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名言名句(100句)
一、李鸿章家训名言
1、“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2、有人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3、关注富琪国学智慧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
4、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5、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6、当代年轻人,毕业找不到工作很大的原因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总认为高薪才配得上他们的能力,曾国藩之前也因此受尽了委屈,但在通读《道德经》后提出:“高不成,低先就”的观点。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指水之所以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因为它愿意往低处去。所有人都想往高处走,只有水肯低就,所达到的境界反而是最高境界。并且还引申出“名不正,事先顺”、“先有为,才有位”等观点。
7、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8、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9、“读经传则根祇深”,在这句家训的影响之下,钱氏后人钱玄同,三岁开始就在父亲的教导下阅读《诗经》。其父钱振常,擢进士,湛深经学并精于考据。在这么一位饱学之士的督导与引导之下,钱玄同幼年时期每日站立在书架前读《乐雅》,得其父亲授,逐条诵读,掌灯之时,仆人方抱其入室休息。在这样的教养之下,钱玄同成为了著名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后来,钱玄同每思“庭训”,均会感慨道:“由今思之,不肖放荡数年,至今犹能稍归正路,何莫非细时先子义方这教耶。”而后,钱玄同在就读大成中学时,仅仅听老师章太炎讲授的《说文解字》一书,就记录了十六册笔记。
10、曾国藩听说了两军火并的消息,立刻赶到济宁,亲自处理这一重大事件。让所有人惊讶的是,曾国藩并没有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而是分别找二人彻夜谈心,还立即就二人情况给朝廷写了奏折,奏折的主要内容反倒是对二人此前工作成绩的总结与回顾。
11、这一仗自家人杀自家人,陈国瑞手下亲兵五百人全部被刘铭传斩杀,刘铭传还生擒了陈国瑞,把他吊起来狠揍了三天,又把他整整饿了三天。
12、家训是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历代名人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一眼望去,浩若烟海。体裁同样繁多,包括书籍、散文、书信、遗言、对联、政令,等等。仅仅要将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13、《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14、又如关于方孝孺的故事,作者痛感于一些人所谓的“愚忠”之说,从为人的角度告诉读者,方孝孺是来自一个清廉刚直家庭的清廉刚直之人,其父连朱元璋的强权都不会畏惧,那么其子又怎会畏惧朱元璋儿子的暴力威胁?作者在感慨于那种古代读书人的气节之时,不由得又想起了近年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风潮,以及那些“汉奸有功”的论调,很显然,这些鼓吹者的家风,应该是出了问题。
15、曾国藩年轻时也被浮夸的毛病困扰着,他后来拜唐鉴为师,练成了静功,并获得意外收获,总结出天下最“败人”的两个字是“傲”与“惰”。他认为当时天下百乱,风雨飘摇,只有先聚拢人心才能重振中华,便盼望将自己树立为勤奋的典范,带领手下人克勤克俭。他以勤治军,以勤治家,更以勤修身,一生的成就都基本上建立在“勤”字上。
16、育儿亦如此,正所谓——正面管教,不惩罚不直接拒绝,不骄纵不屈从地有效管教。
17、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18、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19、由此,大家看出曾国藩父亲曾麟书教育方法的高明之处了吗?不戳痛处不指责,四两拨千斤!平平淡淡就把儿子两次落榜的心理负担给除了;
20、邮箱:fz0933@1com
二、李鸿章传名言名句
1、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2、此书除了编写新颖独到外,语言也颇为通俗生动,并且不乏犀利之笔,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同时,不断地给人以启发,延续了作者此前写作《历史名人晚节不保启示录》等书的风格,希望作者今后继续从历史长河中提炼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珍宝,奉献给读者。(陈金华)
3、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
4、家训,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还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代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也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同时也是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5、子女们如果有才,他们能够自己养自己,子女们如果没有才气,留下再多的钱也会被败光,所以也不需要留下了
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经给自家的小外孙写下一首诗《赠外孙》:
7、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8、正是这样一位祖父,留给后辈子孙的形象是顶天立地而大义凛然的,成为了子孙们能够理解的、最接近自己更是最终能类比自身而产生作用的榜样。他留下了一部《李鸿章家训》,里面的家训诸如“身处高位不忘修德”等的规定,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时在道德上进行规劝和约束。李氏后人在他高大背影的影响下绵延了数百年,繁衍十几代,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望族。
9、就像那南山上伶俐的小凤凰。
10、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11、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12、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13、其实,以当时的清廷执政者的软弱无能和对外态度,可以知道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
14、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的本性。(名言警句m.lzcn)绝无出路是腐朽的政府的必然下场。
