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翻译(100句)

2023-04-16 10:00:3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苏秦之楚

1、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译文: 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

2、苏秦死后,六诸侯国之间出现了不信任的裂缝,秦国也已日趋强大。

3、孙膑、庞涓出山时,七国中最强盛的是魏国。

4、齐军选出善射者万人,夹道埋伏,下令:“入夜后,看到敌军举火就放箭!”

5、门客回答:“真正帮助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打算让一个亲信的人去执掌秦国的大权。他说这样的人,除了您没有第二个!”

6、《战国策》作者“刘向”,共三十三篇,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7、综合来看,鬼谷子大约活在前400至前320年之间。

8、从他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周君有周王室的大义所在,也已经不足以在这样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争雄,也就不再会成为其周转各国的筹码,自然在态度上对其就不太重视对方。

9、可庞涓心理扭曲,对自己的同学孙膑念念不忘,嫉妒孙同学成绩比自己好,心想如果他也事业有成,肯定会对自己不利。

10、如果不是之后齐国使者恰好出使魏国,与孙膑见面,发现其惊世才华,偷偷将他带回齐国,孙膑可能将一辈子活在屈辱之中。

1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2、历史学者朱绍侯先生赞同这一说法,解释说:“在孙膑所处的时代,私人传授兵法的除鬼谷子之外,不见有其他记载,所以说孙膑、庞涓师事鬼谷子是可信的。”

13、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是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同时,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另外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4、苏秦去楚国,三天才得以拜见楚王。两人谈话完了,苏秦告辞离开。楚王说:“寡人听说先生,如听说古人。如今先生不远千里地来靠近寡人,竟不肯留下来,我愿意听听你的说法。”苏秦回答说:“楚国的饭菜比玉还要贵,柴火比桂花树还要贵,见传话人如见鬼那么难,见大王您如同见天帝一样。如今臣吃玉又烧桂花树,多亏了鬼才见到天帝。”楚王说:“先生你去吧,寡人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

15、合众弱而攻一强,是为“合纵”,以苏秦为代表;事一强以攻众弱,称为“连横”,以张仪为代表。他们在乱世大显身手,操纵各国局势数十年。

16、其二是: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身佩六国相印。当苏秦说楚时,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17、苏秦事业起飞时,他的师弟张仪也以游说诸侯为业,受的挫折一点儿不比苏秦少。

18、启示: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19、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希望对你有帮助,需要翻译吗??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而行楚;王日,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

二、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翻译

1、苏秦轻叹一声,说出那句千古名言:

2、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

3、苏秦(?一前284年),字季子,战国周(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纵横家。他出身平民,胸怀大志,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他在魏国任职期间,主张合纵,与赵奉阳君共同谋划,发动齐、燕、韩、赵、魏各国采用合纵策略,然而最后以失败告终。《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苏子》三十一篇,惜今已亡佚。

4、桂陵之战为魏国敲响了走下坡的警钟。当魏国与齐、赵纠缠时,秦国在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楚国也出兵攻打魏国睢水、浍水之间的地区,魏国正从巅峰悄然滑落。

5、苏秦可比庞涓讲义气多了。他当时已有促成六国合纵的计划,便有意引张仪前往秦国,以成就各自事业,故意对远道而来的张仪不理不睬。

6、孙膑接着对田忌说:“您先用下等马对付公子们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比试,最后他们只有下等马可用,您再派上中等马。”孙膑这招,是经典的博弈论。

7、菩提祖师一听连连摆手,说:“哪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8、秦人起源西边边境,历代为周王室养马,戍守边陲。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从此秦地正式成为诸侯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促进生产,废除世亲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

9、是合纵还是连横,并不是随意的选择,他们始终是为自己所服务的统治者的利益而服务。

10、《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1、齐国抛下楚国,转身和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国使者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哟,你一定是听错了,我明明说的是六里宽嘛。”

12、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啊,商於是个好地方啊,便一口就答应下来,喜滋滋地派使者同张仪一起到秦国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能外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13、因而在这篇策文中,苏秦没有任何行动,只是告诉周君完全不必为这种自己无法做主的事情担心。转换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如果高个子顶不住,你想顶也没用。

14、周君哪怕明白两周已成小国,但毕竟周王室,依旧想要维持一定的体面。

15、苏秦去楚国,三天才得以拜见楚王。谈话完了,告辞离开。楚王说:“寡人听说先生,如听说古人。如今先生却不远千里地来靠近寡人身边,竟不肯留下来,我愿意听听你能说些什么。”回答说:“楚国的饭菜比玉还要贵,柴火比桂花树还要贵,见传话人如见鬼那么难,见大王您如同见天帝一样。如今臣吃玉又烧桂花树,多亏了鬼才见到天帝。”楚王说:“先生你去吧,寡人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

16、张仪不以为意,只问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回答:“舌头还在呀。”于是张仪笑着说:“这就够了。”

17、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

18、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李悝为相,手下更有吴起、乐羊、西门豹等贤臣名将。他厉行改革,富国强兵,开辟疆土,连败秦、齐、楚各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19、魏军途径桂陵,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精锐一齐杀出,庞涓毫无防备,魏军主力一败涂地(“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20、http://www.guoxue.com/xstj/zgcjx/160htm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个月,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大名,就象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遵命了。”

三、苏秦之楚文言文翻译

1、楚怀王见秦国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是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去大骂齐王。齐王一听不行啊,这个混蛋敢骂我?绝交!我要和楚国绝交!

