现状,让李国焘情绪日渐消沉。后来,李国焘干脆把现在居住的慈惠南里和新昌路的房子退掉,用人也一概辞退,搬到了裕华新村。
17、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18、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19、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20、1901年,78岁的李鸿章在忧患中死去。
四、李鸿章是诗人吗
1、(5)欧阳兆熊:《一生三变》,见欧阳兆熊、金安清著《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一版,第17页。
2、李鸿章〔清代〕
3、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咏牡丹四首戴朝阳其一谷雨三朝香气摇,光华尤觉满云霄.雪霜历尽精魂在,一夜春风吐二乔.其二如酥小雨近阶无,含蕊牡丹容自殊.更待来年春色好,花开香气满新垆.其三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其四临水天涯望,长空雁又来.春风吹雨绿,先引牡丹开.
4、李鸿章只说了一条,再不言语。吴永催他,他含笑挥手曰:“这此一条,够了够了,我不说了。”当时吴永不甚明白,事后仔细推敲,感慨道:“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此亦臆度之词,究不知以下十七条,尚作何等语法也。”(4)
5、这样的女子很难嫁人,李家并没嫌弃,还是把她留在家里。左邻右舍都笑话这个长一脸麻子和一双大脚的女孩,但女孩并不放在心里,只知道干活。
6、光緒辛卯,余逰浦邑湖山,到林府蓬萊山館,拜謁我師父蓬嶠林老夫子。夫子命題師母吳孺人真容余觀之左側侍立列世兄,右側侍立列世嫂,係名士廖策堂所繪。余不敏,爰遵師命敬題一律,俾後世釆訪輶軒釆入史館,庶孺人閫範,足以風教萬世焉。
7、如今,李鸿章的第四代已经完全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李家骁也曾在采访中说,自己已经别无他求,每天跟着朋友出去听听戏就蛮好。
8、毕业的时候,二人感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于是,李国焘告诉李经方,自己要和这位小姐结婚。结果,李经方坚决反对!勒令李国焘拿到学士学位后,马上回国。
9、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10、李鸿章的诗有:舟夜苦雨、赴试途中有感、江州阻雪、龙潭阻风怀彭雪琴方伯、鞋山阻风、登小孤山怀感等,他的诗都是应景之作,或游记,或感怀,以小见大,很有情调。
11、晚清同曾国藩一样的重量级人物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因排行第故民间又称“不二先生”。
12、李鸿章的母亲一口气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六男即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李家开枝从此散叶、人丁兴旺。
13、大道容天地,心与天地齐;道大人亦大,以道治天下。我们应顺应自然,包容一切。得天性者,必得天佑,得天佑者,必得吉祥。是以,顺应天地运行规律,得自然之法,则人心清净,天下安定。
14、林叔突然想起阁楼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不知道那里会不会有记载呢?于是,爬上阁楼,打着电筒,一点点去看,突然,看到有李鸿章三个字,记载李鸿章曾经来过他家拜访他祖先,还对林蓬峤老夫子的夫人和德谷老夫子夫妇题画像赞诗。李鸿章居然是他祖先的门生!
15、(12)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三十九册,第11915页。
16、瑜珥瑶環羣繞膝,瓊漿玉液並沾牙。
17、年少轻狂?炫妻狂魔?这样的杜甫你认识吗?
18、一天一篇文:汪曾祺《故乡的元宵》
19、孺人懿範齊曹韋,閫德徽音福子孫。
20、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五、李鸿章 家书
1、門生,林叔跟我说他的祖上世代都在朝廷做文官,或者江浙一带教书为生。所以,林蓬峤有可能教过李鸿章,在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算你的官很大,对老师也是很尊重。不是有句古话“天地君亲师”,可想而知,老师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高。
2、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3、李家的儿子李文安天资平平,八岁开始读书,到了十三岁,同龄人考上秀才了,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连年考试,年年不中。娶了李氏之后,突然一路顺风,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三岁中举人,三十七岁考上了进士,到刑部任职后,仕途一路顺畅。
4、汪曾祺:这个人间送温暖的老顽童啊!
5、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6、比如李家骁外婆家亲戚要修房子,李国焘便掏钱给他们修。李家骁姨妈姨夫要到上海来,李国焘就很大方地出钱给他们开鞋帽厂,之后厂子被一场大火烧的一干二净,李国焘也并没有过多追究。反而还替李家骁姨夫娶姨太太,讲他老婆没办法生,那就给你娶个老婆,生个孩子才好。
7、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8、兩廣總督,按理说,1891年,李鸿章还不是两广总督,为什么要这么写?我想了一下,李鸿章是1891年来,看着真容赞,这些内容,不是当时记载的,而且林老夫子后人记载,他们就以李鸿章后来曾经担任两广总督的官职来书写,其实他来的时候,他还不是两广总督,后人就误认为是,这样就不足为奇。
9、淑德應超栁孟羣,相夫泮璧紹清芬。
10、码字狗,关注点自然不同,张爱玲,她的书看了不少,想不到她居然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11、第二年,李国焘也去世。去世时,儿子李家骁把父亲珍惜的金戒指和黄辫子都悄悄塞进了棺材里。
12、他便是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如今批判他的文章多,试图从他的经历探寻他的不易与忠心的文章也多。
13、李鸿章来过大埔,罗神亲口跟我说。
14、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定。
15、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16、李鸿章的处境便更为难,对内要伺候好慈禧与亲王,对外要与洋人周旋,哪边都得罪不起。
17、出狱后,李国安写信到中央统战部,称存折被造反派抄走了。希望政府能找出来,如果找到就捐给国家。
18、长大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念书的李国焘,凭借着英俊的相貌、高大的身材,以及不俗的家世,在学校一度成为风云人物。
19、在当时,包办婚姻在旧式封建大家庭非常常见。回国后的李国焘即使心里不愿意,他也只能娶张继芬。
20、李鸿章在弥留之际,写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呈给远在西安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奏章,另一个是一首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