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100句)
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2、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3、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4、“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5、卢象贤周泽安张智深陈逸卿戴霖军鉴水深南
6、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7、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8、正确答案:A解析:《天净沙·秋思》前三句采用景物并置的手法,每句都由表现景物的三个名词并列,无动词或关联词连接,构成鼎足对。
9、今天我们来欣赏马致远的千古名作《天净沙·秋思》。
10、今年立秋这么热,唐诗中的立秋为何辣么凉
11、曹继梅时玉维安儿陶永德非也何鹤郑邦利
12、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13、《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4、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忽然又成了清新的工笔画,比起前一句,这一句有了生机,有了人间的温情,一座朴素得有些寒碜的小桥,横跨在潺潺的流水上,通向一户正在升起炊烟的人家,但是这样的温暖并不属于荒原上的游子,因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温馨的人家并不是他的家园。小桥弯弯,流水潺潺,更刺激了作者这个异乡游子的敏感内心,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比思念。
15、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6、《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的散曲。
17、——三门初级中学七(3)班林雨欣
18、——三门初级中学七(3)班章尔佳
19、此时的旅人不禁触景生情:一条长年潺潺不息的小溪,将不大的村子包围起来,一座木桥跨水面之上,千百年如此,默默奉献的老乔桥是村里最有值得敬佩的“老者”之一。
20、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1、前三句罗列了九种意象,没有其它词语衔接,这是一种罗列名词的独特写法。早在唐杜牧的“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就使用过这种纯粹使用名词罗列的写景方法,但是在名词的下面暗藏着逻辑关系,从而是动词在句子中不那么重要,但是我们翻成白话文:“秋草长满了回家的路,覆盎门掩映在夕阳之下。”
2、程裕祯小雨孙才唐云龙李如意熊华禄蒋有亮
3、这首小令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构成一幅极具艺术的图画,甚至连“断肠人”也是这幅画的一部分,一幅极其凄凉萧瑟的暮秋图。诗人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不仅仅是给我们描绘一幅秋景图,诗人要表现的是人游子的内部世界,表现暮秋时节的一段情思——秋思。
4、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5、林看云胡文汉刘南陔杨春杰眭谦晋风白鹤
6、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7、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8、——三门初级中学七(3)班高韵悠
9、陈仁德邓世广沈华维蔡世平英子丁欣方伟
10、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11、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12、秋天,无情地剥下了绿色植物美丽的盛装,放眼望去,一片悲凉萧瑟的气氛:曾经绿叶纷披的青藤,如今已经变成了皮肤干燥,青筋爆裂的枯藤,昔日枝繁叶茂的大树,如今苍老地伫立在暮色之中,时不交运的“昏鸦”,拉开嗓门“呱、呱、呱”地叫着,那不祥的鸣叫,声声搅人心绪,把秋日黄昏的悲凉氛围一下子摄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13、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14、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15、关于童诗《我的影子》不同版本的思考
16、而《天净沙·秋思》正是这种风格回归盛唐的元朝散曲的先河之作。这种写作表现手法与宋诗理性,宋词豪放、婉约,元曲泼辣、生猛都有不同,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表达“秋思”,以及表达其他情感一个新的路子。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因此称此曲为“秋思之祖”。
17、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18、刘英明燕河李静枫叶于钟珩刘念魁李昊宸
19、张明新邢涛涛黄友富程运钦吴瑾诗影同春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1、那沧桑的古道亦是沉默着。它已见证过沧海桑田,如何容下那红尘纷扰?萧瑟的西风匆匆路过,扬起一阵尘土,亦带走了几声叹息。它是一个旅人,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它看管世间种种悲伤,也许是它无心吧!
2、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3、欢迎喜欢阅读喜欢朗读的朋友加入我们!
4、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6、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7、在夕阳的余晖中,他的背影与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索落寂的画,他又拉起马缰,渐渐消失在林中……
8、——三门初级中学七(3)班叶芷辰
9、他的眼眶微微泛红,望着天边红日落下,不禁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随后,他轻叹了口气,望着眼前长路漫漫,不知前途如何,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
10、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11、回首走过的路,那遗落在途中的,不是乡愁,又是什么?
