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鸿章的诗(100句)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是其最好的,也是清朝末期很高的一首爱国诗了。
2、莫冬梅是赵氏的丫鬟,晚年的李鸿章需要人照顾,所以就让莫冬梅和他在一起了,
3、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4、年轻时,我最痛恨李鸿章卖国,骂他丧权辱国,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国家衰亡,与李鸿章何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李鸿章献出了一切,可惜弱国无外交!这才是最惨痛的现实!
5、1909年,张之洞油尽灯枯,临终前,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6、原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7、最后一个争议人物压全场,争议太大,不过多评论。
8、机遇是突然降临的: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猛攻江南豪绅地主避难之地上海,后者向湘军求援,曾国藩想派弟弟曾国荃去,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鸿章高兴坏了。于是曾国藩让他招募淮勇七千人,并为他配齐班子,然后在安庆租了洋轮运兵,“穿贼道二千余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9、怀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
10、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11、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12、跟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死后遭受骂名更盛,也陆续有人为他叫屈,说他只是历史的“替罪羊”,替历史“背黑锅”。其实,很难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或颂扬这对师生,他们不是历史局外人,他们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成为历史的重要部分,又何来“替罪羊”“背黑锅”之说?
13、下两联接言己入都之后,当结交豪俊,拜望有道之人,借此以增益功底。“胡为”云者,句意似问,
14、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15、“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到春天,茶叶子六安瓜片;到夏天,绸缎客州乌眉;到秋天,骡马客湖广福建;到冬天,皮货客西口北边……”
16、从数量来看8首。已经很不错。
17、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18、他一心要做一个书写历史的人,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在努力着把自己写入历史。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李鸿章必然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写了怎么样的历史。
19、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雪芹
20、所以李鸿章励精图治,冷眼向洋看世界,推动洋务运动,没有哪个人像李鸿章一样渴望这个国家强大。14年锲而不舍,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然后建造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感觉国家太贫弱了,需要变革图强。可惜最终军费被挪用,北洋海军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二、关于李鸿章的诗
1、司马迁太老辣了,孔子之所以小管仲,不是瞧不起管仲,而是太瞧得起管仲了。孔子认为,凭着管仲的才华,不应该仅仅带着齐王称霸,而应该鼓励齐王实行王道才对。小之,是对管仲极高的评价。
2、(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3、看了他晚年很多照片,是个精神翼铄的老人,面对着镜头,眼里盛满了半生的风霜。他生前签订的最后是一个条约是《辛丑条约》,一次又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手中的笔重似千斤啊!这之后,他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需要他来掌舵,他不甘心也不放心啊,带着遗憾就这么闭上了眼。
4、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
5、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6、不要误会这“喜欢”二字。曾国藩以相人著称,《清史稿·曾国藩传》一开头就写曾国藩尚未统兵打仗时,“尤留心天下人材”。如何识人选才?看相。曾国藩长一双招牌式的三角眼,这双眼看人很准很厉害,《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思是说会面时,他就这么盯着你看,不说话,被看的人各种表情各种小心思,都被他事后一一记下来,并下判词,时间证明,曾国藩看人很少看走眼。后人将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传得神乎其神,可惜曾国藩没有留下一部《曾氏相人秘笈》,否则比《曾国藩家书》不知要畅销几许。
7、有趣的是,陈毅在《梅岭三章》里的诗句“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是直接借用了汪精卫的《狱中杂感》“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不得不说,汪精卫的书读得很好,典故也用得很熟,这一句的典故出自“伍子胥谏吴王夫差”。
8、李鸿章(1823~1901),纵观其一生是得善终的,享年78岁。李鸿章死时的情况: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给我好评好吗谢谢。
9、“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上句问,下句答,表现的是自己要走遍天下,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雄心壮志。
10、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12、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13、经典安徽名菜,采用鸡肉、海参、火腿等多种食材混合烹饪,因为李鸿章而得名。相传有一次招待外宾,李鸿章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没想到老外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鸿章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国外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此后风靡全国。
14、这是诗到底是不是李鸿章的手笔,素来有些争议。我倾向于断定其真。李鸿章一生,虽也是“少年科第”,不过“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更多时间忙于军事和政治,无暇吟风弄月;加之性情豪迈,缺乏文人气,所以并未留下多少诗作。就有限的几首而论,他的诗风,胜于气魄,拙于辞藻。须知他人代笔,恰恰是辞藻可学,气魄不可学。我的高中语文老师Y先生,教到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称此词固然悲凉,开头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却属帝王气概,凡夫俗子断然写不出来,这便涉及气魄问题。此理正适用于李鸿章诗。
15、更何况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一介布衣官至中堂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富贵至极矣。梁任公为何还要“悲其遇”呢?
