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晋平公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100句)

2023-04-16 09:43:3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晋平公炳烛而学

1、炳烛而学,为师旷劝谏晋平公不要因为年老而放弃学习所设之比喻。

2、有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它可以塑造一个完美的灵魂,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引导我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读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而且是我们完美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

3、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5、从“炳烛而学”说起(随笔)

6、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敢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7、师旷说:“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辉灿烂,前途无限;一个人在壮年时期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辉正盛,大有前途;一个人在老年时期好学,好像蜡烛的光亮一样,它的光亮虽然不如太阳的光辉,不也比在黑暗中走路更强吗?”

8、文言文精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

10、节目:『国学草堂』——「文言文精讲」

1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2、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晚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炳烛乎?”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13、人力资源部在食堂设有三个意见登记处,大家可以将如食堂的意见写在登记簿上,人力资源部经理许刚会定期查看意见簿,处理意见簿上的问题。对于就餐时间出现的问题,就餐人员可当面向食堂值班人员反映,如属于食堂供应商问题,可当场无偿更换,并拍照记录,按规定对相应供应商做出处罚。人力资源部将会继续加强对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努力为全体员工营造更加良好的就餐环境。(安宣)

14、他在位的26年中,毫无建树,使晋国的形势越来越衰弱,面临着被韩、赵、魏三大家族瓜分的危险。

15、(2)春季空气干燥,每天给身体补充水分、加湿空气是必要措施。

16、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什么?

17、(4)切忌积累压力,保持心情愉快,患上感冒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18、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19、(1)均衡摄取蛋白质、糖分、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

20、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二、晋平公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

1、师旷一听,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2、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集,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3、(6)安有:哪有。安:怎么。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开玩笑。

4、3炳烛:点燃蜡烛(学习)。炳,动词,点燃。

5、《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6、今天全网又在纪念汪国真,而和汪国真同一年诞生的简化字,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万物互联的今天,看看那些六十年前被简化了的汉字,是否充满了玄机呢,君不见親却不見为亲,愛而無心却做爱,產不仅仅是人生产,厰內空空也变厂,導而無道却能导,雲而無雨也为云,没有門户也開関,鄉裡再無青壮郎,兒無头脑也是儿,孝子不變意确变,孝老变成了孝顺小。

7、(2)多吃红辣椒、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洋葱、山楂等含β胡萝卜素的食品;

8、2上文“臣闻之”中的“之”是代词,它指代。

9、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10、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1、(18)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3、但是到了晋平公姬彪登上国君的宝座时,晋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国内的韩、赵、魏三大家族共同执掌晋国的朝政,大权旁落的晋平公名义上虽为一国之君,实际上形同虚设。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对韩、赵、魏三大家族束手无策,不能重振朝纲,每天只知吃喝玩乐,得过且过。

14、贞宗年间,内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贞宗命晋国公丁渭修葺宫廷。丁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仅“省费以亿方计”不定期大大缩短了工期

15、5古语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6、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17、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18、师旷:盲人音乐家;

19、注意气温变化、保持水分摄入

20、常听人们说世间和出世间,很多人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不对的。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普度大家,可见出世间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世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家以为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也就叫做世间。

三、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启示

1、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3、扩展知识: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4、(6)炳烛:燃烛照明。炳,点燃。

5、(1)在春季流感爆发时间,应减少大型机会和集体活动;

6、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7、历史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晋平公炳烛而学”的故事。据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传说师旷是《阳春》、《白雪》的作者)。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晚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8、在刘向《说苑·建本》中,晋平公与盲乐师师旷有一段对话,读后使人感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是否还要学习、学有何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可谓深受启迪、令人振奋。此段对话很精彩,现抄录于下:

9、比喻,告诉晋平公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纪与成功是无关的.

1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字。

11、外媒曝光,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日前通过了一项苹果在2016年8月申请的“声波成像”专利。

12、晋平公到了老年,反思自己平庸的一生,忽然产生了一种要求学习的强烈欲望,但又感到来日不多,怕学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有一天,晋平公对晋国的乐师师旷说:“乐师,寡人的年纪已经70岁了,很想学习,恐怕为时已晚了。”

13、(2)充足的睡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得的基础;

14、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5、晋平公说:“乐师,你说说有什么道理?”

16、师旷说:“我听说过几句话,不知君侯有兴趣听没有?”

