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穿井得一人(100句)

2023-01-06 15:10:0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穿井得一人

1、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生:(断断续续)宋国有家人家姓丁,家里没井,要到外面去,一个人住在外面。

3、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4、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

6、生: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吧。

7、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所有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凡事总要亲自调查研究,才能弄清楚真相。

8、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9、使……听见/闻之于宋君

10、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

1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2、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13、生:说话要清楚,否则就有杀身之祸。

14、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5、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17、(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18、生: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19、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0、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穿井得一人

1、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2、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

3、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4、战国末年,诸侯割据,列国争霸,堪称乱世。自古乱世出英雄,同时也酿就了许多千古之谜。

5、生: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当然是空手而归。宋君一气之下,杀了丁氏全家。

6、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7、生:“丁氏穿井得一人。”

8、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9、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10、生:第一个“闻”是“知道,听说”。第二个是“使……听说”。

11、生:简短、假托、拟人。

1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13、丁氏:没有表达清楚自己说话的意思。

14、此文出自春秋时代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5、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6、若此:像这样。这里看认为是后置的定语。

17、答:《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中的一词多义有:

18、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会翻译了吗?(生不确定)你们这样,把翻译讲给你的同桌听,王老师左手边讲给右手边听。书上有一些注释,王老师又补充了一点。翻译有困难可以看看屏幕的提示。(屏显)

19、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0、欢迎来这里!我的故事有干货!

三、穿井得一人的意思

1、《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这样会误事的。

2、闻而传之者:没有调查清楚就凭主观想象传播假消息。

3、结构助词,的/得一人之使

4、师:不过,翻译的时候直接用“挖”就可以了。题目怎么翻译?

5、传播这件事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6、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7、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8、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

9、介词,“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0、生:我翻译第二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11、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12、(一生翻译,基本正确。)

13、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点击“好评”。

14、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15、道:说,谈论。如“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16、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17、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18、文言寓言《穿井得一人》怎么教(学)?这节课一改传统课堂疏通字词、背诵全文的模式,选择了“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

19、师:甚至鬼鬼祟祟地说,你再试一下这种风格。

20、这篇文章启发我们,要提倡调查研究,反对人云亦云。一般人所以犯大错误就是由于听信传闻而不加考察。因此,对于传闻应该慎重考察分析,辨明真相,搞清问题,便是好事;如果妄听妄信,常常会上当,成为坏事,甚至会造成身死国亡的大祸。例如:战国时代吴王从大宰伯嚭那里听到越王勾践求和的传闻,信以为真,对勾践不加警惕,结果国亡身死。这类历史教训是不乏其例的,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

四、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2、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3、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4、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6、生:“宋君”的角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7、时间:2016年12月3日上午

8、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9、师:没了?你跟谁在聊天?他又是怎样回答你的?结果呢?重来一遍好吗?

10、生:是“姓丁的人家”,是“灌溉浇田要到外面去”,“常常”没翻译出来。

11、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2、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13、师:就是。还有谁编了新的故事?要直接说出寓意,不能“自己悟”哦。

14、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5、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16、对于听到的传说不能不加考察,许多事经过多次传说,往往会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丁氏明明是说挖了一口井,就省下了一个打水的劳动力,而传闻把它说成“穿井得到了一个人”。其间相差何止万里。所以,作者在本文末尾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7、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18、《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19、师:好一些了。我们换一位同学继续读好吗?

20、生:“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五、穿井得一人道理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释义: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

3、▼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4、于:介词:当“向”讲。

5、《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6、丁的视角:自幼孤苦一人,家里穷的响叮当,连一口井都挖不出来,实在是因为没银子请人帮忙挖啊。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跋山涉水去挑水!累啊,可是呢,要是到邻居家去打点水,又有点没面子,想我堂堂七尺男儿,又是单身汉,是何等威风凛凛啊,怎么能屈尊,还要受人白眼呢?所谓靠人,不如靠自己,一天一掊土,终于是挖出了一口井,呵,这井足足有10多米呢,全靠(得)我一人(之力),真是太佩服自己啦!哈哈国人视角:打井也能挖到一个人,怀疑有人被杀,上报官府,理所当然啊!宋君视角:在寡人的地盘上竟然有此事,难不成是冤案!赶紧派人给我调查!结果是:误会,纯属误会啦!记住“得”是个多意字,有“得到”的意思,也有“依靠,靠,凭借”的意思。教训是:冷静而后行。

7、宋之(的)丁氏,家无井而出(到外面)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挖)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有人)闻(知道、听说)而传(传播)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对、向)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寻到的消息)之若此,不若(如)无闻也。

8、国人:不做调查,人云亦云。

9、丈夫对妻子说:“东城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大美人。”妻子说:“鬼才相信呢!”于是夫妻二人争执起来,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丈夫一生气,休了妻子。(生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夫妻要和睦为上。

10、师: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

11、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12、《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13、使:使用,指劳动力。

14、国人:国都里的人。

15、穿井:打井。穿,凿,掘。

16、点击蓝色字,可以跳转喜马拉雅小程序收听音频

17、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8、生:“爸爸、妈妈: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你瞎说。”“真的。大家都这么说。”过了几天,宋君派人问丁氏,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19、第这是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比如“诵读”,是贯穿这节课始终的方法,从整节课来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文本阶段,通过一学生的读学会断句;通过“三句话”的体会,概览全文;通过自行翻译与对话,熟悉文本。第二阶段,“玩”了三次——去标点读,去标点竖排再读,去标点竖排齐读。第三阶段,讲故事、说寓意、编故事过程中的读和最后一次齐读。三个阶段,读的形式有别,作用也有别。

20、及:等到。穿:开凿,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