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100句)
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翻译
1、礼记缁衣:“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郑玄注:“迩,近也。比,私相亲也。”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孔颖达疏:“危,谓毁害也。谗谄之民,其群党连比共危亡己者也。”
2、(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3、(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4、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5、《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朱熹曰: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7、中英对照丨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8、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9、我亦疑惑呢,封土建國和封建社會要不要區別,有啥關係?
10、(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1、《论语》:子夏问孝
12、《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3、三句话的内涵与联系。福垊的概括就是:在学习中要定期与朋友和他人沟通互助复习、实习,如果因各种原因而在工作、生活尤其学习上不能理解您(的为人或话),您一定要做好沟通,保持君子涵养,使对方真正受益,从而使人敬重您。
14、子曰:“君子不器。”
15、小人,就是普通人、庶民,对于一个普通人,他关心最多的自然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周,不是普通人要考虑的事。一个小老百姓考虑怎么治理国家,公共利益怎么分配,想多了,也没什么卵用。
16、(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17、《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8、中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下,他们都教育并且鼓舞了很多很多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19、周易的系词中说,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20、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
1、(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2、首先在于义需要被人认知。人的认识能力有不同,知识积累有不同,对正义的认知就会有不同。
3、《论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4、《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周而不比,可以使得国家强盛;比而不周,只会使得国家衰亡。
6、我赞同正平老师的解读。周易的比卦,很有意思。
7、此观念对世袭制度之冲击,使其所到之国,无不受利益集团排挤,又因孔子并未发挥为将其政治理想付诸实施,所需与既得利益者妥协之技巧,以致处处碰壁。
8、孔子的弟子中大多是破落贵族子弟,也有平民与贱民子弟。这些人都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了小人的命运。
9、丙戌秋予入京补官,娄江王相国(锡爵)谓予曰;君家居且久,亦知长安(指朝廷)近来有一异事否?予曰:愿闻之。相国曰: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不亦异乎?予对曰:又有一异事。相国曰:何?予曰: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相国笑而起。
10、《周易程氏传》云:“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吝。”所以,无论是“君子周”还是“小人比”,其关键所在,在于是否“周、比之以其道”。
11、@刘国庆 我更认同陶行知是教育家,陈嘉庚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12、小人:指待庶民,就是普通老百姓。
13、《史记》孔子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这里的鄙是指子路生活在曲阜东面一百多里地的卞邑乡下,性情朴实,与曲阜城里的人不同。
14、孔子语录: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15、俩人在一起过了两年生了一个儿子,孔子的老婆亓官儿,大概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孔子的长相又那么难看,整日守着这么一个丑八怪,谁心里舒服呀,天长日久老婆亓官儿开始了各种的抱怨,孔老夫子应对的不得当,夫妻感情破裂离婚了。自此之后大概没有机会再续取老婆。
16、同样道理,有道德的科学家,是君子,没有道德的科学家,是小人。不能以“科学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1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赏析
18、對位君子、德君子的概念認知更深刻了。(表情)
19、关于看人,有不同的视角与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笃定最为重要的品质。
20、诸位皆从品行、道德方面解释小人,欠妥。小人大多是指缺乏教育、没有文化、社会地位低下之人。这种人在认知和思维方法方面考虑不深刻,不周全,只是简单类比,欠考虑。
三、翻译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孔子语录: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2、我们现在经常组词说比较,对吧?比较,我看这两个有哪里是一样的,哪里是不一样的。比这个字,其实它意思就是说,一个方面是很亲密,另外一个方面是跟我相似的,我很喜欢。所以就有这种思虑、私念在里面。
3、(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4、有点像基督教讲的,凡是人,祂都爱。神爱世人,这种感觉。就是既爱义人,也爱罪人。也像我们佛家讲的无缘大慈,对所有的众生都是慈悲的,就这种心,这叫周。周遍,就像阳光一样,像雨露一样,这是君子。
5、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
6、周、比,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或周或比,可以做为区分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一个标准。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过:商人卖给你东西,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他只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7、见唐•张九龄《远佞》第二章。两立:并存。这两句大意是:正直君子和奸佞小人是势不两立的,而奸佞小人也不会跟正直君子共谋奸邪之事。孔子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君子与小人思想、品格、志趣、信仰、价值观念截然对立,如水火不可相容。小人既不肯改恶从善,君子也不会同流合污,因此君子与小人像“冰炭不同室”,“薰莸不共器”一样,不能两立并存,共商计谋。
8、身為帝王未必貴,生為庶民未必賤。修君子ing,可也。
9、按照以前中學歷史課本的講法,封建社會是從戰國開始,夫子是春秋時人啊!
