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史的古诗(100句)
一、咏史的诗句
1、⑤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2、昔时国色落红多,半倚雕栏叹奈何。
3、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4、(赏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5、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6、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7、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8、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9、皑皑峰巅雪,默默崖下土。
10、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1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2、二郎身是胆,昔醉发雷霆。
13、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14、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九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知建康府(今南京),仅半年,至建炎三年二月,赵明诚辖内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赵明诚非但没有指挥属下平叛,反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偷偷摸摸地逃跑了!赵明诚因此被罢官。
15、欲倒帝王贫富均,江山半壁焕然新。
16、南北战争,惟有西湖,长如太平。看高楼倚郭,云边矗栋,小亭连苑,波上飞甍。太守风流,游人欢畅,气象迩来都斩新。秋千外,剩钗骈玉燕,酒列金鲸。人生。乐事良辰。况莺燕声中长是晴。正风嘶宝马,软红不动,烟分彩鷁,澄碧无声。倚柳分题,藉花传令,满眼繁华无限情。谁知道,有种梅处士,贫里看春。
1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唐诗是这首古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诗句,作者借用“燕”这一超越历史的生物,纵览古时和今日,极力写出了这首古诗所表达出的今非昔比之感。在这里,燕子成为了见证人,跨越时代的裂痕,将晋代和唐代几百年的历史圆满融合,表达出历史的兴亡感。
1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9、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我只写过词律诗写得比较少啦呵呵不好意思如果要词的话,也许可以帮到你。
20、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二、关于咏史的古诗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2、南花开蕊早,北草尚萧条。
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4、(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5、本以势利交,势尽交情已。如何失情后,始叹门易轨。
6、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7、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8、水龙吟 么前三字用(白朴)
9、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
10、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江边。
11、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12、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13、东周列国志(共108回)
14、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3?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15、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6、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o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北宋百年间虽然出现了《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题李愬画像》(惠洪)、《绝句·生当做人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咏史之作已少见唐人咏史诗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嘲讽。
1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8、今有凉山烈,凛然高介公。
19、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20、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三、关于怀古咏史的诗句
1、贺新郎·赋琵琶(辛弃疾)
2、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杭州人。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清政府官僚体系的腐朽和腐败,预感到危机已经不可避免,写了很多呼吁和批判现实的诗歌,如著名的《己亥杂诗》所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展现了一个文人的良知和良心。
3、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为避战乱,李清照随丈夫一路追随南宋当家之人赵构,也一路南逃。在路过乌江时,望着滔滔江水,李清照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想到泱泱大宋帝王被一个游牧民族的铁骑踏得只剩南逃的份,再遥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时,宁肯自刎于乌江,也不愿意为保命而东渡的悲壮之举,即兴创作了此诗。这首诗既是诗人在面对古人时的情感抒发,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4、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5、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李清照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连用三个典故,手起笔落处,气势磅礴,力透胸臆,直指那些缺少大丈夫气节之人的脊梁,把诗人对伟大英魂的缅怀之情和自己那柔弱之躯内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一股脑儿释放到了天地之间!
7、与两宋同时的辽、金诗坛,诗作本是不多,咏史诗更少,其中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西园》、《赤壁图》及移刺霖的《马丽山有感》等可称佳品。元诗成就虽显逊色,但元代诗坛却热闹非凡,仅诗就留下三万多首,还有大量的词、曲。元代诗歌(包括词、曲)是独特的。为了限制汉人参政,从元太宗九年(1237)起,废除科举近80年,使得想以科举进身的读书人失去了希望,地位也直线下降;
8、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9、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10、(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
11、有人可能会诧异:喜欢吟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句的宋词婉约派代表李清照,怎么会突然吟出这样一首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诗句?
12、(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13、何如今日会,浥涧平泉曲。
14、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5、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16、洛阳梨花落如霰,河阳桃叶生复齐。
17、妾亦恨深不忍道。看郎强健能几时,年过六十还枯槁。
18、(注释)谷洛通淮:隋炀帝曾从河南洛阳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黄河水通淮河。“以十年”、“一笑”两句:首句意谓炀帝在位十多年,因开运河,造龙舟东巡,使无数百姓为服役死于非命;次句言隋炀帝曾揽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所之?”喻炀帝死期不远。“月下”、“天中”两句:首句言灯影如虹霓起自龙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奏乐的弦管出于迷楼。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19、容颜虽俊美,家国贵情真。
20、尾联作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最高统治层。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于是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黑幕”的总后台。作者真正可贵的思考就蕴藏在最后这一问中。
四、咏史怀古诗文网
1、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2、今日岂堪簪短发,感时伤旧意难裁。
3、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无耻文人的贬称。团扇:圆扇,古代宫妃、歌妓常手执白绢团扇。才人:宫中女官。
4、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避世烧身死,寒食祭其雄。
7、这首诗的特点:一是表现为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二是表现为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三是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8、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9、答:(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0、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11、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12、如:李白的《越中揽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13、金粉:古代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暗指在朝廷之下的繁华景象。
14、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15、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6、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7、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18、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19、(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20、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五、咏史的古诗词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题乌江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2、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3、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4、全诗前半部分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世胄占据高位,寒士却只能屈沉下僚,这是门阀制度造成的,并且由来已久。后半部分更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连古人的牢骚都给发了。这就扩大了诗歌包含的内容,加强了诗的思想感染力量。诗人不只揭露了门阀制度的腐朽,而且还对门阀士族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第五首写道:“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炎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表现了他对这个腐朽的门阀社会的决裂态度。
5、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绿野仙踪(共100回)
7、吴松江畔,对烟波浩渺,相忘鸥鸟。日日篮舆湖上路,十里珠帘惊笑。高下楼台,浅深溪坞,著此香山老。辋川图上,好风吹梦曾到。不用金谷繁华,碧城修竹,自比封君号。万壑千岩天付与,一洗寒酸郊岛。霖雨方思,烟尘未扫,合挽三江倒。功成名遂,却来依旧华表。
8、“乌衣巷口夕阳斜”,作者来到金陵城外,看到“朱雀桥边”被野草包围了,内心对于历史的悲怆感油然而生。此时再引入“夕阳”的意象,更加赋予了这首古诗深刻的内涵。金陵城繁华之时,这里必然熙熙攘攘,但是如今只有一缕夕阳洒在这里,所照耀的还只是那些默默无名的野草花!日薄西山的悲凉景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9、鉴赏: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
10、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11、李白的豪情是给予盛唐的华丽,而刘禹锡的豪情则是中唐时代士大夫对自己地位的确认。虽然不见得忧虑大唐王朝的命运,但是已经开启了对历史的思考,进而转化为对人生的关照。所以他的诗词中越来越多的有了哲理韵味,对后世宋诗中的理趣有着直接的影响。
12、重檐飞峻,丽彩横空,繁华壮观都城。云母屏开八面,人在青冥。凭栏瑞烟深处,望皇居、遥识蓬瀛。回环阁道,五花相斗,压尽旗亭。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登临四时总好,况花朝、月白风清。丰年乐,岁熙熙、且醉太平。
13、封神演义(共100回)
14、《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宋代欧阳修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5、聊斋志异(共495篇)
16、而我们,在这种人生姿态中,读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爱国情怀;也读到了女诗人巾帼更胜须眉的凛然气概;更让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无穷(情)的陶冶!
17、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18、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19、浮华几耀眼,遗穗长哺物。
20、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