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00句)

2023-01-06 15:07:3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宋词鉴赏

1、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2、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3、“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4、追忆着往事,难平翻滚的心潮,感叹着今天,不禁满腹牢骚。春风纵然能将世间万物染绿,却无法染黑是的白须多么令人伤悼。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取学习栽树种草的书。

5、苏轼这首词很稀有的哦,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没地方找。

6、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7、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8、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9、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分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10、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1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12、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13、最主要看的词人,北宋是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欧阳修,贺铸等;南宋是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陈允平,周密,王沂孙,张炎,辛弃疾等。

14、如果有一定知识量的话,可以看一看个人专集比如周邦彦词集,柳永词集,李清照词集,姜夔词集这样的。

15、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注意: 鉴赏诗歌炼字 鉴赏诗歌的想象 鉴赏诗歌的线索 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 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

16、自从看了各种诗话词话之后,小可就再也不看鉴赏辞典了,因为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这些由现代学者所著的厚重著作,只见其“厚”,未见其“重”,辞典的含量很多,鉴赏的含量更是大到出奇,出奇到全是水份。

17、✦调:抚弄乐器。✦宝瑟:瑟的美称。✦金猊(ní):狮形的铜制香炉。猊,狻猊(suānní),即狮子。

18、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19、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2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二、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2、特点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3、四是要领悟哲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

4、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多写为儿女风情,形式小巧精致,结构缜密圆熟,音律和谐流转,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委婉柔美,意境淡雅细腻。而豪放派则突破儿女情长,书写胸襟怀抱,风格气象恢弘、雄健奔放,形式任性率志、不拘音律格式。豪放派由苏轼首开,此后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直到清代。总体上,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强。

5、起首二句先把词人可悲的身世揭示出来。“京洛风尘”,语本晋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盖喻词人汴京官场上的落拓不遇。“病酒”,谓饮酒过量而身体不适。词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常以酒浇愁。可是酒饮多了,反而沉醉如病。官场失意,酒病缠身,境况可谓惨矣,复着以“无人问”三字,其羁旅漂零之苦,尤为难堪。

6、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

7、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8、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少,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9、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是第一步。

10、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非常经典,已经形成品牌。中有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的作品。

11、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12、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13、推荐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非常经典,已经形成品牌。这套书其实是有《宋词鉴赏辞典》的,但《唐宋词鉴赏辞典》更超值,两书的宋代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白白多出了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江苏古籍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册)也很不错,我是两种都买了。

14、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已是实质的改变。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成为唐诗宋词存在差异的原因。

15、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16、三是要体味情怀。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

17、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

18、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19、如果是想看不太出名的词人(人家在古代很有名。。。),可以买词综(朱彝尊),绝妙好词(周密),草堂诗余(何士信,这个人给词乱加词题很烦,而且他选的胡浩然的词真的是太差了,选柳永选的全是俗词,不知道他的审美是不是有问题)等等。然后可以买影印本的竹屋痴语(高观国),日湖渔唱(陈允平),蘋洲鱼笛谱(周密)等等。像毛滂这样的词人其实词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宋词字典的选择是出了什么问题,选那么少。如果要对词人有全面印象,最好是买专集。

20、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

三、宋词鉴赏心得体会1500

1、苏轼的偏重超然物外的洒脱,而岳帅则侧重于入世者披肝沥胆的那份英雄情结。各有各的特色。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

3、区别功能主题的不同

4、结尾三句,设想对方凭阑凝望,罗襟揾泪。此处全用情语作结,却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运用移情手法,词人晁词把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化作盈盈泪水,风格纤弱。揾者,拭也。

5、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6、最可恨的是,偏偏要整出一套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来,有的甚至还和正治挂上钩。把A诗的思乡赏析放在B诗的后面,竟然毫无违和之处,端端地神奇无比。

7、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8、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9、唐诗大多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10、“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11、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12、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13、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14、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这是注明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15、“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16、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17、 江苏古籍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册)也很不错,我是两种都买了。

18、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19、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20、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四、宋词鉴赏辞典pdf网盘

1、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3、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宋词就要欣赏宋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宋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宋词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宋词首先应当注意的。欣赏宋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宋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宋词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宋词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宋词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4、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5、链接:提取码:nv7w《宋词鉴赏辞典》是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韦立军。

6、简析: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7、“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的延伸。“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来,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

8、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可以去买宋词三百首、宋词鉴赏辞典(说实话一百多的宋词字典北宋的选的不错,南宋就挺鸡肋了。。。豪放词太多了,而且像周密高观国陈允平那样的词人选的太少了)的这样的书。

9、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阑干,但有盈盈泪眼,把罗襟揾。

10、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1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12、“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

13、(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14、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15、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6、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中进士。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儿子周畴。

17、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18、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19、“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20、诗词的文字之美看不出来,音律之妙看不出来,典故之精也看不出来,总之能把古典诗词秒切成解析几何,这倒是最大的功能所在。

五、宋词鉴赏辞典在线阅读

1、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2、简析: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

3、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4、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5、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6、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非常经典,已经形成品牌。中有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的作品。

7、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

8、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9、《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华诗文鉴赏典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10、艺术鉴赏可观赏插花艺术,令人叫绝的书法,出自名家之手的绘画,具有民族风情的工艺品,还有服装模特表演等等,都能陶冶情操,起到胎教作用

11、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12、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战士们穿着鲜明的衣甲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冲破了敌人的包抄。

13、词是一种文体,由于宋代特别盛行,所以习惯上称宋词。唐中期以后,一些民间诗人把近体诗的整齐句子加以改变,依照流行曲调的节拍和韵律而裁定字句,就成为词。一首词的句子长短不所以又叫长短句。

14、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15、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16、我自己写的《水调歌头》郭外鸦宿柳,渚头沙笼烟。难描窗上缺月,怎奈晚风寒。莫看池前蝶影,忍把孤灯重剪,更尽无梦眠。钟声杳杳傍,青山独归远。当日事,此时笺,自长叹。老去情怀,天涯独酌煮酒甜。花落香径缥渺,雨打秋色阑珊,惆怅笑谈间。何愁寂寞夜,毕竟艳阳天。

17、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1)),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2)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8、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沈郁悲壮,扣人心弦。

19、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20、一是学习语言。唐诗宋词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