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100句)
一、王安石在相位
1、两宋大臣,可谓无人得此评价,即使后世常有人认为苏东坡此制隐含明褒实贬的春秋笔法。
2、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3、仁宗问他:“爱卿,天下疯传,说你曾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治平四年(1067年),郑侠果然不负众望,在27岁时高中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
5、思索再他做出了一个“泄湖为田”的重大决定,并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向神宗皇帝上了一封《湖田疏》:
6、对于昭君出塞,远赴匈奴和亲,杜甫写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认为昭君在琵琶曲中,倾诉的是满腔悲愤。
7、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再夺王安石相位,尊其为司空。妇人非要如此,夫复何言?
8、交流相位如上所说.信号也是交流电,他的相位是随时变化的,比如调频就是载波被信号调制,且相位不断变化,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相位也是要变化的,可以利用对相位的测试进行定位,测量时间等可以得到很多数据.
9、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
10、王安石不过借此压压郑侠的气焰,又先后派儿子王雱、门客黎东美上门劝说,奈何郑侠是个死心眼,誓不与新法共存之。
11、来源:民生周刊(2013年10月第27期)文/江蓠
12、岂徒偕与互为学,任作乖张敌我沤。
13、郑侠在下面目睹新法实行之弊,便以不熟悉新法为由,拒绝了王安石的好意。好你个不识抬举的郑侠,这可是别人哭着喊着求不来的机遇。
14、王安石差点气疯,当初怎么就瞎了眼,看上这个脾气执拗之人。他浑然忘了,自己更是一根筋,以致被人称为“拗相公”。
15、“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16、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17、台湾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评论王安石,“他对政治自有一套高远的理想。他任事的勇敢,操守的廉洁和学识的渊博,都是难得的”。但惟其如此,其悲剧格外令人感慨、深思。
18、京jīnɡ口kǒu瓜ɡuā洲zhōu一yī水shuǐ间jiān,
19、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到京城,于是谒见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有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20、萧氏的儿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二、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1、江淳:人们在寻求一条大船逃离
2、当局黄金殿,凤歌富贵楼。
3、林语堂先生论及此事,干脆地表示:那场政治悲剧的发生,就由于一个人个性上的缺点。王安石相信坚持是成功的秘诀,但他却把“固执”当做那种美德了。
4、王安石虽然爱才,但在变法这事上绝不容任何人置喙,将其贬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
5、又如,实行免役法,当时就有许多人提出江南商品经济发达,人们愿意交免役钱来取代差役,而北方则货币流通量少,许多人更愿意服差役。事实上,人们的贫富状况不同,无论北方南方,无论城乡,自由选择是最简单的。你愿意出钱就出钱,愿意出力就出力。而在这个问题上,“拗相公”和“司马牛”(苏轼责司马光语)各执一端,王安石非要行免役法,司马光非要行差役法,政策因此翻烙饼。这也要到章惇独相执政的1094年,人民才有自由选择差役还是募役、以及利息仅一分的免役宽剩钱制度。无论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们这种执拗除了让人民痛苦之外,又有什么意义?