2、他们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

3、触子大约打算凭河固守,而齐闵王急欲触子出战,派人威胁说:“如果不出战,寡人就歼灭你的宗族,剜了你的祖坟

4、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5、之前在其他策文提过几次的垂沙之战,秦国从新城,其他三国联军则是从方城突破,最后会师泚水与楚军对峙。此次的结果就是四国联军大败楚军,造成楚国内部动乱,削弱了楚国的实力,使其短时间内无法北上。

6、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决定把赌注押在自己的同学张仪身上,为了拉张仪下水,苏秦使出浑身解数

7、秦武王即位。武王从前就不喜欢张仪,武将们也本就反感巧舌如簧的张仪,就都来诋毁他。各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不和,也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恢复了合纵联盟。回到秦国的张仪害怕自己将来要遭到不测,因此请求前往魏国。在魏国,他担任国相,智退齐兵,最后死在了魏国。

8、苏秦渐渐长大,一次野游,苏秦居然结识了鬼谷先生,苏秦便要拜鬼谷先生为师。鬼谷那时已经三百二十五了,根本无力收徒,鬼谷说,你看我行将就木,怎能收你为徒呢?苏秦不信,他使出了早已学会的“软泡”之术,最后鬼谷被他“泡”的疲惫不堪,无奈,只得拿出一本《公羊传》打发苏秦。苏秦为自己的胜利而喜不自胜,然后回家读了三年《公羊传》,自觉学识渊博,于是便去秦国说教。秦国,大国也,疆域广阔人民富庶,苏秦本指望在秦国博得一席之位,以封妻荫子,无奈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乃好色之徒,见苏秦长相丑陋,又无美女进献,于是便逐苏秦出境。秦孝公此人也颇仗义,苏秦临走前,给了苏秦十个老钱,孝公笑着说,路上买几个烧饼吃吧。苏秦顿首致谢。也正是因为这十个老钱苏秦认识了张仪。

9、签涉及到苏秦的两个典故。

10、有人说,鬼谷子叫刘务滋。这是宋代人的说法,清末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质疑道:“宋人伪《子华子》谓鬼谷子姓刘名务滋……不知其何所据。”

11、在战国期间,这种一国对抗多国联合的情况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无论哪一国想要最终完成统一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楚国北上面对韩魏齐秦,秦国东出面对赵韩魏楚,赵国南下面对秦韩魏齐,齐国西进则有燕赵韩魏。

12、就这样稳定了秦国之后,苏秦依次前往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游说这些国家的国君,拉拢他们加入合纵联盟,合力抗秦。苏秦大获成功,各国都接受了苏秦的计划,于是六国合纵联盟得以成立,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

13、此时的张仪是秦国的国相。秦惠文王十二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因为此时齐楚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破坏联盟。

14、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15、张仪的“连横”,是帮助秦朝分裂六国各个击破,瓦解苏秦的“合纵”联盟。从地理上看,东西连成一条横线,所以叫“连横”。目的就是帮助秦国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按现代的观念,即以单一制的形式来实现国家统一。

16、苏秦笑着说:“嫂子为何这样前倨后恭呀?”

17、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8、此文中苏秦是一个游说家,想要面见楚王以期得到重用实现其抱负。楚王倨傲但他又是一个虚心求贤者。小资料: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与张仪起名,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获得六国相印;对于他当时世人评价是“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19、马陵之战,魏国军队主力尽失,从此一蹶不振。孙膑与庞涓之争,随着时局的惊天变化而结束,同门师兄弟自相残杀,以悲剧开场,终以悲剧结束。

20、苏秦明白自己的立身之基,挂六国印的原因——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同时又想在这样的乱世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四、苏秦之楚用一个成语概括

1、无论是春秋时的称霸,还是战国时的兼并,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选择战争或者联盟,军事实力始终都是各国谋取利益的最大保障。

2、例如,经过了周朝的长期统一以后,合久必分,周朝走向了衰亡和分裂,接着出现了诸侯争霸,同时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3、前354年,自命不凡的魏惠王命庞涓率军八万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举目四望,敢跟魏国叫板的估计也就齐国,赶紧向齐威王求救。

4、您的赞赏,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5、哪怕是如同“螳臂挡车”一般,所做的事情,影响不了最终的结果,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过程中尽力,然后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都可以说“已尽人事,难违天命”。

6、商鞅曾对秦孝公说,以一秦敌大魏,恐不如。

7、庞涓紧追不舍,看到三天来齐军灶数变化,大喜过望,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亲自率轻锐部队加快步伐追赶,将大部队落在后面。

8、古代的“圣人”们当然不希望鬼谷之学这样的实用理论大行其道。世间若是多几个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岂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9、(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之后,苏秦慷慨地散发千金赏赐给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亲戚朋友。

11、作品译文: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

12、汉代时,有人问学者扬雄,苏秦、张仪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使中原各国各自相安十余年,有没有这回事?

