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是什么山(100句)

2023-01-06 13:32:3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2、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3、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4、终南望余雪全文拼音版注音:

5、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8、 《江雪》唐代:柳宗元

9、《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10、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1、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12、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13、也要注意自身保暖和疫情防范哦!

14、译文: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1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16、到了这时,天气会越来越冷,

17、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8、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19、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20、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二、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是什么山

1、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2、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3、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霁,指雨雪后初晴。

4、作者在冬天夕阳西下之时写了这首诗

5、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终南山在长安城南面约30公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秦岭和南岭等山脉,对冷暖气流的运行起一定的屏障作用。由于南坡向阳、迎风,北坡背阴、背风。因此,南坡气温高,多地形雨;北坡干燥寒冷。诗中的“阴岭”也就是终南山的背阴北面,那里比山的南面更为寒冷,所以就依然是“积雪浮云端”了。

6、《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7、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8、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

9、富琪人已投身装饰建材家居行业21年,深耕细作用心打造匠心品质的作品,从空间装饰设计、施工、主材、辅材、家居、软装、全屋定制、中央空调、厨房电器、装修贷无忧一站式解决方案将给客户带来更贴心、更省心、又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全案配套服务。

10、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

11、“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12、 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13、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4、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15、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16、《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17、在诗人崔涂的诗句中便可悉知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9、祖咏,河南洛阳今属人,公元724年进士及第。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入仕为官后,却屡遭迁谪,仕途落迫,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大多写景咏物,记载隐逸生活,诗中常有画之色彩,《终南望馀雪》就是他在长安所写的一篇应试诗,其意境的壮美开阔,令当时的考官为之震动。

20、“糖儿客,慢慢担,小息儿跟着一大班。”每当大雪节气前后,温州街头就会出现一种“兑糖儿”的场面。各地饴糖作坊将制成的整块饴糖提供给专门挑担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俗称“糖儿客”。“糖儿客”一边敲打糖刀,一边吆喝卖糖。小孩常常被吸引,家长便将家里的铜质废品、铜钱铜板之类物件拿来跟“糖儿客”兑换饴糖。由于冬季食饴糖有滋补身体的好处,所以如今这“兑糖儿”也发展为一种商业经营方式。

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打一动物

1、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2、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3、“编筐编篓,养活家口”,人们利用冬闲时间搞家庭副业生产,除了自家用外,还可以卖了钱来贴补家用。除了常见的编筐篓,在东北,主要还有编席。编席的原料是秫秸篾。秫秸是主要大田农作物高粱的秸秆。根据席子的不同用途,可编织出各种图案,最常用的炕席编织的花纹是人字纹和万字纹。

4、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5、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6、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7、但人们美好的期望也在这个时节酝酿

8、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9、“瑞雪洒芳辰“,是稚子们的童乐

10、翻译: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11、“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12、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13、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在不易保鲜的古代,人们发现在天气寒冷的大雪时节腌制肉类食品不易变质,于是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腌制咸肉,以迎接新年。受此习俗影响,大雪节气前后,肉类食品价格常会有小幅上涨。

14、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15、傍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16、①终南山地势高,因为山北阳光照射不到,加上山顶气温较低,所以有“余雪浮云端”。②化雪时,会吸热,气温就会降低,到了晚上气温会更低。如:秦岭终南山——最美世界地质公园。终南山,终南山,古往今来美名传!试题分析:这是语文学习视野和语文学习能力有机结合的新题型,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表达的高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乡俗文化,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试题分析: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18、在这个时候,天气会更冷,

19、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20、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作者是谁

1、“玄霜绛雪。散作秋林缬。

2、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夕阳余晖闪烁着,晚来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多寒冷。

3、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观猎

4、二十余年,我们始终秉承“以客为尊”的理念,坚持以“感恩、责任、奉献、服务”的精神和“诚信、务实、合作、共赢”的宗旨,用专业铸就辉煌,做匠心品质,做好口碑的全案服务商,迄今已为超过10000多个家庭、机构提供高品质空间装饰服务。已被誉为东莞家居装饰行业的一道清新的风景。

5、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浮若云间。雪后初晴,林梢枝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饥积寒。原文: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雪梅〔宋〕卢梅坡①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笔费评章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译诗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7、《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8、lín biǎo mínɡ jì sè,chénɡ zhōnɡ zēnɡ mù hán。

9、↑《编席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作品

10、“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1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13、本期作者—❤LuckyStar

14、家家户户都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足了准备

15、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指的是终南山。(原诗):终南望余雪唐朝诗人: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释):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③林表:林外,林梢。表,外表。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霁,指雨雪后初晴。(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17、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18、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19、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20、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大寒节气,作为家畜的鸡也提前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开始孵小鸡了;征鸟是指鹰隼之类远飞之鸟,此时正盘旋在高空中,物色着可以御冬的猎物;而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五、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在现在的哪个省

1、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又云,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就令人更增寒意。一场雪后,请看下面的链接。如要更详细的讲解,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日暮天寒”,又比白天寒,寒光闪耀诗的最后一句“城中增暮寒”便是作者的预感,吸收了大量的热:“下雪不冷消雪冷”。俗谚有云;望终南馀雪

2、意境: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4、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5、出句:腊梅辞岁千山秀(冷月如钩)出句:乾雪迎春万象新(半瓶子醋)借楼上老兄对句一用,见谅。乾雪——腊月雪

6、“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7、携一壶热茶,于暖气中疲倦阖眼

8、按说天晴出太阳了,应该感觉温暖才是,为何反而“城中增暮寒”了呢?

9、全诗意为:诗人中年之后即厌倦了俗世,转而信奉佛教。隐居辋川别墅之后,他全然为那里秀美、寂静的田园风光所陶醉。兴致来时,他便独自去游览,那种快乐的心情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想走便走,想停就停,人生过得非常惬意。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索性坐下来欣赏云卷云舒。偶然和山间老人谈天说笑,竟让他忘记了归还。言辞之中反衬出退隐者的自由惬意。

10、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11、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广东人吃糯米饭,南京人喝鸡汤。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作用的那碗糯米饭,更是广东人在大寒这天桌上常见的佳肴;而老南京人手中那碗浓香四溢的老鸡汤,趁热一口干下时,连同一颗心,也变得温热起来。这些聪明的“因时而食”的食俗,便也算得上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智慧。

12、终南望余雪五言绝句·终南望余雪①·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注释)①终南:终南山。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③林表:林木树梢。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赏析)《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13、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14、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5、《绝句》——唐代:杜甫

16、 《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

17、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指的是终南山。

18、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19、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20、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