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曹植的七步诗是真的吗(100句)

2023-04-16 09:58:1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曹植的七步诗

1、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现把三方的资料抄录如下:

2、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3、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4、作家介绍:陳葆珍,女,1936年生,美籍华文作家。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永久会员、副监事长,纽约诗词学会、诗画琴棋会会员。已出版著作有文集《墨缘》、剧本《粵剧图兰多》、中篇小说《SARS新娘》、長篇小说《情感沧桑》《20年一觉纽约梦》《虎为媒》、散文集《雁过留声》、传记体文学作品《回眸》、诗词集《拾趣》、与人合著《微不?足道》。多次参加海内外诗文比赛,均获奖。名字入编《中华陈氏通鉴》《东方骄子—中国创新英才》《世界杰出华人风采录》。

5、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6、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7、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8、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9、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0、曹植的《七步诗》情采并茂,语言精练,用语浅显。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有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许多古诗书上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人教版书上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1、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12、版本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出版):“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4、六句合情合理,增加了层次。一步一句,合乎要求,凸现曹植的大智大勇,大悲大愤,才华横溢的诗情。

15、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6、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17、(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18、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只有四句,一共二十个字,诗人把内心的那种悲痛之情,以一种非常的伤感的口吻描写的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这首诗,使得最终曹丕放过了他,也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19、曹植的这首诗,用萁豆相煎来比喻骨肉相残,讽刺曹丕对他的迫害。比喻形象贴切,含义深刻感人,千古流传。曹丕听后,也深受感动,从此放过了曹植。

20、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二、曹植的七步诗是真的吗

1、况且,再看看刘义庆其人其事,足可以增进对其著作的可信度。他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而由他组织参与此书的编撰人员“有著名文学家袁淑、鲍照、何长瑜、陆展”等,皆非等闲之辈。这本“轶事小说……主要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见《百科辞典》),以记言记事为主。鲁迅评之为“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魁奇”。(见《中国小说史略》第7篇)

2、上文这首《七步诗》大家都非常熟悉,它的作者是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其意自明。

3、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4、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5、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6、我在《聆听经典》(朗诵录音带)中发现曹植的七步诗是这样的:

7、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8、其“本是同根生”与“本自同根生”:

9、《漫叟诗话》(这是宋朝不著撰人的遗篇,仅有六十一条目,资料来源于百度网站)其中第十二条如是说:“一句辩: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辩之者。”

10、《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11、注释漉豉以为汁: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本:原本,本来。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12、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13、魏晋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是六句。

14、可以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超级天才曹植在百度百度里面,简直是脑子进水故意找死。

15、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16、古人过年不能回家,写下这些凄美诗词

17、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18、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19、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20、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三、曹植的七步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争夺王位的残酷

1、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也说明了曹植的聪明和沉着。

2、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也说明了曹植的聪明和沉着。

3、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4、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5、面试的那天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诗。史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诗云:

6、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7、又譬如甄氏,就是那个当年曹丕从曹操手中抢到的妹子,也是曹丕儿子魏明帝曹睿的亲妈。可就因为不得宠而在诗中流露出一些怨恨,便被曹丕遣使赐死,死后还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根本不顾及甄氏背后河北大族们的态度,以及河北河南门阀之间的制衡,甚至都不顾及宝贝储君儿子曹睿怎么想。

8、这首诗包含着一个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曹丕即位,是为魏文帝,对其弟曹植非常嫉恨,竟逼迫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然就“行大法”(杀头)。曹植一步一吟,七步完成。

9、(作者:鞠德章诗人,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青岛当代文学》诗歌编辑)

10、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诗歌典故

11、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1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所有文章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同步发表。发表2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13、TW(技术•智慧)写作理想国特约版

14、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15、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诗名叫什么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6、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17、(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18、(作者)曹植(朝代)三国·魏

19、曹植是魏文帝曹丕的亲弟弟,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才华很受曹丕的妒忌,于是曹丕想设法除掉他。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合乎韵律的诗歌,写不出就处死。曹植悲愤满腔,一股难抑的不平之气激发了他的灵感:一步、两步、三步……当走到第五步时便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愤懑、哀怨的诗句立刻使许多大臣发出一片同情的唏嘘声,连曹丕也为之动容,不得已放过了曹植。。

20、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四、曹植的七步诗中表现诗人悲愤情感的千古名句是

1、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也曾想选他为接班人,但是,作为文化人的曹植,身上也沾染了许多文人所共有的不良习气,比如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等等。

2、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凭一首诗就如此容易得官,在唐代并不多见。“左监内将军”虽然只是皇城守卫,但是,其品级却不低。

5、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完了此事。

6、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7、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子。

8、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9、《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以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10、曹丕可是跟曹操、曹植一起并列为当时最顶级的文学家,拥有非常高的诗词造诣,因此曹植的七步诗之中,如果有一丝让曹丕隐约感觉到了曹植的不满或者怨恨,能对老婆痛下杀手的曹丕,分分钟就会让曹植下去跟曹操黄泉相会。

11、“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是由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写。表达了曹植对哥哥曹丕的强烈不满,以及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曹植自幼聪明,深得曹操宠爱,曹丕称帝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以没有及时吊唁先父为由将他招入宫中命令他在七步内作诗一首,做不出来就治他的罪,曹植心知曹丕故意刁难,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七步诗》总共六句,经过后世删改,现今只留下四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为劝诫兄弟和睦的经典名句。

12、《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

13、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14、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15、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深受他父亲魏王曹操的宠爱。曹操多次想立他为太子,继承王位,后来,听信谗言,让曹丕当了自己的继承人。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日后势力壮大,威胁自己的宝座,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找个借口杀掉,以除后患。

16、持:使用,用来。羹也: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漉:过滤。其意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通常称作粥。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釜:锅也。燃:燃烧。煎:煎熬。本:原本。

17、曹植的种种表现让曹操非常失望,最终选定次子曹丕。曹丕上位后,对他这个才华横溢的三弟,是一千万个不放心,总想置其死地而后快。

18、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19、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20、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植犯错,曹丕有意放他一马,知道曹植有七步成诗的智力,所以就命他七步成诗,人物简介

五、曹植的七步诗原文

1、我俩本是亲兄弟,为什么相互残害呢这么急呢?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兄弟之间不要互相残杀

2、曹植以弃妇自比是其后期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3、诚然,曹植七步之内,强忍巨大的悲痛,不由自主地,一步一句,一气呵成,当场吟哦而出,流芳千秋。诚然,当今人们引用七步诗,也有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窝里斗的。也有比喻家庭内耗的。

4、史料记载,寇准七岁时,一天,父母在家中摆宴,宾朋满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

5、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6、《七步诗》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7、反之,跳出百度,只要略懂历史就算会明白,在当时的语境当中,曹植的七步诗中,每一个字满满的都是求生欲。

8、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9、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开元初的一天,史青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十分称奇,当即下诏相召。

10、因为曹丕是一个非常小心眼,做起事情毫无顾忌的人。

11、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12、就是哭泣的意思《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13、左右监门将军的职责各有不同,左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军判出。史青的左监门将军为从三品,知府一般才正四品,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14、文革之前,查看四角号码字典,无论是骚人墨客的一些文章里论证,或者一些老师的嘴里,同感共鸣,曹植的七步诗是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5、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79回:“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6、曹植的七步诗已是绝唱,唐代还有个五步成诗的,唐玄宗:立赏将军之职!

17、你的一次转发、有可能会帮助无数人……

18、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自幼就才华出众,极受父亲的疼宠。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就想设计谋害他。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朗声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为限制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以《三国演义》为代表,诗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20、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慢慢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