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赏析(100句)
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惟至春秋末期,世袭制度已然定型,难以憾动。此于左传所载异姓之臣弒君,无直接继位者,必择前君所遗之子以立之,即可见也。而在此时,孔子强调君子、小人之别主要在德,若无德即在位无妨其为小人,若有德即退居不妨其为君子。
2、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3、戚学标论语偶谈:“比与党有别。周礼五家爲比,五族爲党。比人少而党多。比爲两相依附,如邻之亲密。党则有党首,有党羽,援引固结,蔓延远而气势盛。此比字对周说,正于其狭小处见不能普遍,犹未至于党之盛也。”
4、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5、《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6、《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7、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时候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8、《论语》:视其所以
9、君子是文化教养流露于外的行为方式,是内心生发向往美好的价值取向,小人与之形成对比。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论语》:吾与回言终日
12、方:好。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3、感悟: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看气质”。
14、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15、礼记仲尼燕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孔颖达疏:“周流,谓周旋流转,言我使女等恒以礼周旋流转,无不遍于天下。”则周有流转无穷义。
16、为什么呢?君子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是因为君子和光同尘,对别人没有所求,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不同,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他们和一两个人亲密,是因为他们交往的人,都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
17、然后我们继续看到第十五章的内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关于为学的根本原则,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却能够发人深省。孔子讲:“只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惘然无知,毫无所获,只空想而不去深入学习,就会懈怠不已,一事无成。”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课堂开始,我同大家讲的那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惑去学习,那么听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思考来反复总结与印证。前面说到『君子不器』,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博学广才,能够在方方面面都有所作为。所以,只有明白了为学的原则,才能懂得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因此,论语各篇目的言论,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18、管子人主:“人主不可不周。”房玄龄注:“周,谓谨密也。”
19、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20、孔子说:君子,见闻学行周遍而没有疏漏,却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小人,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见闻学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赏析
1、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2、任何希望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的学问、宗教、理论等等,都是小人之学。例如所谓的基督教、道教之类的,立一个上帝、道,然后让人去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学。
3、你说一般小人会怎么样?这个人表现好,我跟他玩,我向他学习;这个人差我不行,我讨厌他。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你这样是没办法做好一个好领导的。
4、〔鉴赏〕“周”是合群的意思,“比”意为勾结。这两个字都有关系好的意思,但是,“周”有周遍的含义,就是说不与一些人特别密切,而同另外一些人有意疏远。也就是没有宗派主义,不党同伐异,而“比”表示两者靠得特别紧,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在这句话中就有勾结的含义。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论语•为政》。周:团结。比勾结。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团结,却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却不团结。孔子认为君子以“义”合,所以团结就牢固持久;小人以“利”合,所以只是一时的勾结。这两句话若赋予新的思想,对我们择朋交友仍有积极意义。
6、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7、夫子讲的话把现在的人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多学。
8、三山语文“一起阅读”栏目已陆续推出有关《论语》内容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魅力,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1、周和比,根本在于存心的不同。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可能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差不多,可是存心截然相反。君子是周,周是公心,公是平等礼敬。小人是比,比是私心,私是不平等,他只厚待权贵。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就在一念公和私不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这一点存心。
12、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13、孔子用“周”与“比”来概括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根本区别,来规定有道德的人应当遵循的交友之道。“周”与“比”之间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是以坦诚、友好、善意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而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选择交友的对象,搞小圈子。孔子主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他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远,只要是有义的人,都要同他亲近(见《里仁》)。这就是说对众人一视同仁,不论他是不是同乡,不论他是否有权势、财富、地位,也不论他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不是坏人,都应当竭诚以友善的态度与之相处。这就是《子张》中“君子尊贤而容众”一句表达的意思。因此孔子强调“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尧曰》),他主张搞五湖四海,最反对结成小宗派。
14、感悟: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15、其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
16、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1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8、详解:通常解释,根本没有从“周”和“比”的原始意思着手。后人解前人文字,最大忌讳就是把一些当时根本没有的字义附会上去。句子意思可以引申,但字义一定不能胡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19、《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20、《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
1、今人常曰普世价值,然此时代之普世价值与彼时代之普世价值或有不同。孔子之时,其理想政治乃尧舜所行大同之道,所谓普世价值即三代所行之宪政,天子、诸侯、卿大夫拥有行政权,人民拥有议政与选举权,虽不能直接参政,然通过乡举里选,亦可为造士、进士,而进士即可官之、爵之、禄之矣。
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按照我粗浅的理解,“周”是周围,是一个圈,是一个范围,“周”的意思是紧密团结周围的很多人,所以结合的基础不应该是个人利益,至少应该是集体利益,或者说是公义。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4、蕅益大师引用《大智度论》讲的“三缘慈悲”来诠释周而不比。