16、这首诗,个人认为豪气直逼岳飞的《满江红》和戚继光的《韬钤深处》。李鸿章因经手了大量丧权辱国条约被定为汉奸。我个人倒认为,其毕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杀的。不能因为其经手各类条约就盖上汉奸帽子。这位有着“东方俾斯麦”称号的人物应当值得我们尊重。
17、先说他的诗句,抢来的。这句诗很有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抢夺者——宋之问。真实第一作者——刘希夷,宋之问的外甥。
18、《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收录于《李文忠公遗集》第六集和《李鸿章全集》第37册(诗文)中。
19、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20、姓名:李云鹤,她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别名——江青。
三、李鸿章万年与一万年来谁著史对应的诗
1、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等于缴存基数乘以缴存比例。缴存基数一般是职工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缴存比例最低不少于8%。个人和单位是缴纳一样多的,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134x2x48=12864元。
2、这时候的大清已经走上了没落之途,自鸦片战争开始,过往的平静就再也回不去了,而李鸿章,就来到了这样一个乱世。很想做一个假设,若他生的早些,恰好是在康乾盛世,国家强盛政治开明,又会成就怎样一番事业?也许他会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重臣,也许只是庸碌臣子中的一个,不论是怎样的结局,总好过背负千古的骂名。又或者,他生的晚些,看看这个全新的世界,以他的才华与卓识,必然能成就属于他的事业。
3、(赏析)这是一个二十岁热血青年心语。“簪花多在少年头”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另一种说法。
4、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5、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6、李鸿章绝非池中物,17岁考秀才,24岁考进士。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英雄人物的诞生就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8、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9、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10、曾国藩第一次见李鸿章,时为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在北京碾儿胡同。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三角眼中,发散何等喜悦的光芒。李鸿章是个美男人,身高一米在当时中国,可谓鹤立鸡群了。后来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开始人生重大转折时,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给李鸿章拍照,他回忆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11、(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12、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13、当时淮军新建,李鸿章带了手下张树声、吴长庆、潘鼎新和刘铭传四员大将,让曾国藩给看看,谁将来最有出息。这次集体看相颇有戏剧色彩:四大将在寒冬伫立门外,却不见曾国藩接见,三个时辰后,终于有个麻脸年轻人忍耐不住,开始发火了。这时曾国藩出来,让四人离开。四人都很无语,麻脸青年更是愤怒。后来,曾国藩告诉李鸿章:麻脸青年最有出息!原因是:四人等待时,三人屏息肃立,只有那个麻子不一样,出言不逊,“见我走过,昂然而立,眉宇间有不平之色。此人额广面长,钟声铁面,有雄侠威武之气,胆量和才气在诸人之上。好生栽培吧!”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15、本名:李合肥。他也留有很多名篇,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终诗
16、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政治家的李鸿章,现亦老迈至此境地
17、我要一定比你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18、“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清·李鸿章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最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最后四句)。
19、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西方的侮辱,惊涛拍岸一般一遍遍撞击着庞大而又虚弱的大清王朝,曾国藩已灯枯油干,已无法代表朝廷却承受这侮辱。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四、李鸿章晚年诗
1、枥,马槽也。《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句谓多年于家,受教受养也。“红尘”,道家对人世之称。“向红尘”云者,谓今当走向社会矣。“驹光”,指人世短暂之时光,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句言二十年来,时有荒怠,于此颇有所悔。“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谓为“出群”,为“图新”,己自不可依恋故里而当入世闯荡也。
2、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3、他像一只在风雨中的蜘蛛,辛辛苦苦地编织着晚清那张巨网。只需一场风雨,这一切便被打击得支离破碎,便又得重新开始。
4、再来看看李鸿章最大的过,很多人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归咎在李鸿章的决策上,最开始我也认为避战保舰这一决定是其失败的原因,然而细细深究,似乎哪里都是铁壁,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心血,却并不是清政府的心血,前期的投入之后,北洋水师的发展陷入僵局,军费严重不足,甚至因慈禧的万寿节而挪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舰队维修不及时、器械老化、管理出现漏洞,上命下达失去必然的效力,失败只会有无数种可能,李鸿章有错,但战败的结果不只是他一个人铸就的。
5、这句话,写出了李鸿章忧国忧民的看法,实在是忠诚!