17、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8、此句出自“晋平公炳烛而学”的典故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暮:晚(为时已晚)、迟。恐已暮矣:恐怕已经晚了。

19、师旷说:“臣虽双目失明,但还不至于眼里没有君。臣的话自有臣的道理,怎么敢戏弄国君呢?”

20、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四、晋平公炳烛而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匡衡“凿壁偷光”,苏秦“悬梁”、孙敬“锥刺”,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祖逖“闻鸡起舞”,扬时“程门立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司马光“圆木警枕”,李密“牛角挂书”,范仲淹“断齑画粥”,董仲舒“目不窥园”,江泌“映月读书”,董遇“三余读书”,欧阳修“三上读书”等等。

2、再看看我们现代人,我们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有些人,自己一年都读不了一本书;我们一些做干部的,总是千方百计找机会去“深造”,以谋求在官职晋升上有更多的机会;我们有些人也喜欢办公室里放个书柜,家里弄个书房,然而买上一撂撂“大部头”“高大上”的书,其实有些人根本对书不感兴趣,而是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而已!时间一长,那些书便是“束之高阁”、灰涂一层。实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一生纵横天下,波澜壮阔,得益于他书剑双修,学用兼擅。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他具备了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深邃辩证的哲学思想、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沛然如瀑的诗意才情…我最喜欢他这么一句话:“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5页)不愧是一代伟人,他仅用十个字就回答了一个千年之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就是为了运用,用于内则“修身、齐家”,用于外则“立业、成才”,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4、5古语有“覆巢之下”。

5、不逮:照不到。逮:到,及

6、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7、这两个词讲的都是劝对方学习的故事。但前者是因不愿意学而被劝学,是领导对下属的劝说,下属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在不想学的时候被劝说;而后者是因担心没有信心而被劝学,是下属劝领导学,领导的学习是主动的,是在想学但犹豫的时候被劝说。

8、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9、苹果新专利:声波成像取代TouchID

10、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11、晋平公到了老年,反思自己平庸的一生,忽然产生了一种要求学习的强烈欲望,但又感到来日不多,怕学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

12、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13、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14、人生最难说服的是家人,所以说身教大于言传;人生最难赚的是金钱,所以才会小富由勤、大富有命;一生最难看清的是人心,所以才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最难得到的是成功,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为而不争;人生最难说清的是幸福,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要知足;人生最难预测的是自己寿命,所以要学会选择,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在快乐、健康、平安中过好每一天,笑对苦难,向死而生。

15、一处朗诵爱好者撒欢的天地

16、(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7、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8、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9、(3)绿茶含有儿茶素,有助抑制流行性感冒的入侵。

20、(20)善哉:说得好啊。善:好。

五、《晋平公炳烛而学》

1、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2、人力资源部加大对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

3、孙权劝学,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

4、3翻译: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5、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6、2017年2月24日,人力资源部再一次召集食堂的两家供应商负责人就员工近期对食堂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比如菜量偏少、大荤配菜多和排队时间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力资源部和食堂两家负责人进行了讨论,对能立即改善的问题,食堂负责人表示会马上进行改善,对于一些需要双方配合的问题,比如公共区域的卫生状况,两家表示会认真打扫好自己所负责的区域,维护食堂的干净整洁。

7、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8、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学习把思想点燃。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学习课题,可以激发灵感,振奋精神,其实质是为发展储蓄能量,寻找办法,解决疑难。现实中我们有许多难题需要得到切实的解决,怎么办呢?只有立足于学习的岗位,把思想搅动起来,由此鼓足干劲、增强信心。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以问题为导向,见贤思齐,学以致用,不断吸收各方面的新鲜经验,把方法与措施进一步明晰,使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于实践的成果之中。这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与生活方式。我们在这样的学习中,一定可以获得相应的报偿——这就是释疑解难而豁然开朗的自信和欣然而至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9、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0、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11、晋平公想到这里,就对师旷说:“乐师,寡人虽无太大作为,但怎么说仍是你的国君,哪里有做臣下的戏弄国君的呢?”

12、读了这篇短文,你得到什么启发?

13、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4、他认为自己已经七十岁了,为时已晚,已经老的不能再学习了。(帮到你的话麻烦点击“好评”谢谢!)

15、师旷先借撞“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直言以出,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谏的目的

16、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17、7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8、2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19、(11)盲臣:师旷是一位盲乐师,故自称“盲臣”。

20、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