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望庐山瀑布赏析200字(100句)

2023-04-16 09:42:1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望庐山瀑布赏析

1、“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是的,李白被惊吓到了,抬头看是“白虹飞”,定眼看却像一条巨大的河流顺势而下,可见当时的水量有多大。只是这河流的一半水花,洒在了云雾缭绕的天空里。

4、镜泊湖瀑布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庐山瀑布在江西省九江市。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5、"遥看瀑布挂前川",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6、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7、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8、描写了庐山瀑布荡气回肠、雄伟奇丽、气象万千、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

9、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其一

11、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12、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赏析这两首诗体裁不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13、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4、“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15、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16、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17、赏析李白说,这瀑布高挂山巅往下流,足足流了三百丈;喷涌出的浪花,奔流了数十里的山谷。

18、赏析李白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香炉”生出了袅袅紫烟;远远可以看见,那一道瀑布如河川般挂于山前。

19、第二句写远望瀑流,著一“挂”字,此以静写动,状瀑布如白练,挂于陡壁悬岩,尤为神奇而壮观!后二句先运用夸饰,写出了瀑布喷涌直下的气势;后用比,说瀑布像银河从天而落,“疑是”,言其在真与非真之间,一个“落”字,更添了瀑布的磅礴气势。此诗联想丰富奇特,写得雄奇瑰丽。

20、字词典故“漱shu4”:(含水冲洗(口腔),漱口。)“琼液”:(道教所谓的玉液。食之长生不老。)“还huan2”:(《说文》:“还,复也。”)

二、望庐山瀑布赏析200字

1、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2、注意,李白这里用的是“河汉”,而非第二首的“银河”,虽然这两个词有时候意思相近,但在这里,却是指实实在在的人间河流,因为李白此时的意识“尚在人间”。

3、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4、书写专家:洪厚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5、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

6、讲解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7、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8、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9、那么此时的瀑布还是一般的瀑布吗?虽然它也像河川一般挂在那里,但此河川在李白的眼中已非凡间之物:

10、字词典故“造化”:(指创造演化,一指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二指创造化育。典出《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位大鑪lu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11、字词典故“欻xu1”:(忽然。)“飞电”:(闪电。)“隐”:(藏匿,不显露。)“白虹”:(白色的长虹。)

12、这瀑布从山顶直直地飞下,好像有三千尺那么长。这瀑布是哪儿来的呢?就像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到了人间,幻化成如此奇美的庐山瀑布吗。

13、《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4、“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15、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16、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说实话,夸张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这种数词夸张,如三百杯、三千尺、三千丈,那都是信手拈来,吹牛谁都会,而为何李白的夸张就那么夺人眼球呢?其实,真正好的夸张不在于吹出去多远,而在于吹出去多远之后都能拉得回来。也就是说夸张先让你不信,后让你信,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情绪上的跌荡。“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很荒谬。但紧接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天上的银河,无论怎么形容它的广阔辽远都不过分吧,所以这又在情理之中了。

17、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

18、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9、赏析李白说,况且随遇而安是我一向宿营的所好,愿永远如此地告别了人间。

20、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三、庐山瀑布古诗

1、书绘童年,提升语文素养

2、字词典故“河汉”:(出自《庄子·逍遥游》,本义指“黄河”和“汉水”,后来指天上的银河。)“云天”:(高空,云霄。)

3、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4、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5、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仙,在这首诗中,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大胆的想象,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奇幻,千古流传。

6、庐山,原名匡山、匡庐,宋朝为了避讳宋太祖赵匡胤的名字,所以改名为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东偎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7、受台风影响,潍坊地区已经持续近一周的风雨交加的天气了,似乎我们已经熬过了酷夏,迎来了到了凉秋。但实际上,到了立秋节气,虽然会晴朗少云,但光照依然强烈,并且持续高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而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具有夏短、秋早的特点,此时隐居庐山的“诗仙”李白,登上庐山,正是清爽宜人的时候。

8、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9、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翻译: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七言绝句。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10、今天,我们要前往庐山浏览一番。

11、字词典故“九天”:(谓天空的最高处。)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14、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15、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16、《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全诗的意思是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17、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 yáo kàn pù bù guà qián chuān 。

18、wàng lú shān pù bù

19、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0、第二句就没有必要继续高妙,总是高妙,后面就很难再翻出惊喜。所以第二句平淡无奇,一方面交待了西登香炉峰的结果,这是承上,另一方面又明确给出了瀑布的整体形态和第一印象,这是启下。承上启下。

四、瀑布风景

1、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2、字词典故“紫烟”:(紫色瑞云;山谷中的紫色烟雾。晋郭璞《游仙诗》:“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川”:(河流。)

3、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

4、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5、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7、《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