10、周:多种解释,亲和、调和、普遍等。这里的周应指普遍的意思。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11、我们的思维方式,只许锦上添花,圣人的行为不许有一点睚眦。实际情况是,圣人他也是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一样都不少,普通人的心理他一样都不少,理解圣人的言行,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就对了。
12、性鄙之人进城受到教育,遂可变为君子。
13、《论语》:视其所以
14、《论语》:父在,观其志
15、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不幸地生在了一个“没有纸也没有笔”的时代。他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16、同时朋友也是有挑选的,对吧?君子的话就没有挑选。为什么是这样呢?
17、我也貼出我的理解,這章之義太細微,不太好辨析清楚
18、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孔子语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20、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
1、孔子语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2、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3、(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孔子语录: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5、現在又到了打破「學在官府」的時代了(呲牙),「論語匯」主講的各位「官學」老師都是這一浪潮「助力君」(呲牙),幾位助講的社會教育家可能是其「主力軍」呢。
6、中英对照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纸张是蔡伦发明的,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有六百多年。毛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国人,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9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还是差了三百多年。
8、《论语》:孟武伯问孝
9、对正义的追求,与对仁爱的追求结合起来,指明了人类社会结合的根本原则,有仁义的地方,就有人人类的团结,有社会的发展。个人认为,孔子提出仁义原则,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应该认为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10、然也。在古代社会,身份地位低的人,由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学在官府),所以在心量、认知上有所局限,是必然的。孔子正是通过开创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使身份性的“小人”,有得到教育的机会,这些人通过学习,在“心量”、“认知”上都大为开阔了,这样,他们在传统的身份上,还属于“小人”,但使在道德上,已经达到“君子”的境界。孔子正是最早自觉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他一再提出君子小人的比较,就是要说明,通过教育,可以使任何人,都成为道德上的“君子”。而反过来,身份上的“君子”,也可能是道德上的“小人”。这正是孔子一生从事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他与现在的“民营教育家”相比,不妥。
11、我觉得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了。人放不下的是名誉声誉掌声还是真正的奉献,时间会验证一切的。
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也许是在他给自己的三千弟子讲课或者聊天时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被他的弟子整理辑录在《论语》这本书中,流传千年。
13、同样是关于君子、小人的论断,在这两句话里又可以作另外一番理解。
14、(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5、皇侃曰:小人唯更相阿党,而竝不忠信也。然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耳。若互而言,周名亦有恶,比名亦有善者。故春秋传云「是谓比周」,言其为恶周遍天下也。易卦有比,比则是辅。里仁云「君子义之与比」,比则是亲。虽非广称,文亦非恶,今此文既言周以对比,故以为恶耳。孙绰云:「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也。」
16、孔子语录: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17、《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8、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19、不能因为部分人的反感就改变,同样为何不改变自己不让他人反感或包容。
20、这段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在讨论怎样区分小人和君子。
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1、公元前532年,孔子依照母亲的意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时孔子十九岁,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亓官儿托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于孔子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便结婚大成。这样看来孔子与亓官儿,既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他二人的婚姻是典型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孔子强调教育的作用,无论出身贵贱,皆可成为君子,以显示教育与非教育之差别。
3、孔子语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4、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5、(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6、(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7、(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8、19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9、(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0、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1、儒学的高明在于没有把自已宗教化,所以今人不把《论语》当《圣经》。这是我们应有的学习态度。
12、o正義曰:經傳言“小人”有二義。一謂微賤之人,一謂無德之人。此文“小人”,則無德者也。夫子惡似是而非,故於周比、和同、泰驕、及巧言、令色、足恭、鄉原,皆必辨之,所以正人心。而心知人之術,官人之方,皆必辨乎此矣。
13、現在是拿教育當生財之道
14、德不配位,非真君子也!
15、如果以诚信为之,周、比之必有其道。以利益为之,周、比之必不存其道。
16、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语录辑录成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没有纸,没有笔,老师的经典语录写在哪里呢?答案是——用刀刻在竹简上。
17、不是啊。您是说张謇和陈嘉庚仅仅是出钱办学?
18、实际上现在也有民营教育家。也很了不起。
19、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教育家呢
20、@任大援 @刘正平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