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100句)
一、曹论战
1、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从通常的理解来看,此文讲述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关于“肉食者鄙”和“高手在民间”老套故事,它能满足草根和民粹的阅读心理需求。
4、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5、紧接着第二段讲述了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凸显了曹刿过人的军事才能。第三段主要讲述的是取得胜利的原因,再一次突出了曹刿善于抓住战机以及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上下贯穿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质上全文的主旨在于通过曹刿对这次战争的论述以及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史实,来表现出曹刿卓越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8、问题二:《曹刿论战》它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9、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
10、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11、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2、(3)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
13、*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4、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5、《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一鼓作气
16、(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7、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18、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9、(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二、鱼我所欲也
1、“对”字为领格字,直领四句。一三四句各为一组,分写孤峰云烟、悬崖瀑布。而一二四则是隔句对仗,谓之扇面对。
2、第关于巨婴控制。你还记得薄王事件吗?上级官员薄某,对没有领会其意图,不按其意念办事的下级官员王某,颐指气使,并耳光相向。这种作派,不出事才怪。”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5、(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8、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9、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
10、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11、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2、*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13、(他)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东西,我不会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4、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15、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6、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18、(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0、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三、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1、*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2、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3、全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我们老师讲的,不会错的)
4、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5、他继续讲道:“用一句话来概括,权力职责是公器与理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发展趋势;巨婴控制是私器与非理性的混合,体现了人类社会过去的黑暗与愚昧。”
6、(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7、十年春(shíniánchūn),齐师伐我(qíshīfáwǒ)。公将战(gōngjiāngzhàn),曹刿请见(cáoguìqǐngjiàn)。
8、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9、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0、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11、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
12、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
13、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14、曹刿论战时鲁庄40多岁!十年春,表示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打鲁国的应该是他的姐姐或姑姑,他的母亲是文姜。
15、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16、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17、个人认为,左丘明记录这一段的意义,就是要突出当时的“取信于民”以及曹刿的优秀战术战略才能。
18、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19、(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
20、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四、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
2、其乡人曰(qíxiāngrényuē):“肉食者谋之(ròushízhěmóuzhī),又何间焉(yòuhéjiānyān)?”刿曰(guìyuē):“肉食者鄙(ròushízhěbǐ),未能远谋(wèinéngyuǎnmóu)。”乃入见(nǎirùjiàn)。
3、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对这些故事细节,可能有人会认为,体现了庄公在军事指挥上的平庸无能,以及曹刿的军事谋略及善断。其实,这是对战场指挥关系的误解,主帅与幕僚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如此,庄公所使用的正是曹刿的智慧与能力,并能将曹刿的智慧与能力彰显和展示出来。
5、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当作史书来看的话,那么首先要考虑真实性和权威性。《曹刿论战》出于《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在史学界的权威不用多说了吧,是介绍春秋时期少有的书,我们只能选着相信,酌情参考吧。
8、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10、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1、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12、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3、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4、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6、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7、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18、对曰(duìyuē):“小信未孚(xiǎoxìnwèifú),神弗福也(shénfúfúyě)。”公曰(gōngyuē):“小大之狱(xiǎodàzhīyù),虽不能察(suībùnéngchá),必以情(bìyǐqíng)。”
19、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2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五、曹刿论战拼音版原文
1、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鲁庄公。一个不带丝毫巨婴控制思维及情绪的职业经理人及决策者的形象,立刻跃然于纸上。可见,在《曹刿论战》中,肉食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鄙,我们对这篇文章误读已经很久了。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谙熟国事,有远见卓识。
4、我告诉他说,关于《曹刿论战》,我思考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如此吸引人们?二是它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5、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答:“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
7、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8、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9、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10、(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1、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4、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5、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下视其辙(xiàshìqízhé),登轼而望之(dēngshìérwàngzhī),曰(yuē):“可矣(kěyǐ)。”遂逐齐师(suìzhúqíshī)。
1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8、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19、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0、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