15、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6、李鸿章(1823年一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权臣,淮军的创始人及统领,洋务运动的倡导中国名人者之一。李鸿章曾多次率兵与太平军作战,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职,他大力发展洋务,统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避战,致使中国丧失了关键的制海权,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相继失守,北洋舰队覆灭。
17、如关于司马迁的故事,作者并未拘泥于史料所限,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完成《史记》来尽孝一事上,而是以此出发,从为人的角度,为人子、更为正直史官,来讲述司马迁的尽孝故事,并强调这种精神正是《史记》的灵魂元素之是“倾注了司马谈家训精神的一部家风之作”。
18、论坛直播、论坛行程、资料流通
19、确实纵观中外历史,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一个人云亦云,遇事毫无主见的人永远都不会走近成功。那么是不是我们心中有了定见,就一定能成功呢?有主见难,能够坚持主见则更加难,当事情越变越复杂,困难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既内持定见,又不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呢?
20、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如果人生只有苦难,没有趣味,又哪能有这种“春意思”呢?
三、李鸿章家训最经典四句
1、左宗棠一开始也试图想靠科举改变命运,但是屡试不中的他选择了回乡教书。当时清朝正闹太平天国运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左宗棠的才识被一个封疆大吏赏识。于是就推荐他做了自己的军事幕僚,相当于军事参谋一类的工作。此时的左宗棠已经40岁,才正式成为朝廷命官。
2、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
3、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都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4、曾国藩一生的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治家方略上,他的家训名言代代流传。曾国藩非常看重读书。他其实小时候天份并不高,甚至还比较笨,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于是他就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的读。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里来了一个小偷,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后才行窃。可是小偷听他读了一遍又一遍,等啊等还是没等到他睡觉。小偷实在受不了了,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小偷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5、马步方公馆有李鸿章的名句: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译为: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6、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7、《曾国藩家训》被誉为“千古家训之大成”,凝聚了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
8、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9、如在古代史官笔下号称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家训中也是大谈远奢靡多勤俭的道理。但在作者的深入剖析中,却发现这位明君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他所言出入甚大,不仅有大肆享乐腐化的举动,还发明了一句“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来作为借口,结果是李家的家风,乃至大唐的国运,从他就开始埋下了衰败的种子,后代子孙终于有一天旧病复发,酿成了大乱。
10、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11、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12、为此两人争论不下,最后慈禧派遣左宗棠去收复西北失地,李鸿章从此非常记恨左宗棠。当时左宗棠远征西北时,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依然带着8万湖湘子弟进入了西北不毛之地。左宗棠采取了稳进稳打的策略,很快就收复了西北全部失地。
13、又如东汉名将马援,以“叛将”身份投奔于刘秀麾下,长期在外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不太被重视。经过作者对其家训书信所引发的一连串悲剧故事之剖析,终于看明白了这其中的缘故,同时又为马援本意不坏写法却很“坏”的那封家训书信扼腕叹息,更对东汉王朝从立国之始就复杂的权力格局感到几分胆寒。当读到马援后裔一改先辈在这方面的失误,修正了家风,平安长存于黑暗宫廷中时,又感觉他们总算是学到了那封家训书信中真正的东西。
14、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15、意思为:家族如果保持俭朴的良好习惯,能够兴盛,人如果能保持勤劳,那么就不会沦为贫贱。这句话,内容包含为人、处事、持家三方面,强调这三方面皆离不开“勤俭”二字。
16、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17、李鸿章是个才学渊博之人,他很快明白这幅对联的寓意,战败签下羞国条约本来令他气愤,于是马上回怼了这样一个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18、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本期节目中讲解了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
19、结果曾麟书听完这个落榜儿子的汇报之后,什么埋怨的话都没说,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
20、我们都知道在儿童教育中有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叫作赏识教育。尤其是儿童成长阶段,信任、尊重、激励是儿童在心智上快速成长的关键。
四、李鸿章格言
1、中国和日本近代最早最直接的交战就是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灭,一败涂地。
2、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3、清朝的朝服为了区别官员品级,将过去的朝冠改为了顶戴,喇叭形,无帽檐,外裹绫罗哦,上面镶嵌着珍珠,顶戴的檐边由动物皮制成,帽子后面还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它的名字叫做花翎,是官员品级和地位的象征。
