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00句)
一、野望杜甫
1、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
2、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3、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4、(出处)《野望》——唐·杜甫
5、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6、只能让迟暮的年岁任凭多种病痛折磨,却没有丝毫贡献可以回报给圣明的朝廷。
7、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8、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9、杜甫 〔唐代〕
10、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颈联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11、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12、《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13、戍:防守。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14、野望作者: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赏析)杜甫的诗,有不少是悯时伤乱,感叹身世之作。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15、✦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16、《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17、表达的情感不同。《野望》表达了诗人对安闲自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春望》表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内心的痛苦。
18、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19、杜甫(712-770)
20、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二、野望杜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2、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3、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颔联、颈联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抒发。
4、展开全部野望作者: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这首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5、《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6、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7、野望》译文: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遥。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8、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9、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10、押韵:这首诗,桥、遥、朝、条,押的是平声萧韵。(第147首也押萧韵)
1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
12、迟暮:指晚年的意思,这时杜甫年已五十。
13、请问是哪一首《野望》七律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还是五律野望(唐)杜甫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还有野望(唐·杜甫)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甚至还有野望(唐·杜甫)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珍谢谢楼主真不知道老杜写了这么多《野望》,你到底要大家讨论哪首呢?
14、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5、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语言凝练,感情深沉。(表达了作者救国无望的思想感情!
16、王绩的《野望》与杜甫的《春望》的不同点:
17、情感:此诗虽写野望所见,而杜甫一片忧家忧国的情绪,却都奔迸泄出,读此可以想见杜甫当时的环境。
18、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19、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儿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
20、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三、野望杜甫情感赏析
1、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4、因为国家动荡啊,所以兄弟们全都隔绝一方,我在天涯海角落泪,孤独一身,远赴异乡。
5、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8、此诗通过描写诗人骑马到成都郊外“野望”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直接描写“野望”所见之景。“三城戎”暗示出边事甚紧,寓言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交困之境。“万里桥”而想到自己孑然一身,飘零在万里之外,因而顿生离情别绪;颈联叙写自身之苦况,表达自己忠君爱国之情;尾联则扣题结篇。“跨马出郊”点出“野”字,“极目”二字点出“望”、“不堪人事日萧条”为全诗情语之总括,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因而深化了诗的主旨。
9、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10、(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11、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收藏
12、《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13、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
14、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句,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15、赏析《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16、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17、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18、?本号刊载的所有图文,除特别标明,均为原创。
19、野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杜甫的这首野望貌似没有名句王绩的那首倒是有你可以看看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20、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四、野望杜甫西山
1、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2、信长之野望和三国志游戏风格差不多...只是信长之野望是日本地图,三国志是中国地图这两款游戏我都玩了..信长之野望12革新和三国志11内容是很不错,但是电脑的AI实在不敢恭维...反正有个统率不差的武将.基本99%通关...
3、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4、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5、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6、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7、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8、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9、全诗运用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10、这首诗感伤时局、怀念亲人。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的情景,颔联抒发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颈联则表现了身世之悲,引出尾联的家国之忧。
11、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1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3、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14、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15、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16、出自唐诗人杜甫的《野望》
17、《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18、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19、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20、✦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五、野望杜甫原文及翻译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3、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4、供:付托。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5、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6、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写诗人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是蜀地要镇,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
7、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遥。
8、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9、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10、释词:(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shù))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tǔbō)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pǔ))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yī)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gōng)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涓埃(juānāi))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极目)极目远望。(人事)世事。
11、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1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13、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14、骑马来到郊外,不时地极目眺望啊,却不忍心看到世事一天比一天更萧条残败下去。
15、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初唐诗人。
16、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7、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18、贞观十八年(644年)重病,预料到自己去世的日子,与陶潜创作《自祭文》一样,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
19、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20、点上方古诗词名句鉴赏,再点击“关注”。查看唐诗宋词古诗词,国学、美文分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