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100句)
一、李清照词如梦令
1、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3、三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三首没有前两首有名: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这首是在家国离乱,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做的。
4、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5、投稿邮箱:1379009471@qq.com
6、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7、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8、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9、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10、知否。最后一句。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
1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2、哪知道侍女的回答却是,海棠花依旧安好。惊喜之余,李清照不免又产生了疑惑,在“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么会“依旧”呢?
13、作者:李清照朗诵:姚锡娟王雪纯妍婷姝
14、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15、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6、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扩展资料: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17、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
18、李清照《如梦令》并没有三首,只有两首,具体如下:
19、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0、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二、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
1、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争渡.C
2、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如梦令李清照本首词描写的景物有(溪亭、日暮、舟、藕花、鸥鹭)五个表达了作者(流连往返,怡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我国古代的词是没有标点的,加上标点以后,这些词都可以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一共用了六种标点符号,句号用来点断,逗号的停顿,破折号的转折,问号的急切询问,叹号的强烈语气,都使得词人的惜花、爱花,以及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的情感跃然纸上。
5、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6、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古代难得的一对门当户对而有才华横溢的才子佳人,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7、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8、我是上初中听老师讲的只记得是说李清照喝了一些酒划船回家的时候走错了路划到了荷花从中想要划出来却惊起了荷花丛中的水鸟她是在回忆当时快乐的情景的情况下写的
9、是绿肥红瘦,不说叶肥花瘦,用绿代替叶,用红代替花,这正是李清照的精绝之处。绿色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滋润生长的茂盛肥大,红色的花却因为风吹雨打而零落,平常不过的四个字,经过李清照的妙手组合,鲜明的色彩对比一下就让整首词显得无比生动。
10、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11、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12、越是在幸福里,越是在爱情里,越容易担心光阴易逝,而且心爱的人难得一见,美丽的她独守空房,不知什么时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那“昨夜雨疏风骤”下的海棠花,在春意阑珊的时光下,忽然迎来“绿肥红瘦”的伤感与惆怅,这不就是听了一夜风雨,饮了一夜的孤酒,即便浓睡醒来,还依然念念不忘,兀自萦怀的那个帘内人的满满心事吗?所以从十八岁所作的《如梦令》到二十一岁所作的《醉花阴》,从“应是绿肥红瘦”,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从花比叶瘦到人比花瘦程度越来越深,其中的感怀与销魂却是一脉相承的啊!所以,怎能说这不是一首情诗呢?只是这样的情诗同样需要美丽心灵和自身的感悟方能读出,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不知易安深爱明诚之心,便难做解人啊!
13、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1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15、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1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7、暂不表更喜欢哪一首。首先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一代箸名女词人所写的几首《如梦令》:
18、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19、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翻译如梦令赏析
20、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三、李清照词如梦令绿肥红瘦指的是
1、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4、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5、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6、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7、玩词意,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看起来,自然和谐,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8、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9、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10、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11、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12、Iwasscaringashoalofgullsandegretsaway.
13、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不是也有“莫道不销魂”之感呢?
14、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15、(3)日暮:黄昏时候。
16、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17、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18、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19、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20、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四、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
1、沉(chén)醉:陶醉如梦令李清照像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②沉(chén)醉:陶醉。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④藕花:莲花。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2、本词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3、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翻译: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5、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
6、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7、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②雨疏风骤(zhòu):雨点稀疏,风声急骤。③浓睡:沉睡。④残酒:残余得酒意。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译文)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9、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10、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1、是谁批的啊?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章口就来,评说不是胡说,李易安现存的词不过四五十首,存量虽少,却“无一不工”,竟然有人恬不知耻批李易安不知所云,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炒作也要有底线,两开花两开花。我们来看看李易安这首《如梦令》到底说了什么:
12、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13、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4、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晚春的景象。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15、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一直以来被称为不朽名篇,不是说谁想诋毁就能随意诋毁的,一首小令,仅仅33个字,有人物、有地点、有对白,描写了宿醉酒醒后问花的事,实际上是表达借花伤春之情,这样的语言功力,不知道“不知所云的大家”是否敢来一战?
1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
18、李清照《如梦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成长
19、如梦令赏析,应当是可信的。寥寥数语,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花美。于是有争渡之举,似乎是随意而出,又“误入”荷塘深处,却又惜墨如金,“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20、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为脍炙人口。其后更有小说或流行歌曲以此为题,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五、如梦令
1、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2、ACiPoem(tothetuneofRuMengLing)
3、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4、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5、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6、(8)误入:不该入而入。
7、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夜宿醉后,醒来第一件事却是关心园中海棠,于是就试着问了问正在卷帘的侍女,这个“试”字用得妙,李清照知道海棠花经历了昨夜的风雨摧残,今日定时落红遍地,但她又不远亲见、不远相信这个事实,一个“试”字,把李清照的矛盾心理表达得细致入微。这是词人惜花心理的写照。
8、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9、《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10、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1、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12、出自《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13、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4、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1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7、(2)溪亭:临水的亭台。
18、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9、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20、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