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名句(100句)
一、李鸿章名句
1、1878年,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建立;
2、子女们如果有才,他们能够自己养自己,子女们如果没有才气,留下再多的钱也会被败光,所以也不需要留下了
3、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李鸿章
4、 人以利聚,“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
5、出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卷,1912年10月26日孙中山在南昌军政学联合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提到海军建设时说:“无武力之国家,必至于灭亡。"
6、据直隶官厨董茂山、王锡瑞传人——保定饮食业元老王志义厨师讲:清朝辅国重臣李鸿章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直隶任上近三十年。1896年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欧美各国,在外数月,因不习惯西餐,很是思念家乡饮食。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署后,曾给膳食总管董茂山谈及此事,董茂山便与师弟长春园掌柜王锡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据保定府自古擅做烩菜的传统,精选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以安肃(今指保定徐水县)的贡白菜,豆腐、宽粉等,加入保定府三宝之一的槐茂甜面酱精心烩制而成,在总督署东花厅的宴席中奉上此菜,李鸿章品尝后翘指称赞。后来直隶官府官厨便逐步将此定名为“李鸿章烩菜”。此菜味鲜醇厚,质地软糯,营养丰富。
7、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皇帝和太后带领着大臣们一路向西逃往甘陕,偌大的清国和清廷政府,所有人都在当甩手掌柜——除了李鸿章。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在给清政府当了最后一次背锅侠之后,李鸿章看着满目疮痍的万里江山,怀着无奈、悲伤的忧虑和痛苦,离开了他为之奔波一生的国家和臣民。而仅仅不到十年时间,清国政府便垮台了。
8、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9、文与字并书的话,我更喜欢于右任的书法对联
10、毛主席曾评价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一语中的,李中堂为社稷而奋起的雄姿掩盖在了历史的重重烟雾之中,他默默的担负着骂名,直至死去。
11、 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12、1881年,威海刘公岛海军基地建成;
13、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14、于老文采好,出口成联,文字荡气回肠,意境更高。用杜甫的《后游》一诗句“江山如有待“,又对了自己的联。如此高人,世间少有了。
15、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李鸿章
16、智多勇少,实力难言;勇多智少,大事难成。——胡林翼
17、——有成就的人,总会被人指点、非议。这正可以强大自己内心的修为,完善自己的美德。
18、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当病之时,宜息养其身,而不可灰颓其志气。立心坚确,阴阳亦退而听命也。
19、回头看清廷的洋务运动,偶有张之洞之类虽以“清流”自居,但汉阳铁厂也算是办了实业,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像翁同龢等一干大臣,动辄仁义道德、尧圣舜王,而一到讲求实事时便是脑中一片空白,依然妄想着依靠孔孟之道对付洋枪火炮。在这样万马齐喑的时代,唯有隐忍而务实的李鸿章,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孤身一人在推动着这个东方大国前进。
20、李鸿章如果出生在如今的这个年代,像他这样忧国忧民的人,有着雄韬伟略的人,定当能够有一番作为,而不会被迫签下那么的不平等条约,被后世说成是“卖国贼”了。
二、李鸿章名句
1、奇书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2、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3、1853年,在这之前李鸿章还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之际,李鸿章以书生的身份回乡办团练,将部下训练的英勇无比,并且积极参与剿匪,与太平军多次交战,还成功的收复了庐州。
4、1880年开通的唐胥铁路虽只有短短5公里,但是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任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887年唐胥铁路延长至芦台庄,第二年又延长到了天津,1894年唐山段北延向山海关,1901年北京正阳门车站通车,几经易名后,最终成为了京哈铁路的一部分,至今依然有老火车往来驶过。
5、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的本性。绝无出路是腐朽的政府的必然下场。——李鸿章
6、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7、1870年,中堂就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扩建天津机器制造局;
8、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9、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繁荣发展,孙中山耳濡目染。
10、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
11、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12、如果按现今某些人的想法。当官就是开会,坐在台下眯着眼听上司念稿子或者坐在台上念秘书写好的讲稿;就是迎来送往,大吃大喝;就是逢年过节给上级送点礼,没事找事给下级要点钱;就是养个情妇,包个二奶;就是对老百姓的困难视而不见、对群众的问题推诿扯皮……如果这样当官,的确不太难。
13、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路
14、——官位只是外在的显贵,真正的尊贵在心里。懂得修心,才能让自己配得上高位。心有善良,心灵高尚,自然受人崇敬。
15、——陶醉于自然风景,才活得轻松洒脱,是大自在;在自然中享受生活,参悟人生,才是大智慧。
16、人以利聚,“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
17、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的名言
18、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19、这段时期,我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由李鸿章牵头,晚清的洋务派想要借鉴西方的一切,并积极的向西方学习,希望能够以此挽救陷入颓势的清政府。1894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历经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20、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李鸿章的名言
三、李鸿章名句未来不迎
1、——上一句讲如何生活快乐。家有余粮,手里有钱,平时可以读书,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比当宰相可幸福多了。
2、我当然也不甘心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但近些年来我看尽了很多世事变迁,觉得一心向平实处用功才是最好的。
3、江南制造总局于辛亥革命之后改名上海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成为三菱重工的一部分,解放后的江南制造局先后建成机器厂、锅炉厂、铸造厂、炮弹厂和火药厂等分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后,成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之一。同一年晨光集团建立,而它的前身则是“四大军工”之一的金陵机器局。三局之中,仅有天津局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而不存。
4、 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
5、合作、投稿:i8art@sina.com
6、用了我喜欢的李白的半句诗,很有豪情!
