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100句)
一、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3、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
4、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5、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6、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7、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8、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9、①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10、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1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in a sharp gale from the wide sky apes are whimpering,
15、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16、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17、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19、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20、吉神方位:喜神东南、贵神正东、财神正南。
二、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
1、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2、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4、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5、“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6、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51首古诗词
7、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9、纵观杜甫的一生,年轻时登高,凌云之志正盛;壮年时登高,忧国之思已深;及至暮年登高,只余“艰难苦恨”。恨不能匡君辅国,恨百姓受苦太深。前面的四句环境描写都是为渲染感情而铺垫,颈联写自己人生迟暮,尾联直抒胸臆。全诗浑然一体,后人盛赞其为“古今七律第一”,第一的不是它的文法,而是诗歌中饱含的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悲情,其境界与情怀,是其他诗歌难以企及的。
10、这就是《登高》,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就是我对《登高》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些点滴之见,我想对《登高》而言还有很多可说,但我才学见识有限,也只能言尽于此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1、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12、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13、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4、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
15、后四句重点在于抒情,但情中又寓景。
16、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7、❖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明清小说史》《在文学与文化之间》《媛诗九美》《中国散文大辞典》《明清小说名篇笺评》等。
18、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9、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三、古诗登高的解释
1、A.《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2、李白的《将进酒》全解及赏析!
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4、C.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5、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6、奉节好客。奉节人给了这位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要成为“诗圣”的流浪者非常友好的接待。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陷于贫病的杜甫在这里代为管理一些公田,也租种一些山边的田地,随后他还有了属于自己的40亩柑林可以经营,虽然居处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自食其力的生活环境。杜甫带着家人,还请了几个仆佣,一边劳动,一边疗养身体。
7、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8、当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全诗最后一句。这一句与上一句势成流水,而又对偶颇工。早年我曾为潦倒所惑,以为是诗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艰难,因此以为是全篇瑕疵。后来得知当时杜甫因肺病刚刚戒酒,新停浊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书境遇,便对此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前六句激昂震动,势隐风雷,第七句微言大义,以国运身世为憾,寄意深远,都曾一见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质朴,实在不是当初少年如我能够深切体会的。在艰难苦恨繁双鬓的萧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浇愁也不可得,这个纯粹个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籍,这中间的谈言微中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9、③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0、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2、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14、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5、《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6、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17、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18、0隐语(谐音)、双关
19、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20、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四、登高的诗句意思
1、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2、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3、溅,是液体向四下迸开来。如瀑布飞溅。溅内,没听说过。可能是说向内“溅”吧?但是是哪首古诗词里有“溅内”呢?杜甫倒是有“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一句诗。但你想知道的是“溅内”。真的没法帮你。这样,你再想想,是不是字打错了?还有,到底是不是出现在“古诗词”中?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6、ill fortune 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s,
7、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8、D.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9、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10、诗歌史的一个经验是,诗人哲人不要登高,一登高,视通万里,情连古今,忍不住就会一切想起,免不了就要悲从中来。而这天还是九月九日,重阳,令人感伤迟暮的老人节。夔州,峡口,天高风急,猿啸凄厉,一位贫病缠身的流浪诗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怎能不脱口而出一个“哀”。猿啸本无意,人闻心自哀。这是听觉。而视觉是“渚清沙白”,看倦鸟翻飞,又要搅动愁肠。首联工对,上句下句对,本句句中对,六景自然组合,情动于衷,不觉其对仗方面的精细推敲。
11、李瑛云: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诗法易简录》)
12、此情此景,怎能不回忆人生?远祖京兆,籍贯襄阳,出生巩县,漫游吴越齐赵,求职长安,奔走陇右,流亡成都,滞留川东,以后还要漂流荆湘,离家万里,背井离乡,历尽艰辛,流浪诗人,杜甫一生都在“做客”,死后灵柩都还厝在岳州长达43年!如果不结合杜甫的这些人生经历,怎能读懂这“做客”二字的心酸。“百年多病”,百年犹言一生,这里更指衰朽的晚年,杜甫此时,一生是病,肺病、疟疾、风痹、眼半盲、耳聋,年老体弱,想起自己人生中结识的那些朋友,王维、李白、高适、房琯、郑虔、苏源明、严武,一个个都已先他而去,我们见到这一个“独”字,怎能不把这些都联想起来,疾病中的杜甫,老境孤独,精神寂寞。
13、《登高》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似无心为之,竟浑然天成的通脱磊落,又足令赏诗者击节赞叹做诗者废然忘返。下面我就从结构上逐句分析一下,以资方家斧正。
14、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1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16、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17、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18、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9、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20、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五、登高这首古诗的意思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由于在夔州获得了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有精力和时间专门在诗歌音律方面精雕细刻,杜甫对于七律诗艺的探索确实进入了一种应该属于“审美游戏”的“形式化冲动”,作诗已逾千首,人生已到暮年,他也可以对自己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进行总结了。在《解闷十二首》中他说“颇学阴何苦用心”(阴铿、何逊),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他称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说明他在诗艺方面的追求和自我感觉达到了极佳的状态。
3、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4、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5、⑥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6、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7、A.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8、全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因此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
9、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10、B.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11、作者:赵时春(原文)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注释)①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原州,北魏至唐代州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始置,因治高平城,盖取“高平”之意名原州。辖今固原地区大部、同心县南部及甘肃平凉、镇原北部。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也就是重阳节。②咽: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塞笳:塞外的胡笳。③霜华:有月光的意思,也可解读为霜的光气。④入望:进入视野。赊(shē):长,远。⑤苍蒹:深青色没有长穗的芦苇。⑥鸿鹄:古人对天鹅的称呼。
12、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诗圣杜甫时年55岁,他流落江湖,于酒醉之时登高望远,无边落木,滚滚长江,大自然已是深秋。杜甫此时漂泊万里,孤穷多病,一生潦倒,杜甫自己也走到了深秋。
13、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4、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15、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16、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17、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18、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19、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20、在小学考试的众多考试题型中,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众多小学生的失分重灾区。其实,想要在此类题型中少扣分,甚至是不扣分,就需要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