13、方城之外:方城山以北。方城,楚国北方险塞,在今河南方城东北。

14、苏秦的结局并不美满,他没有功成身退,而是被处以车裂之刑。

15、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而行楚;王日,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

16、张仪为秦开创了一种新的兼并思路,推动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为何同样的策略,甚至“合纵”比“连横”要早,可最终结局却是后者胜利?

17、张仪也是个有傲气的人呀,我巴巴地赶来投奔,本以为凭自己与苏秦的关系能走个后门,可以得到好的待遇,没承想遭到羞辱!张仪又羞又愤,想要为自己雪耻。他揣摩天下的形势,觉得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就决定西入秦国。

18、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19、魏武侯当即就给田和搭把手,派使者告知周天子和天下诸侯,我田和老弟要当国君,谁赞成,谁反对?

20、苏秦是一个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毅力非凡,志向远大,坚韧不拔,但又有极大功利追求的读书人。

五、苏秦之楚原文

1、这次魏国没再上当,果断放弃韩国。魏惠王以公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迎击齐军。

2、此时,苏秦打算引诱张仪入秦,于是派人暗中对张仪说:“你当初和苏秦的关系很好,现在人家都已经在赵国做了国相,你为什么不去结交他,说不上人家提携你一下,你也跟着大富大贵了呢?”

3、齐威王听从大臣段干朋“不救不义,且不利”的主张,同意发兵救援,但要等待魏军攻下邯郸,疲惫不堪的最佳时机才发兵。

4、苏秦先后游说于周天子与秦、赵、燕、韩、魏、齐、楚等国君主,促使关东六国一度形成合纵联盟,压制日益崛起的秦国,苏秦被推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

5、他嫂子恭敬地答道:“现在你位高金多啊。”

6、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有说明:“夏有膑刑,挖其膝骨,周改刖刑,即砍两足,孙膑所受正刖足”。司马迁也有庞涓“以法刑断其两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等描述。

7、楚怀王发觉上了当,直接炸毛了,你张仪敢骗老子?此仇不报非君子!于是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回。秦国破坏了齐楚联盟,夺得汉中楚地与巴蜀连成一片,在加强国防的同时,这两块丰饶土地变成了秦国的经济基地,改变了诸国形势。

8、楚王: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也有一双慧眼。

9、苏秦:能言善辩,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10、(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苏秦想到:不行,我要赶快派人前往秦国,阻止秦军东进。但我眼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无人可用呀。这时他想到了在齐国时,一个叫张仪的同门,于是决定智激张仪入秦。

12、到后来秦国联合魏国、齐国一起进攻赵国,破坏了合纵联盟。苏秦受到赵王的责备,便前往燕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又纵横于燕国和齐国之间,在两国都获得了高位,直到最后在齐国遇刺,被车裂而死。(有部分资料说苏秦此时是燕国派出的间谍,为燕国谋取利益)

13、苏秦所做的,恰恰是将其扯掉,将人逼到了尴尬的地步,而他也是享受这种扯掉别人最后遮羞布的感觉。

14、在《史记》、《战国策》等旧史中,苏秦是张仪的师兄,苏秦合纵在先,张仪才以连横破其合纵。

15、田忌缺心眼,领着大军就想北上救赵。孙膑及时劝阻,提出“批亢捣虚”之计,认为不用北上救援赵国,只需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自然迎刃而解,这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

16、田忌对孙膑信任有加,听罢,便与在场的齐威王和诸公子立下千金赌注。

17、“合纵连横”策略中最主要的是权变原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政策或者管理模式,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形势下,百姓渴望和平、统幸福、稳定,渴望在有安全感的局势下生活的心愿是不会变的。

18、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早年因为家无产业而四处游历,拜师学习知识,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外出多年,他也未能获得成就,最后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乡。回家后,家人都不给他好脸色看,嘲笑他一事无成。

19、楚国请求向东、西二周借路去攻打韩、魏,周君为此感到担忧。

20、有些学者认为,苏秦的年代晚于张仪,应该是张仪的师弟,甚至二人并无联系。在张仪推行连横时与之比肩,提倡合纵的纵横家应该是犀首公孙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