6、熙宁锦囊定,明月记还羞。
7、王安石同时代文人刘斧在《青琐高议·后集卷二》里前后条记载了两人拒绝娶妾的故事。大意是,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后(嘉祐五年,即1060年,王安石虚岁40),夫人吴氏为他买了一个小妾,但没有直接告诉他。王安石在卧室骤见女子,自然是吓一跳:“你是谁?”女子说:“夫人让我在身边侍奉您。”王安石再说:“你是谁家的女子?”女子说:“我丈夫是个军官,督运大米时途中翻船,倾家荡产都填不上这窟窿,只好把我卖了凑钱赔偿。”王安石听了很难过,问她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根据一些学者按购买力折算,当时一贯钱,即一千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人民币,九十万钱相当于现在的九万元)。”王安石于是叫来她丈夫,让他们破镜重圆,九十万钱就赠送给他们了。
8、宋神宗在提拔王安石当参知政事(副宰相)之前,曾多方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9、清风六合扇淳静,何必挥鞭入深愁。
10、《独醒杂志》为作者积所闻见而成。成书于淳熙十二年(1185)。记录了宋朝政事及典章沿革、著名人物的逸事、有关江西地方志的史实、有关谶语、因果、神仙、宗教、炼丹、法术等的记载。
11、钟zhōnɡ山shān只zhǐ隔ɡé数shù重chónɡ山shān。
12、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3、倒影绿茎红艳萼,曾经寸裂惜随流。
14、江宁知府王安石恢复相位,他的主张自然得到了极为彻底的贯彻执行。继任的江宁知府按照王安石的要求,命当地民工将玄武湖水泄去,在湖中开设十字形河道,改湖为田,将桑田分给当地贫民;为了方便交通,还在湖上架起了桥梁。
15、原文: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王安石待客》
16、钟山暄色起,枝蔓杜鹃收。
17、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8、王安石的聪明善文,博学多能,连最贬他的《宋史》的作者脱脱和阿鲁图也是相当佩服的。王安石从小就很聪明,他非常酷爱读书,能做到过目不忘,下笔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立志自出新意,不随古人转。
19、变法失利后,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在钟山的半山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政敌林立,变法维艰,让他身心俱疲,王安石只能退出朝堂,寄情山水。“一鸟不鸣”与其说是抬杠,不如说他内心渴望的真正的宁静:
20、尽管玄武湖在六朝时曾与长江相连,可操练水军,面积大至近半个南京城,但在知府王安石的眼中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而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烂摊子”。
三、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王安石的品质
1、比如,王安石将新法的反对者一概目为不读书的“俗流”,这些“俗流”人物包括了司马光、韩琦、富弼、欧阳修、苏轼等等。
2、江淳:期待一场凌厉的冬雪
3、“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4、郑侠早年随父亲到江宁(今南京市),在父亲税酒监所附近的清凉寺读书。
5、不幸的是,这几位为人行事均有“小人气息”,品格多有欠缺,甚至恶劣处,使社会舆论逐渐失去对王安石及新法的同情。
6、关于项羽渡不渡江东,杜牧在《题乌江亭》中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很不以为然,特意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来反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7、从此,王安石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于工作中。他从授淮南节度判官始,开始了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其间,以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为同僚称道,也引起了宰相文彦博的注意,他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越级提拔他,王安石以不能激起越级提拔之坏风气为由而拒绝了。
8、另外,如前述,王安石变法时,朝廷的反对意见中,存在着大量的意气之争,以及动辄道德攻击的恶俗——包括王安石自己也常常陷入君子小人两判以及朋党论的恶劣辩风里。并不支持新法的思想家陆九渊曾经说过:
9、王安石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苏东坡的抱负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10、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先任扬州学正,再任衡阳知县,升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通判,后迁任大理卫尉寺丞。他死于宋景佑丙子(1036年),活了77岁。生了4个儿子,王舜良(王益)是长子。
11、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12、消失后的玄武湖很快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南京城陷入了“雨则涝,旱则涸”的尴尬境地。城内不少河道因缺水而淤塞,原本三面环水的南京城居然变成了一个缺水城市。王安石“窥近利而失远图”的做法引发了无穷后患。
13、王安石不死心,屡屡招揽,郑侠直陈变法扰民之举,反复规劝其暂缓实行变法。
14、忘形诸种恨,洗却各样惆。
15、“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16、就这样,饱受争议的北宋宰相王安石在江宁城大笔一挥,从此将玄武湖从南京的版图上消失了300年。
17、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8、至于“一鸟不鸣山更幽”一直为后人所诟病,但诗句背后,更多的是王安石晚年心态的写照:
19、(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20、试题答案:小题1:(4分)(1)拜访(2)离开(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小题1:(2分)B小题1:(2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小题1:(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四、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答案
1、这一点,即使是钱钟书先生,也在他的《谈艺录》中有过批评: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做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王安石喜欢在诗中替人“翻案”,把别人的诗改几个字,反其意而用之,似乎就是创新了。
2、此后,世世代代的杭州人纷纷用诗文称颂“苏堤”带给杭州的安宁与平静。相形之下,饱受水患与旱灾的南宋人曾多次对王安石“泄湖为田”的主张耿耿于怀。南宋《景定建康志》也指责王安石“田出谷麦,所利者小;湖关形势,所利者大”,并提出复湖的主张。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和至正三年(公元1343),元朝的南京地方官曾两次疏浚玄武湖,以期减少后患,南京城遇雨成灾的局面才稍获改善。
3、如此境况之下,各地官吏仍然逼迫灾民交还青苗法所贷本息,饥民只得以草根米糠充饥,变卖田房乃至质妻鬻子偿还官债。四处背井离乡的流民,不绝于途,怎一个惨字了得。
4、而与此同时,王安石也经历了与玄武湖一样多舛的人生道路。他再度拜相后,朝政已经被吕惠卿搅得乌烟瘴气,新法根本无法执行下去,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其爱子王雱又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六月病逝。在一系列的打击下,王安石终于在熙宁九年十月求退金陵,第三次担任江宁知府。
5、《宋史·河渠志》是这样记载北宋时期玄武湖景象的:“城北有后湖,往时岁旱水竭,给为民田,凡七十六顷,出租钱数百万,荫灌之利遂废。”可见,当时的玄武湖淤塞面积较广,部分湖面在干旱后已经被辟为农田,长此下去,世世代代养育着江宁百姓的玄武湖就要消失了。
6、王安石则在《明妃曲》中写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他觉得昭君不应该有怨恨,就像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即使再有金屋藏娇的荣宠,最后还不是一样被幽禁起来,虽然离家近,但又有什么用呢?
