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诗十九首(100句)
一、赏析古诗
1、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7、“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8、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9、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自号“四明狂客”。
1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至于内容意境的高下,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有欣赏水平的不同,但是也有大数据下的分析。比如说这首诗作的背景、诗人的性格、当时遇到了什么事情,这都是我们赏析一首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到的——其实无外乎就是搞清楚诗人的情感逻辑,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写?让他这么想的景色、事情,如果放到我们身上,我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或者如何处理?
12、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15、入门书籍:《随园诗话》,之所以入门,因为里面的诗大抵都是小资格调,通俗易懂,极容易看清楚明白,而且薄有意境。或许作者人品有些问题,但对于诗歌摘取,除了收人家银子之后不得不放进书中以外,其余诗作值得小小玩味一下,尤其里面有许多女子诗作,也算是开创先河之举。
16、例如,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17、从鉴,赏两方面来鉴别诗词。
18、古诗赏析136:戏问花门
19、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20、这和创作诗歌的时候是一样的,诗人写诗,无非是有内容要表达,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体裁抒发。
二、赏析古诗十九首
1、古诗赏析|送元二使安西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古诗赏析147:晓出净慈寺
4、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6、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7、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9、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10、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11、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12、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13、赏析“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中“归”字的表达效果。
14、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15、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6、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17、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18、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19、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2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赏析古诗词
1、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2、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3、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5、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6、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7、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8、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9、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1、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12、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1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14、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15、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16、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9、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20、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四、赏析古诗作文
1、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2、作古诗词赏析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被一席人的纯意境论给忽悠了。
3、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6、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7、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简要分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的表达效果。
10、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11、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14、古诗赏析151:早春呈水部
1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6、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1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18、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19、说说“争渡,争渡”、“惊”的妙处。
20、中端书籍:《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作者傅庚生,此书极妙,百读不厌,而且与情感,生活,社会,人生等际遇息息相关。至少可以读出共鸣来,而且里面对一些创作手法,结构,音色,势度,韵味,都有所涉及。远远不是那些注释本,赏析本之类所能比拟得了的。
五、赏析古诗的手法
1、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2、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3、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4、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5、八上古诗理解性默写题汇编——浙江省各地区期末真题
6、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8、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9、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因为忧愁烦闷,所以经常搔头发,白发越来越少,眼看快要插不上簪子了。更突出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11、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12、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13、1选取了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意象。2描绘出一种声势浩大、雄壮开阔的抗敌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将昔日战绩与今日的软弱不为,形成对比,更能体现诗人的忧愤。
14、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15、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6、郑板桥,名燮(xiè),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17、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鸥鹭都吓飞了。“惊”在这里是惊慌恐惧的意思,说明作者的船行的很快,又很生动地描摹出了鸥鹭那惊慌失措的情态。
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9、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20、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