4、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5、曾国藩天性里有一种能让自己产生愉悦的趣味性。他认为这种天性里的趣味性弥足珍贵,所以在他的家训中也曾经对孩子说,一个人要“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6、所谓家训,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渠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
7、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栗,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世上最难写的字,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你的路还长着呢,让老臣替你签!
8、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9、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10、曾国藩小时候最著名故事就是背书很慢,慢到房上小偷都会了他还没会,但之所以让曾国藩从和普通人差不多,甚至更笨一些,到能改变历史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读书。“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执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甚至是国家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那些“读书、学习无用论”,只是因为读的书还不够多,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11、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他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其文长于说理,卓然成为一大家。他这一首非常特别的家训诗,充分发挥了他对于心爱的小外孙喜爱之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如何按照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其健康成长。若是翻译成现代诗歌,则是:
12、李鸿章名言十: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13、四戒:利可共而无法言,谋可寡而无法众。
14、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15、这个日本人出的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上联的意思不言而寓,指有马有弓的日本人兵强马壮,他们还有八个大王,个个能征善战,中国在他们面前不堪一击。
16、就算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
1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18、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
19、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20、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五、李鸿章家训名言名句
1、曾国藩抱着害怕、惭愧的心情向父亲汇报了两年来的经历,不仅两次落榜,花光了所有积蓄不说,还外借了一百两银子!
2、曾国藩家教思想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曾国藩“实为一大教育家”。
3、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4、大家好,我是闲人宇,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题目叫曾国藩家训。
5、李鸿章名言六: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6、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7、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扩展资料:曾国藩简介
8、如果您喜欢,请把(富琪国学智慧)传播给更多人,让自己的小爱变成世间的大爱。给生活多点精彩多点奇迹!
9、有一位老人一个人生活,他特别喜欢安静,可每天都有一帮孩子在他门前嬉戏、玩闹,吵得他根本不得安宁。
10、虽然曾国藩自己未能亲自写出家训,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很多。在曾国藩去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在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随后,梁启超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11、尽管“功成名就”,但因为有李鸿章代签的那一系不平等条约,后人又都称其为罪人。
12、曾国藩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3、曾国藩的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的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除此之外,曾家子孙在书法上都颇有造诣,如曾国荃、曾纪泽、曾纪鸿等人更被后世以书法家视之。
14、中国人重视家庭,更重视家庭之建设。对于如何写好一个“家”字,如何培育、维护、延续一个家庭,如何发挥家教功能,中国人有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又是伴随中华文明而来,早已化为了传统的一部分,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15、“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早年留学美国,并考上了耶鲁大学,成绩优异,他看到了外国科技的先进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便决心回国西学中用以教育强国。容闳回国后他的想法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支持并拨付财力物力付诸实践。曾国藩对科技人才的要求是不妄自尊大,能勇于实践,并有长远的规划。曾国藩具有超前的眼光,认为只有培养出自己的科技人才才能渐图自强,并扶植了大批科技人才。
16、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17、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18、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9、曾国藩家训分集剧情和简介
20、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照得失。”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唐太宗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过度奢侈糜烂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