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100句)

2023-04-30 15:45: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天净沙秋思

1、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2、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3、《天净沙·秋思》元人马致远的一首散曲,马致远号东篱,作有《汉宫秋》等十五种杂剧,同时他也是创作散曲的行家里手,《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散曲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这首散曲流露出浓浓的诗意,数百年来深受好评,元人周德清就称赞这首散曲为“秋思之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传世佳作的魅力。

4、经典咏流传:《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5、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曲作家马致远。

7、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扩展资料:白话译文:

8、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9、作者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曾参加大都的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后曾出任浙江行省务提举官。晚年退出官场,隐居杭州郊外。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官秋》、《青衫泪》等七种。散曲有今人辑录的《东篱乐府》一卷,计小令一百○四首,套数十七篇。内容大多感慨世情,抒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愤激不平中夹杂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扩大了散曲的题材,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对散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作品风格豪放俊逸,语言本色流畅而又兼具诗词的骚雅,为后世文人所推重。

10、(1)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11、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12、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13、“枯藤老树昏鸦”属于近景,“小桥流水⼈家”属于远景,由近及远。“古道西风瘦马”则置于整个大场景的中心,形成了一幅非常有层次、有情绪的画面。

14、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15、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6、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17、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人公的形象终于出现了,画面变成了近景的特写,前面的九个意象没有一个不在折射出夕阳的光影,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夕阳,没有一个不在投射着游子的情绪,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章法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在随便唱唱的俗乐里来说一般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明显的是诗的章法。

18、这首元曲的作者是(人名),号,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作,被誉为“”,为历代所传诵。抒发了诗人的情绪。

19、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

20、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二、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1、了解时代背景后,我们更能懂得作者彼时的心情,也更感这首作品的绝妙。王国维就曾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含蓄却有余味,让人能够反复地去咀嚼,去品味。

2、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体现了飘泊羁旅的游子思乡的愁苦以及孤寂,悲凉的心境。

3、(1)示例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6、从马致远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历程。“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马致远可以见到宫阙,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

7、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谁?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记载去推测。“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10、账号ID:xxsd100

11、D(解析:“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表述不对,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西风”。)

1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著名戏曲家、杂剧家。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豪放洒脱,有“马神仙”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3、听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14、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5、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16、初中《语文》第4册人教2001年版

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9、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的意境悲凉凄清,让人读后顿生悲苦愁情。全曲融情于景,以哀景,衬哀情。它首先运用了三组9个不同的意象,营造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深秋萧瑟图,农家温馨图,落魄游子图。最后抒发了作者以痛苦断肠的心情,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失意文人凄苦的情境。

20、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古道西风瘦马,可是天净沙秋思只有这一个,小桥流水人家,全词如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很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如下:

三、天净沙秋思教案

1、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2、《天净沙·秋思》原文:元代:马致远。

3、(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5、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

6、与天净沙秋思意思相近的古诗: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译文蓝天上飘着白云,凋零的黄叶铺满大地,秋风正急,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的这样红?一定是离别之人带血的眼泪染红的

7、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8、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9、天净沙·秋思(其一)(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5张)天净沙·秋思(其二)(元)·马致远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天净沙·秋思(其三)(元)·马致远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10、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1、人到中年,“献诗上龙楼”,据说他曾向统治阶层献上作品,谋得一官半职,有了一段羁旅岁月。羁旅行役的漂泊之苦也成了他创作的重要灵感。

12、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13、对比映衬。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15、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16、该曲的主旨句是:。

17、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18、其经典之处就在于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飘”和“瘦马”这九种景物错落有致的罗列在了残阳余晖下,这人样是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却生发出一种莫名的、神奇的魔力,把它们奇妙的连接,构成一幅凄清悲凉图景,还未发一语,已是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再加入游子孤独身影,更觉得羁旅之苦顿生,浑然天成。

19、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并且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同时,也一起用了,寒鸦枯树等图景,代表着秋日的萧瑟气氛。

20、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翻译

1、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2、人生的后半程,“东篱半世蹉跎”,表达了他不顺遂的经历和烦闷的心绪。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致远的一生,也更能理解他笔下的愁思。

3、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4、先见到的一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一片秋悲之景。接下来的一组意象变了“小桥流水人家”,似喜似怨,好像这组意象似乎表达出了一种略略的有些欣喜的意境。

5、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七夕)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7、出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8、(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9、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10、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11、马致远有许多别称。有人称他为“马神仙”,一方面,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较长寿;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他写的杂剧很多与神仙相关,例如吕洞宾、陈抟老祖等。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

12、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13、《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14、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15、(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6、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写秋杰作,均通过写实手法,描绘了一幅暮秋图景。不同的是:1)《秋》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画面;《秋思》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物与景交融。2)色彩感不同:《秋思》无一颜色用词,整体却呈现灰色;《秋》颜色丰富,且富于变化,由暗到明。

17、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

18、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19、在一个安静的秋天的黄昏,夕阳开始西下,一个落寞的人牵着匹驮着书卷瘦骨嶙峋的老马,走在偏远僻静的乡间荒凉小道上。

20、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相同之处是两首词的共同点:都是描绘秋天;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同之处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望楼主采纳。

2、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3、事实上,《天净沙·秋思》最早出现在元代《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一书中,里面并未标注作者。元末明初,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同样没有表明这首小令的作者。

4、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5、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7、因此,在元代的许多文学、文艺作品中,这种愁绪都可以窥见一二。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都夹杂着那个时代给予文人的压抑情绪。

8、(2)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9、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0、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11、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12、《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13、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4、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5、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16、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7、该曲借一位游子的视角,描写了一系列景物,充分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羁旅情怀。“意象并列”为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1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的自由;2独立的景象(意象)之间存在构成某一统一情景的内在联系;3在有限的字数中增加了意象数,增加了信息量。1“断肠人在天涯”为画龙点睛之笔,进入心灵深处,且诗中景物与此妙合无垠,其他三首无此醒豁的诗眼和意、象的统一。2为羁旅愁思,往往更能感染、触动读者。。

18、这首《天净沙秋思》以极其干净简练的语言、特征鲜明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秋日傍晚乡野萧索凄清的图画:太阳快要落山了,西风飒飒,乌鸦正在飞回枯藤缠绕的老树,小桥流水边有着几户人家,显得有些冷落肃杀。就在这个时候,村外古老荒凉的小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彷徨无依的游子还在赶路,看得出这身在异乡的人儿是多么地想家。在这里,一个“断肠人”写出了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的游子孤苦、苍凉的心境。作者将看似孤立的自然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景为情设,情由景发,情景交融,物我合强烈地烘托出了游子沦落天涯的羁旅愁怀。

19、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20、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