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1000字(100句)

2023-04-16 09:59:0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唐诗宋词鉴赏

1、(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3、译文: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4、这首词还有一点很特殊,那就是它的用韵。它用了一种抱韵,就是通篇押某一个韵的同时,中间又换韵,换韵夹在里头。“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声”,“吟啸且徐行”的“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迎”,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晴”,都是用《词林正韵》十一部的平声韵,押同一个韵部;中间却几次换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怕”跟“马”都是押《词林正韵》第十部的去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的“醒”,和“微冷”的“冷”,都是押十一部的上声韵;“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这两个qù又都是押四部的去声韵。把这些中间的小微调的换的韵,抱在这个平声韵,十一部的平声韵中间,这叫“抱韵”。

5、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6、看似写眼前景,实际是写心中事,“平生”是人生的风雨。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的情怀。

7、(作者)李白(朝代)唐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10、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11、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12、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13、赏析: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用字并不多,几个场景切换却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以形传神,词人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描写,继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对于逝水流年的追忆以及痛苦的生活经历。

14、唐诗鉴赏第05讲李白(上)

15、词的下片是“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7、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赋属于散文,楚辞、唐诗、宋词属于诗歌楚辞有些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感觉,每句基本上7~9个字不等,大量使用虚词,最典型的比如语气词“兮”;汉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的文体,多用排比,也用韵,使用问答体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而是长短错落参差。词与诗的区别在于严格按曲牌来写,句式不整齐。元曲,可分为元散曲和杂剧两种,前者属诗歌范畴,但要配乐歌唱;和宋词相比,大量使用无意义的衬字。后者属戏曲,即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18、“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这是对自己半生事业的总结:我这一生游遍江河湖海,除了吟赏风月,留下些诗词文章,便一事无成了。这与辛弃疾后来写的“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很明显,这是在发牢骚,愤恨、不甘、无奈,等复杂心绪自在其中。

19、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20、苏轼此时并非没有人生的愤懑,何况他这里的啸叫,不是仅仅是一般的宣泄,在这种风狂雨猛的情况下,却旁若无人,吟啸,还“徐行”,这非常反常。这看似对风雨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态度。

二、唐诗宋词鉴赏论文1000字

1、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

2、赏析: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3、零基础,熊云韵老师带你学古琴(25~31)

4、 唐诗宋词精选诗词名句赏析

5、唐诗鉴赏第08讲杜甫(下)

6、译文: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7、阴历的三月初大致相当于我们这里的清明左右,被一场料峭春雨淋到,应该还是十分寒冷的,但是作者却不以为然,写下这首词。

8、赏析: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9、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10、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

11、和音乐的关系不同,唐诗最开始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后来便脱离了音乐,逐渐走向自己的成熟与繁荣。但是宋词是一种新的韵律诗歌,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和音乐是一直有关联的。

1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3、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4、唐诗鉴赏第11讲中唐诗

15、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16、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17、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18、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19、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20、研究性论文只写一首诗,有点不够吧?而且这样很容易就变成抄袭了,很难有一家之言,所以后者显然更上档次。这个要求相对高些,需要你先粗读大部分的唐诗宋词,然后求同存异,找出部分供研究的细细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独特见解。用心+创新=出彩

三、唐诗宋词鉴赏哪个版本最好

1、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唐诗只能诵读;宋词不但能诵读还能吟唱;元曲不但可以诵读,可以吟唱,还可以供真人表演和舞蹈~

4、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6、唐诗鉴赏第16讲中唐诗

7、开头这三句,写雨过天晴,这一场风雨时间不长,很快天就又转晴了。但是感到身上“微冷”,毕竟衣服都打湿了,又被风吹到。可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太阳却又出来了,从山头上照着。“回首向来萧瑟处”,这是一场暴风雨,暴雨过后回过头来看刚才被淋雨的那个地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萧瑟,跟前面的风雨声,“穿林打叶声”都是相应和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人生啊,看得透彻,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的微妙一瞬获得的这种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在人生当中遇到一些波折,遇到一些荣辱,都很正常,受到荣耀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受到波折的时候,也不要呼天抢地。

8、“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仍扣离别之题。“恨匆匆”之“匆匆”二字,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接着“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几句,对门户之争发表见解:争什么争?能在人世间称得上英雄的,到底是那些生前头戴貂蝉冠的王公大臣,还是死后藏身宏伟坟墓里的当朝权贵?此处的感叹因“王公明枢密薨”之事而引发,因此,“头上貂蝉贵客”指王公明生前,“苑外麒麟高冢”指王公明死后,“人世竟谁雄”,言外之意,像王公明这样,生前身后都争抢计较的人,根本称不上英雄。

9、《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华诗文鉴赏典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10、开头用一个入声字“莫”领起,“莫听”,不要去听。“穿林打叶声”,指雨下得很大。“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里是前一句的雨声“莫听”之后,“吟啸且徐行”,应当是啸叫着。古代人喜欢啸叫,当今也有。古人啸叫,有阮籍啸叫的例子,在山上,放声大叫。

11、《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华诗文鉴赏典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唐诗宋词鉴赏》是2012年出版的一本书,《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唐诗宋词鉴赏》的体例,是对15种题材分类进行鉴赏,点面结合,纵横比较,在赏析名篇佳作的同时,力求指出每一类题材的总体特征及发展源流、同一题材中唐诗宋词的共性及差异、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及作用,以期对唐诗宋词的总貌有更深入的探析。

12、“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不知怎的,一看到这两句诗,脑子里全是黄庭坚的“出门一笑大江横”。同是笑着出门,为什么不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呢?或许因为,辛弃疾和黄庭坚的“一笑”都与花有关吧。(强行cp?)

