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诗原文赏析(100句)
一、登高原文及赏析
1、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2、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3、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4、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5、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6、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7、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8、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磅礴气势。
12、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13、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4、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5、(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7、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18、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9、“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如此精细分析老杜《登高》的颈联。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二、登高古诗原文赏析
1、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2、诗的前四句写诗人重阳登高后所见之景,有山有水,有声有形,有走兽有飞鸟。诗人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呈现出一幅无边苍凉且满含悲壮的秋日江山图;后四句写诗人站在高处,面对浩瀚江山发出的悲秋之声,既悲自然之秋色,亦悲国运之衰颓,还悲自身之老病,实是一首深婉动人的佳作。
3、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4、作者: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主
5、这是杜甫五十六岁的时候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6、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7、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
8、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9、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10、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以为当以“立言”为第一不朽。凡真正立言者,当然即是立功,自然即是立德。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12、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13、李白的《将进酒》全解及赏析!
14、“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
15、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6、谁最初规定了猿的叫声是凄切、悲惨之调?老杜心中一定想到了郦道元笔下所引三峡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或者,老杜想到了屈子《九歌·山鬼》中的诗句:“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同是三峡,同是猿鸣,同样的伤悲,同样的感喟。老杜自然也会想到太白诗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飘逸的诗句,会想到太白诗兄“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那梦幻般的诗意,可是,老杜苦笑了笑,提笔还是下了个“哀”字。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19、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20、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三、登高原文全文
1、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2、学更多古诗词,关注(古诗词全解)
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4、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5、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8、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9、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南国不一样的重阳景致,这是孤独感伤的老杜心中的夔州风景。一“哀”字,奠定了首联的基色。“急”以言秋风之速、猛、冷,“高”以言秋天之清、远、旷,高天急风中衰弱的老杜听猿啸而哀从中来;“清”以言渚所在江水的清澈、清冷、清寒,“白”以言岸边沙地之白净、白素、白冷,“回”以言急风中鸟飞之回旋、回还、回翔,在既“清”且“白”的冷色调中那在急风中羽翼凌乱的飞鸟,像极了夔州高台上思绪起伏的老杜。
11、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描写了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2、馀在绍兴作《焚香夜坐》诗,盖别有所讬也。次日即以此题试士,馀姚吴(大木)云:“一帘花影不宜梦,半榻鬓丝闲似禅。”顾(廷绘)云:“绦帐即今闻众妙,幽斋谁与识清严。”可谓各具机抒,试拟陆剑南《芳草曲》,馀最爱山阴谢照诗,云:“一道裙腰双屐齿,和烟和雨踏青来。”会稽车同轨作亦多风调,同轨后改名云龙。
13、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颈联写羁旅之愁尾联进一步写,仕途坎坷,引得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14、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15、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1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杜笔锋一转,直言并非“悲秋”,实乃“悲事”“悲己”。家国万里,漂泊西南天地间,近十年而不得回归国都,回归中原,回归故里,这是国事家事之悲;长年客居他乡,暮年疾病缠身,重阳独自抱病登台,这是自我感伤之悲。罗大经品此联14字含八层意,诚为精确;于老杜而言,此联纯乎写实。
17、客居夔州的老杜,肺病、风痹、糖尿病诸病缠身,贫苦、劳作、忧思诸般交加,56岁的他已是鬓发霜白,老态龙钟,弱不禁风。
18、古诗词鉴赏:《沁园春·雪》—毛泽东
19、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20、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四、登高译文及赏析
1、杜甫登高八悲其间有家恨,有国恨,有思乡之情、悲苦之情、苦病呻吟之情、际遇堪悲之情、壮志难酬之情、生计拮据的感慨之情,总之这八种悲情都融入了悲秋之情。
2、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3、"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
4、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5、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6、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老杜以白发和浊酒入诗,看似漫不经心的轻轻作结。其实,老杜之悲丝毫未减,反倒又增强十分。“艰难”上应“万里”,点明国运和自身命运的双重艰难,艰难的国运导致了自身的艰难,艰难的自身期盼着国运不再艰难。“苦恨”,此处作动词,与下句“新停”相应,可训为“极其遗憾”。“繁霜鬓”,老矣,衰矣,来日无多矣,无能为也矣,能不“苦恨”乎!“潦倒”,因为贫困,因为穷途,因为失意,因为“艰难”。“新停浊酒杯”,人生无奈至不能以酒浇愁、不能以酒解忧之状,何其悲哉!但是,老杜纯然悲伤乎?非也。当老杜自觉地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家国艰难的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犹如当老杜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夔州江山光阴的宇宙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
8、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9、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10、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1、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12、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13、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14、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5、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16、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和朋友游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有感而作。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18、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19、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20、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五、登高赏析全诗
1、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2、“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5、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6、20于读书日
7、(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8、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9、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0、老杜迟疑了一下,没唤老妻,未携子女,独自出门,扶杖前行,抱病登高。走出草堂没几步,深秋的冷风就让病弱的老杜打了个寒噤。老杜回头看看了草堂上被秋风掀动的茅草,裹了裹身上的衣衫,继续迎着峻急的秋风走向熟悉的高台。
1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及注释:译文
12、再读一遍老杜的《登高》,依然似泡不透的龙井,嚼不尽的橄榄,品不够的醇酒。不能想象当年老杜不加雕琢就写成了此诗,而必定是匠心独运化斧凿于无痕。正如老杜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
13、注释⑴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⑵翠微:这里代指山。⑶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⑷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⑸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14、(赏析)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15、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6、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17、作者: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8、诗人:杜甫朝代: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9、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20、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评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