5、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6、无缘慈悲,无缘是无分别心,绝对平等的意思。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这是唯佛独具的大慈大悲。
7、王引之经义述闻:“文十八年左传『顽嚚不友,是与比周』,杜注:『周,密也。』哀十六年:『周仁之谓信』,注:『周,亲也。』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王注:『周,合也。』说文:『比,密也。』夏官大司马『比小事大,以和邦国』,郑注:『比,犹亲也。』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韦注:『比,合也。』盖周与比皆训爲亲爲密爲合,故辨别之如是: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晋语云云,彼之所谓比,即此之所谓周,周以举义者也,比德以赞事者也。彼之所谓党,即此之所谓比,举以其私者也,引党以封己者也。比与党相近,则辨之曰『比而不党』。比与别相近,则辨之曰『比而不别』,文义正与此相类。”
8、礼记缁衣:“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郑玄注:“迩,近也。比,私相亲也。”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孔颖达疏:“危,谓毁害也。谗谄之民,其群党连比共危亡己者也。”
9、《论语》:孟懿子问孝
10、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11、《论语》:君子不器
12、所以你读的意译就也很好。
13、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14、《论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5、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16、(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7、“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见宋•欧阳修《朋党论》。同道:共同的道德规范。朋:结党,成群。同利:私利相同。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君子以志同道合为前提结合在一起,小人与小人则因私利相同而勾结成私党。范仲淹曾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因此,君子结为朋党与小人结党营私不同,于国无害,不可禁止。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最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19、左传襄公三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此谓祁奚举其子而无偏私之爱也。
20、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生缘、法缘、无缘三慈,就是《大智度论》讲的三种慈悲: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叫大慈大悲。佛法讲慈悲,而不说爱,是因为爱心里面掺杂着情感,而慈悲当中只有智慧。
2、南怀瑾《论语别裁》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3、今年江苏卷名句默写,课外名句考查的一句就来自《论语》,就是“三山语文”4月22日推送的文章,这是考试当天,一位读者朋友和我的聊天记录。
4、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是反求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6、《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7、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精神疲惫.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心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8、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
9、孔子提出这句话来,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众人团结,拒绝异心,拒绝搞小团体。周是包罗万象,首先是要求人们保持胸襟宽广。君子是一视同仁的,诗句有云“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天空广阔,海水宽广,因为天下为公,我们要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不能心胸狭窄,结党营私。
10、从今天开始,我们会不定期推出《论语》专题,专题主要由学生撰写。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在感悟先哲智慧的过程中,和大家一起赞叹至圣先师的远见卓识。
11、君子出于公心,会把所有人都考虑到;小人出于私意,不能考虑所有的人。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3、不归按:论语一书,语及小人,多与君子为对,其义约有两端,一谓无位之人,一谓无学、无德之人,即鄙陋之人,然自称鄙、固者,或为谦辞。此文「小人」,则在位而无德者也。论语言及君子、小人之别,皆就群体中为说,盖君子或因天下无道而隐居,以求其志;而小人即穷居亦不能隐也。小人因无恒心,故亦无志可求。二者之区别,在公私之间,君子非无私心,然当公益与私利发生冲突时,能遵从公益;小人亦非全然漠视公益,惟当私利与公益产生矛盾时,遵从私利而已。
14、我们现在经常组词说比较,对吧?比较,我看这两个有哪里是一样的,哪里是不一样的。比这个字,其实它意思就是说,一个方面是很亲密,另外一个方面是跟我相似的,我很喜欢。所以就有这种思虑、私念在里面。
15、但如果是不和道义的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16、注释:周:合群;比(音bì):勾结。
17、《论语》:邦有道,危言危行
1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9、马:好。这种翻译是引申的意义。你像周跟比这两个字,其实就算是在古代,在孔子之后,很多时候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非常接近的。叫朋党比周,就是说关系很亲密。
20、或者说我们只是跟关系好的人,我跟他特别的关系密切,我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我跟他是亲人,我对他好;我跟他是仇人,我对他坏。或者说我喜欢这个人,我就对他好;我讨厌那个人,我就对他坏。这样就是小人啦,比而不周,不是周遍的。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感悟
1、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2、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3、此观念对世袭制度之冲击,使其所到之国,无不受利益集团排挤,又因孔子并未发挥为将其政治理想付诸实施,所需与既得利益者妥协之技巧,以致处处碰壁。
4、以君子的君子方式对待小人,远离小人,平时不冷不热,时而敲他一下。以小人的方式对待小人,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平时不轻易显山漏水,关键时候,一次整死,让他终身难忘。
5、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6、君子忠信,小人阿党。阿党是阿谀奉承,结党营私。孔安国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皇侃《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皇侃又引孙绰说:“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刘宝楠《正义》引古注:“阿,曲媚也。”刘宝楠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
7、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其实最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
8、其实孔子这里是故意来把这两个词做了一个区分,周是周遍,等于君子跟所有人关系都好。也不是关系都好,而是对所有人都好,都是一种忠信的关系,这个就叫周。
9、《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1、感悟: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并且不会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12、法缘慈悲,法指真相,证悟诸法本空,众生就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假象,当体即空。只是众生迷惑不知,执著五蕴为我,从而虚妄造业,冤枉遭受果报。圣人依法慈悲众生,令其离苦得乐。
13、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
14、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15、孔子说:“君子以道义来团结人而不是勾结,小人因利益而相互勾结而却不团结。”
16、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的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
17、《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1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9、是周、比之义同,惟其范围有异:周,周备,喻大公之心无不包也;比,比较,凡事比较则有私心。此文谓君子忠信以行之,虽周流普遍,而不营结私党;小人则反之,结党以营私也。
20、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