8、李白显然是一种偶遇,他有一种被瀑布突然“袭击”的感觉,估计是峰回路转,陡然出现如此高大的瀑布惊吓到他了。把瀑布比喻成闪电,一方面是因为乍然出现,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描述了这瀑布形态的一波三折。此时的李白应该是走在怪石嶙峋的山中,一拐过来,突然被这瀑布“击中”,想不到如此隐秘的地方有这么高大的瀑布,举头一望,这瀑布好长啊,如白虹飞起。

9、庐山既是佛教名山,又是道教名山,这里的香火本来就很旺,加上云雾缭绕一直是这里常年的景观,所以,李白首先把目光放在了“香炉”上。在他的眼中,那个“香炉”已不再是形似香炉的山峰,它就是庐山这个巨大道场的一个大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烟雾。紫烟一升腾,离天就更近了,如此也打开了向上的视觉空间。

10、自古以来,庐山就备受名人贤士的青睐,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到庐山旅游,看到香炉峰被云雾笼罩其间的美景,不禁陶醉忘归;而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直接住在了庐山脚下的江州柴桑,每天望着南边的庐山发呆,还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恬淡的诗句;到唐代,庐山的名气就更大了,孟浩然,白居易、张继、元稹等诗人纷纷来访,并写诗留念。可是最为成功的仍然是我们诗仙李白的作品。

11、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也相当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文坛巨匠共有1500余位曾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这里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公元1180年,北宋大哲学家朱熹在此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从而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

12、望庐山瀑布古诗翻译是:日照香炉峰升起紫烟,远望瀑布挂山前;水从几千尺山上流下,好像是银河泻落到人间。

13、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14、诗名《望庐山瀑布》,“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15、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

16、《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要表达的诗意是:

17、那么李白是如何描写的呢,他再次提到了“香炉”,问题是这次的“香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标记,它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

18、好了,小朋友们,游览到此结束了,今天留给大家的问题是:李白在一生中几次到庐山游览。

19、字词典故“香炉峰”:(庐山绵延百里,资料记载,庐山以“香炉”为名的山峰有四座:一座在庐山西北的“东林寺”南面,称为“北香炉峰”;一座在庐山山南“秀峰寺”(古名“开先寺”)后,称为“南香炉峰”;一座在庐山北面“吴障岭”东,称作“小香炉峰”;一座在庐山“凌霄峰西南”,称“香炉峰”。)

20、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五、瀑布美景

1、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就是香炉峰,雾气笼罩之上,就像飘着烟的香炉一般。第香炉峰是为了更好的望瀑布,突出这个“望”字。第香炉峰雾气缭绕,一路走上去让人对瀑布产生无尽的遐想,还有第“生紫烟”中既透露出超然世外的心情,而且还显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观察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也就是把庐山的风景从整体上提升到一种大泼墨,大写意的境界中,这就为后面继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李白这首诗从一开始就是气度不凡、飘飘欲仙了,第一句的铺垫非常高妙。

2、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3、《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4、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5、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6、“海风吹不断”说明它就像江河一般在这里流,再次说明水量大。问题是“江月照还空”,怎么江月一照,它还“空”了呢?也许江月是白的,而瀑布也是白的,这月光照上去,反而显得空了,好像看不到了。这是一种解释,不过那应该是远观。如果是近观的话,可能是月光照在瀑布上,又能够透射过去,如此显得如此通透、虚空,说明它又不是江河水。

7、“阅读指南”:我们的诗歌赏析为了做到贴近诗人真实生活,所以查了很多资料,并进行展示与逻辑推演,以此来证实解释的可靠性。对于轻松阅读的读者,可以直接看诗句和对应的赏析部分就行了。

8、赏析李白说,近前瞻仰,只见它飞流直下三千多尺,惊疑是那天上的银河落下了九天。

9、是这个江西庐山,里面有很多瀑布的,这个瀑布主要是指马尾瀑布啦,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黄龙潭、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

10、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11、是的,瀑布就是如此泼洒,洒在空中轻霞里的,是那飞起的水珠;泼在山谷巨石间的,是那激动得如沸腾的水沫。“三叠泉”的“九叠谷”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岩石,瀑布就在这些岩石中,奔流了数十里。

12、在百度百科上说,“三叠泉”瀑布是宋代一位樵夫才发现的,这东西谁知道啊?第一个发现的人是谁,这谁说得清楚?只不过是后人看到的记载起源罢了。而李白也很可能是偶遇的:

13、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14、诗人在诗中写道:我爬上了庐山,远远地望见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原来并不是烟雾是紫色的,而是山上的云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此外,还有一道瀑布,像一条长河挂在前面的山上。

15、赏析李白说,这瀑布如闪电般突如其来,从隐匿处似白虹飞起。

16、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17、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18、这回,李白是在“日照”之时前来观看瀑布的,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了,而非先前的偶遇。看来李白这次是从正面慕名而来,而这条瀑布也是如此开诚布公,光明正大。

19、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20、"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