13、坚持原创|推荐分享|阅读经典

14、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雄人世呢?辛弃疾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塑造了一个潇洒飘逸的形象——“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辛弃疾离开的时候,正是落花满天飞的晚春,照理说,此行的色调应该是灰暗阴郁的,但因为有了对朝廷门户之争的清醒通透的认识,辛弃疾的胸怀变得极其开阔,灵魂飞升到了空前自由的境界,故这千里的落花,也为之增加了几分豪壮之气,这才有了“出门一笑”的旷达之语。

15、词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这是词跟格律诗的一个不同。关于词的起源历来争议不休,到目前为止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词起源于隋唐,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词起源于六朝的乐府这种观点。如果不考虑平仄的话(其实一直到唐代的词还不讲平仄),我认为六朝的乐府跟现在的词没有什么区别。白居易有一首《长相思》叫“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跟六朝乐府的《长相思》已经句型非常接近。但是它还不是成熟的词,而是词的源头。

16、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17、唐诗鉴赏第12讲中唐诗

18、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9、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20、唐诗鉴赏第18讲晚唐诗(下)

四、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1、诗词类书籍最好的是“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词类有一本叫“宋词赏析”的不错,作者沈祖棻,我在图书馆借过很不错,解析的通俗易懂而且全面,适合初学者。词类还有一本周汝昌老先生作的《千秋一寸心》,解析得很到位也很专业。诗类我看得少些,没有建议,呵。

2、《唐诗鉴赏》全集,收藏起来慢慢听!

3、该书初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编者精心选目,并延请国内外专家撰写赏文,打造出继《唐诗鉴赏辞典》之后的又一文学鉴赏精品,面世二十余年来在广大读者中久负盛誉,至今长销不衰

4、题材内容不同。唐诗在题材上大多是写国家兴亡和名声疾苦之类的,而宋词则是选择男女情爱为主,大多是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

5、”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6、当政治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淡然处之。“何妨”两字还透出一点调皮,更增加一点挑战的色彩。首两句是全篇的枢纽,以下词情都由此而生发。

7、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8、“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9、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10、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11、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

12、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13、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14、水仙花在黄庭坚笔下,最初是一个“凌波仙子”形象——“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接着揭露她的心事“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说她虽然步履轻盈,但心里并不快乐,反而痛苦得很。至于原因,黄庭坚没有深究,转而以粗犷之笔,来写水仙花的另一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最后托出“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更加雄健奇崛的一笔。

15、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6、“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1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18、唐诗鉴赏第10讲中唐诗

19、500部中英文纪录片合集

20、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在宋代最为流行。宋词起源于南朝梁代,在唐代形成,在宋代最为流行,也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五、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电子版

1、苏轼被贬黄州的四年多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在词这一方面,也写了许多极优秀的作品。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4、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5、唐诗指的是唐朝诗人所作的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唐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与作品,对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6、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7、唐诗宋词鉴赏的话推荐叶嘉莹老师的书国宝级的人物哇叶嘉莹,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

8、唐诗鉴赏第09讲中唐诗

9、唐诗鉴赏第17讲晚唐诗(上)

10、王步高,1947年生,江苏扬中市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本科),曾任中学教师和副校长十余年。“文革”中历经磨难。1984年获吉林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曾在江苏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其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词学研究专业(博士),师从唐圭璋教授。1991年调东南大学文学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1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格式不同,唐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格律很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唐诗包括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宋词则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又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14、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一作:更短亭)

15、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16、谢邀!个人认为如何去欣赏和品味唐诗宋词?分三个层次去完成,你会被激励和非常地喜欢上唐诗宋词的。①用必须的文字功底去摸索诗词的意思;②用检索形式去查阅/论证诗词的意思;③更广面去浏览古人和现代人对唐诗宋词的注解,从而去了解唐诗宋词的意境,再以自己的意境去进入诗人的诗。。。这样,你就会爱上唐诗宋词,会懂得品味唐诗宋词,也就会偿试地用格律诗去表达自己的意境情结,达到创作格律诗的阶段啦。

17、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18、唐诗鉴赏第04讲盛唐诗

19、“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20、上片叙事,写画眉。“清晨帘幕卷轻霜”是环境描写,冬日的早晨,寒气袭人。“呵手试梅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女主人公于冬日清晨临镜梳妆,呵气温暖着纤细的双手,精心地在额上勾勒着梅花妆。“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虽然时间尚早,却要起床梳妆,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艰辛。“轻霜”,暗示气候只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