7、如果拿过一本书,只是随便胡乱翻上几页,摘抄几个章节,那样你对于这本书整体的结构以及细微处的精辟论述根本不明白。
8、《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9、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10、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
11、趁着我北洋舰队的威风把日本灭了。因为当时北洋舰队实力居世界第而日本海军实力还排不上名,只不过后来日本举全国之力购买战舰,而清政府有没有更新换代军舰,那是北洋舰队旗舰宁远舰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战列舰
12、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13、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建立;同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于南京建立;
14、1889年,漠河金矿开办;
15、但不过从始至终,李鸿章都表现得不卑不亢,在接受采访时也没有丢失自己的风度。
16、世界博览会的起源是中世纪欧洲商人定期的市集,为的是经济贸易,发展到19世纪20年代时,市集变为了博览会,工业发展后,许多发明家在世博会上展现了自己的发明。
17、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8、慈禧太后则是在1852年进了宫,后生下了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李鸿章见证了清朝廷的风风雨雨,在咸丰年间展露了头角,同治年间组建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李鸿章也一步步讨得了当权者的欢心,成为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19、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20、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的本性。绝无出路是腐朽的政府的必然下场。
四、李鸿章名句书法
1、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2、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3、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4、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5、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6、(《辛丑条约》上中堂的签名)
7、1823年,道光三年,李文安时年22岁,这一年的李文安还只是一个普通地主家的儿子,这一年,他的二儿子出生,他为这个新来的生命取名鸿章,取名“鸿章”除了呼应李文安的大儿子“瀚章”之名以外,也包含了李文安对这个新生命日后能鸿运当头、官达章京的期待。这一年的李文安家所在的城市还叫庐州府,日后翁同龢讽刺李鸿章的名句“宰相合肥天下瘦”中的合肥只是庐州府下辖的一个县城而已。
8、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9、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播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籽;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小孩;商人或手艺人不会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马丁·路德
10、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1、按说,李鸿章尽力洋务图强,却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据理力争,却不得不接受列强不平等的条约,他那官做得也不容易啊,他为什么说做官最容易呢?
12、旧瓶随意养新花——好!
13、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14、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李鸿章
15、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也不得罪了。
16、1875年,磁州煤铁矿、兴国煤矿开办;同年保险招商局建立;
17、启功:静坐得幽趣;清游快此生。
18、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19、 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20、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
五、李鸿章名句英文翻译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喜欢的于右任的对联太多了。
3、我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李鸿章的名言
4、在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相信大家对这个谥号不是很了解了,要知道可以给谥号的官员,都是有功于社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还要是一个有真正大才之人了,加上清政府对这个谥号把关非常严。
5、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6、经典安徽名菜,采用鸡肉、海参、火腿等多种食材混合烹饪,因为李鸿章而得名。相传有一次招待外宾,李鸿章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没想到老外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鸿章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国外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此后风靡全国。
7、事情无论大小,都有其存在的一定道理。就事论事,探究它的道理,什么地方不值得学习呢?
8、当时已经73岁的李鸿章,在美国首次见到了20多层的高楼大厦,心中很是感慨,还讲到:“在清朝难以建造得这么高,即使建成了也不会牢固。”
9、同在上海的机器织布局于1893年毁于大火,但很快就由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将其重建,民国时期被荣氏兄弟收购,更名申新九厂,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了上海第二十二棉纺厂。天津电报总局于清末时期先后南迁上海、广州,并于各地设立子局和分局,1908年由清政府收归官办,成为了邮传部的一部分,直到1912年随清政府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10、1889年美国奥的斯公司制作出了采用直流电动机为动力的、名副其实的电梯,之后电梯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欧美各个大厦和酒店中。
11、本人地方口音,韵仄不一定准确。自幼心高有豪情,苦读但为步蟾宫。才高八斗犹子建,学赋五车比孔明。生不逢时随国运,天难赐愿恨清廷。让地赔钱渡马关,含怨负罪留骂名。(子建,曹植。另,李鸿章年轻时曾自比孔明、管仲)
12、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13、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
14、《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5、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成立;
16、1863年,李鸿章购入了洋人的机器设备,开办了继安庆内军械所后中国的第二个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此后三十八年中,李鸿章为大清也为中国的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艰难险阻、筚路蓝缕的洋务之路。
17、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
18、也许喜欢康有为书法的人不多,但我喜欢他这对联。
19、“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拿破仑
20、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一生有功有过,但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他一生功大于过,应对他是较好的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