6、好诗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7、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踟躇。
8、可惜这些都没有,他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他一路走来都在见证一个王朝的衰落,像看着一个巨人义无反顾的迈向大海,被淹没,被掩埋。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所有去挣扎,去试着拉住他,让他沉没的慢一点,让覆灭来的再晚一点。
9、浑身是血的李鸿章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喜过望,长叹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10、(背景)1857年2月,太平军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打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1858年8月,太平军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凡此种种,更使得鸿章耿耿于怀,遗恨难消。再一次逃经明光镇时,他有感而发,特赋此诗。
11、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12、1896年5月,李鸿章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
13、不妨看李鸿章的几件轶事,感受李鸿章扑面而来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14、十七岁那年中了秀才,开启了顺风顺水的科举之路,院试之后拜师湖南大儒曾国落,出入相随,治学与为人皆有所得,那段时光对于李鸿章的青年时期无疑的非常重要的,良师的引导与教诲,言传身教日日相对,对于一个才华满溢的青年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15、有温度/有风度/有人情味
16、李鸿章代表清朝与洋人《辛丑条约》谈判期间。
17、如何评价一个人物?忠奸善恶又是谁来盖棺定论?已有无数人对李鸿章一生的功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赞赏有之,痛恨有之,我一路看下去,总觉得那些都不是全部的他,那些描述与真实的他似乎是隔着些什么,我想要从他一生的经历里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像去了解一个人,他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矛盾性,我要透过种种资料去看到答案。
18、李鸿章后来入曾国蕃幕府,曾帅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但李也成就了曾。没有李,曾也很难达到那个功业。这两人互相成全。李终生对曾执弟子礼。
19、(赏析)这首诗是本组诗中流行最广者。它以酣畅的笔调表达了青年学子入京赶考,志在必得的豪情壮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两句气势磅礴”,而“笑指”的结尾有表达了踌躇满志的淡定情怀。因此广为热血青年用来励志。
20、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五、李鸿章著名诗句
1、关于李鸿章,除了种种屈辱的条约之外,又去了解他生平的其他事迹,小时候的历史课上,我不会想到此后的人生会与洋务运动有何关联,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会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这个人。某一天,了解校史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学校与洋务运动颇有渊源,而开创这一切的人正是李鸿章,那些产业与地名在华北大地上被沿用至今,从前不知,而今了解了,反而换得一声声叹息。
2、近年来心绪颇多烦乱,常常读的书从小说换成了人物传记,而最感兴趣的,还是近代史上那些浓墨重彩的名字。很多个夜晚,或者读一本古老的日记,或者看一看清大臣上疏的奏章,思绪流连在古与今之间,仿佛洞悉了历史的某些秘密。书看到哪儿,就顺着哪儿的资料一路查下去,于是一段段历史里的那些人物渐渐变得鲜活,我在文字里得以与他们重逢、相识,重新目睹他们无法评说的一生。
3、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
4、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5、浮生萍梗泛江湖,望断乡园天一隅。
6、“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
7、——我们是中国文学的良心——
8、“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9、好在,这一页沉重如此,也已翻过去。今天,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感受曾国藩的苦口婆心,我们在李鸿章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重温他的雄心壮志。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这个麻脸青年就是刘铭传,不久成为李鸿章麾下第一战将,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后来出任台湾第一任巡抚。
12、李鸿章是清朝第一位访问西方诸国的大臣,他在晚年看到了世界的巨变,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看着那个陌生的世界,用自己的智慧与他们周旋,列强对于李鸿章的到访有过很多报道。历史似乎总带着一种宿命感,当李鸿章在纽约代表一个国家被众人簇拥着的时候,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的曾外孙女张爱玲会落魄的走在美国街头。
1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14、百年岁月不过一刹那,而今回首,方才明白那些不得已,李鸿章的一生,就像他少年时写下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透过重重迷雾,我为这个老人难过,半生艰难,看着一个国家衰落而无力挽救,大清的糊裱匠也好,近代史的罪人也好,终究是意难平啊!
15、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6、第三写一个争议人物,但有人认为他是汉奸。这里只代表我个人观点,诗是写得真好。
17、本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18、(背景)1859年1月,李鸿章在哥哥李翰章的牵线搭桥下,投奔到湘军首脑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了幕僚。由于连年的战争,这个时期的他对战争已经感到了厌倦。1861年夏李鸿章在重返曾幕,路经万年(江西饶州府)时,赋此诗寄怀。
19、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20、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和他同时代的一位大清巨富胡雪岩也是安徽人。如果说胡雪岩一生经营的是生意,那么李鸿章一生经营的就是自己的官位。李鸿章是那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湖南人曾国藩的学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