12、安全东张家安张晓虹孔繁宇王守仁赵秀敏
13、《天净沙秋思》主要写的是,在一派萧条,凄凉而又悲戚戚的环境里,一位背井离乡的游子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在万物的自然环境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卑微。使得阅读这篇曲子的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深深的哀愁的情绪。
14、昨夜月儿王柳华陈志文风马驴程良宝武建东
15、熊东遨杨逸明李树喜范诗银周笃文刘征
16、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7、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8、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19、马儿慢慢地走着。老树、枯藤、归鸦都消失在游子的视线里……
20、太阳渐渐西下,远处掠过一群乌鸦,它们也倦鸟归巢了!游子仿佛触景生情,想起了家乡那座小桥,那潺潺的流水与一户户朴素但十分温馨的人家……
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没有提到下列哪个意象
1、张奕朱思丞田幸云曹谦潘松彭中文邓寿康
2、郎晓梅崔杏花廖国华姚泉名包德珍刘道平
3、马致远其人,曾为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退。其为元曲作家,曲词豪放洒脱,故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4、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5、跟着诗词玩穿越:看苏东坡笔下的北宋“新农村”
6、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7、大多数人认为“秋思”自然是指秋天的思绪。可是论写秋思,马致远实在无法论“祖”,我们若选出屈原的《楚辞》,倒是说得过去,即使不算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各有千秋,写秋天的作品如过江之鲫,再到盛唐、两宋,豪放、婉约,唐诗宋词,那种文体没有将秋写尽?
8、总之,在许多学者已经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了解读后,我还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其结论,也许是加深了对这篇作品的理解,也许只是个人的一种误读,穿凿附会或难避免,希望读者诸君不吝指教。
9、枯藤老树昏鸦。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10、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注音+注释
11、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2、《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13、此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呢?试看:
14、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情感: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15、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16、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7、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转,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18、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或曰王实甫)之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19、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20、陆玉梅刘曙光杨森翔国印周赵义山曹阳郭七
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1、学者们在论到这首小令时,往往会拿它与白朴的《天净沙·秋》作比较,以此凸显马致远小令的情景交融特点。这样的比较,虽然对理解马致远这首小令帮助很大,但也带来一些不该有的误解,需要在此加以澄清。
2、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3、半晌,笑声淹没在流水中,愁绪织上心头,织到天边,随那瑟瑟秋风远去、远去……
4、马致远捺不住思乡之切,提笔写下了这首散曲。
5、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人公的形象终于出现了,画面变成了近景的特写,前面的九个意象没有一个不在折射出夕阳的光影,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夕阳,没有一个不在投射着游子的情绪,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章法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在随便唱唱的俗乐里来说一般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明显的是诗的章法。
6、夜幕慢慢降临,枯藤缠绕着光秃秃的老树,乌鸦鸣叫着寻觅栖息的地方,窄窄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伴着稀疏的人家,古道黯然,西风渐紧,疲惫的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踽踽独行。昏黄的夕阳收起最后的余晖从地平线上落下。思念家乡寸肠欲断的人啊,羁旅在外浪迹天涯。
7、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则是从下到上,从近到远,从远到近的三个维度全方位选取了带了萧瑟意象的景致进行了填充,这是一种白描的手法。这些词的罗列如果没有最后两句的“点睛之笔”,无论如何精致、萧瑟,都不能真正打动读者。
8、《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9、《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成功之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可见其作品之高妙。我们先温习一下这首作品:
10、宋词里的春天,为你停留
11、“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12、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像是剪影,游子的形象开始在画面中出现了,尽管还不是正面的特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毕竟是他乡的风景,被枯藤老树昏鸦粗暴地隔绝在身外。属于游子的只有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商人士子梦想与失意的古道,只有一匹瘦削而疲惫的老马,而马上的游子没有看到,他自己的身影也与这匹老马一样瘦削而疲惫。
13、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1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6、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中,选入了脍炙人口的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关于这首小令的意象组合脉络和情景关系,许多名家有过不少讨论:古典文学名家如吴小如、霍松林、陈伯海、方智范等,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孙绍振、王富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解读,丰富了阐释的含义空间,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学情,也提供了相应的分析。这里,笔者在《教师教学用书》分析的基础上,斟酌其他学者的意见,进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通过持续的思考所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7、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18、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19、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2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景物如下: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意象均表现了悲凉、萧瑟之感,由近及远、动静皆宜,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通过这些组合,抒发游子的寂寥、悲凉的心情,深刻的表现了游子的悲秋情怀.这首曲大多数都是描写的景物,也就是意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