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100句)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3、《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桃花源记》的艺术创造力以民主性为核心思想,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4、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5、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6、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8、《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9、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0、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11、王安石跟苏东坡的见解差不多,他承认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末之年的避难者的后代。但是,他在诗中首先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就是他认为陶渊明所描述的这个小圈子,是“虽有父子无君臣”的!因为陶诗里有一句“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表明桃源中人是不交“皇粮”的。在王安石诗的结尾,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话题,这就是当时的野心家刘裕,率军征伐后秦,攻占长安的史实。所以便出现了“天下纷纷经几秦”的战祸骚乱,此也正是准备上演一场使节义之士愤然不平的,改朝换代之“丑剧”的前奏。
12、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13、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14、(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15、为:介词,向、对。
16、具言:详细地说出。
17、千百年来,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喜欢这篇文章,且都视之为文章的典范,其感想也颇多。我原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大家的感触差不多,今天仔细一想,才知道,有些不尽然。
18、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19、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20、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
1、《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间隔(古义:间离隔绝;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3、巧妙设计阅读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4、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5、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6、(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7、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白落梅
8、在陶渊明归隐的这段岁月中,晋末朝政内部仍是倾扎争斗、矛盾重重的。社会上也因战乱不止,而更加民不聊生,以致动荡不安。时有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军自岭南北上。而后,其部将徐复道攻下江州。卢循则进攻建康(东晋首都,今南京)不成后,西退而占领了寻阳,但在遭到晋将刘裕的追击下,又败退回到岭南。这场战役,使江州及寻阳一带,广受战祸的累及。
9、下面说说《桃花源记》为什么是小说?
10、这是一个质朴自然化的净土:她宁静和平,人们幸福安乐、质朴好客:
11、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2、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在文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澄明朗的理想社会景象,又被后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为了寻找这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理想沃土,多少乐天知命之士苦苦追寻,魂断桃园。从整体上来看,《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武陵人的行踪进行叙事,脉络非常清晰,语言文字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而含蓄,是一篇难得的千古美文,值得我们去理解与赏析。
14、本周话题:当年TA为我包书皮
15、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16、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17、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18、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9、《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20、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三、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1、巨流河(节选一)(齐邦媛)南方北方(田地)
2、渔夫想,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享受,应该让很多人知道这个地方。于是,渔夫告辞回家。
3、《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和平安宁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也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本作原是《桃花源诗》的序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
4、(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2)闻有此人:听说。
6、《桃花源记》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个渔夫寻找桃花源头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美丽、安静、祥和、平明百姓宜居的村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7、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
8、伏羲洞全长约2500米,洞宽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顶部一块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经中伏羲龙图的平面图案而得名;
9、清末时任皇帝之师的翁同和亦附言:“义熙十四年,刘裕弑安帝,立恭帝;逾年,晋室遂亡。史称义熙末,潜(渊明)征著作佐郎,不就。桃源避秦之志,其在斯时欤?”
10、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11、清朝学者邱嘉穗论及《桃花源记》,“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与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空矣”!
1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3、引人注目的是,与苏东坡同时的政治家及著名的改革派人物王安石,也在百忙之中,挤出了“探史求秘”的闲暇时光,而高度地关注过《桃花源记》。他并写出一首题为《桃园行》的重要诗篇,引发了后世对陶渊明思想变化及发展的重视与争议。现摘录如下:
14、有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第二个话题,在当时及后世中的附和与争论,也是非常之多的。宋代学者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书里谈道:“然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以为喻耳。”在清代学者余良栋等修的《桃源县志》中,其卷十二《题桃花源诗碑并序》中有言:“渊明《桃花源记》,解者纷纷,率多附会,惟不仕伪宋一说,深得靖节(博主按,陶渊明谥号靖节)谓本怀。按陶诗全集,但书甲子,而此记首书晋年号;其诗文又云‘虽无记历志’,则不屑臣宋之意显然。”
15、(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16、最可关注的,是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面综合了前人的相关史考,一面更博览古籍,以创新的观点,写出了《桃花源记旁证》一文。陈老先生在该论文中,首先提出《桃花源记》并非“寓意之文”,而是一篇“记实之文”。陈先生结合史料中的记载,以西晋末年社会动乱中,即有诸多中原流民远避他乡或者南迁,“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坞堡,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而此等事在西北地区,早在东汉之年即已出现。陈先生并举出了“董卓之郿坞”等为例。他并认为,“凡聚众据险者,因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备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以至成为基本上无人管辖的独立实体。
1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18、③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19、渔夫发现洞口虽小,人可以进去。于是渔夫下船,走进洞口。
20、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四、桃花源记陶渊明拼音版
1、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2、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3、渔夫出来后,首先告诉郡守。郡守也觉得是个好地方,派人去寻找,无法找到渔夫说的地方。南阳刘子骥听说了这个消息,也亲自去寻找。
4、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5、(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6、真心是丰子恺漫画作品既视感……
7、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8、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9、(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10、公元416年,刘裕率部攻伐盘踞在长安的后秦,戴延之作为参军随征在列。戴延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著成有《西征记》二卷。其著作已在后世流失,却有《水经注》引用了一些,使我们获知了比较重要的史实信息。因此陈寅恪先生,以史载中有时任“长史”的羊松龄之人,曾经前往秦川(长安)慰劳前军,结合陶渊明跟羊长史有交情,有赠诗送之的。那么陈先生认为,陶渊明可能“间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从刘裕入关途中之所闻见。《桃花源记》之作即取材于此也”。至于桃源中的避世秦人,“则疑本指苻生、苻坚之苻秦而言,与始皇、胡亥之赢秦绝无关涉”。
11、《桃花源记》原文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网《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13、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14、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15、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
16、想起一个遥远的朋友(海桑)
17、行板如歌(王蒙)岁月(席慕蓉)
18、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19、开学季,自然少不了新书伴侣——书皮。
20、小说的三要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从这三要素看,《桃花源记》它都具备!所以从小说的这些特点看,它就是一篇完整的微型小说。
五、朗读桃花源记陶渊明
1、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
2、(3)后遂无问津者:“就”。
3、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4、我国1996年出版的《陶渊明评传》的作者,魏正申先生认为,桃源思想是对君权社会的完全否定。在社会制度与性质上,是与阶级社会“异源”的无阶级社会;在政治上“无纪历志”,谈不上皇帝年号,无须皇帝,否定了君权的政治压迫;在经济上“靡王税”,否定了封建剥削;在思想形态上,否定了猾黠巧诈的“智慧”与尔虞我诈;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上,相互激励而“肆农耕”,是人人劳动而“怡然有余年”。
5、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8、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9、《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
10、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11、原创美文(按作品音序排列)
12、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13、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14、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15、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
16、再别康桥(徐志摩)变老的时候(李琦)
17、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18、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19、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0、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