7、王安石晚年从相位上退下后,住在金陵,居住地谢公墩恰好在州城和山林的中间位置,王安石因此自号半山老人。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里讲王安石不肯坐轿,神宗赐他的马死了之后,他就骑驴,就是不肯乘轿。这似乎是跟他不肯喝花酒、不肯娶妾相类似的执拗。他深受佛门影响(比如爱放生鱼),有着众生平等的自觉。
8、萧氏子“颇娇纵”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两点(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官二代的故事
9、春chūn风fēnɡ又yòu绿lǜ江jiānɡ南nán岸àn,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在当官升官这个问题上,王安石和司马光类似。在他们看来,官位只是个做事的工具。不能做事,再高的官位也不要(司马光辞枢密副使);能做事,就当仁不让,不屑于假辞让那套官场虚礼(司马光任谏议大夫)。神宗即位后王安石被提拔为江宁知府,他也没有假惺惺地辞让,立刻就去了,让京城官场大哗,腾笑其“进退失据”——庸俗的官场只知当官,不知做事。王安石只是认为现在的皇帝想要做事,所以他会跟进,就是这么简单。
12、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扩大南京城的规模,特意派人对十字河进行了一次大疏浚,同时建闸提升城外水面,玄武湖才得以重现。
13、要认识王安石,首先要认识到,他是个大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杰出的诗人。我们评价他,就不能只是把他当成一个诗人这么简单。
14、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15、北宋江宁知府王安石在南京城大笔一挥,一篇不足300字的《湖田疏》便将玄武湖从南京的版图上消失了300年。
16、“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17、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和市易法与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相较,有何不同?不同者,祖宗无此法;免役法与现代社会收所得税的方法又有哪里不同?不同之处,祖宗无此法;保甲法的意思和现代警察何其相似?不同者,祖宗无此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最有效、最彻底的社会革命。王安石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完全可以把中国领先世界的历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8、不过,王安石的执拗,一旦表现到政治上,是好是坏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虽说有因满朝官员反对变法,尤其是台谏疯拱激荡导致的保护性固执,但这固执也是王安石作为宰执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权衡并且自我警惕的性格——遗憾的是,他太自信了。
19、“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20、即便如此,若只是意见上的分歧,以当时比较淳厚的士风,双方未必会撕破脸皮,形同水火。后来变革和保守两派演成势不两立的局面,实在与王安石执拗自负、刚愎少容的性格有极大关系。
五、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
1、当代一位伟人曾说,政治无非“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中国古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都强调为政者须宽和能容,并善于协商、妥协,尽可能团结大多数。
2、王安石“泄湖为田”的主张非常明确,也十分契合“农田水利法”的精神:他希望在玄武湖中开十字形河道,将湖水泄去,将湖中鱼虾分给江宁的贫穷百姓;水退之后再将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一方面解决了当地贫民的生计,一方面又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可谓两全之策。
3、一个看门小吏,能把一位权倾天下的宰相拉下马,这事听来颇有传奇色彩。
4、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5、我想,王安石的教训永远都不会过时。
6、然而,王安石终归是拗相公,成其美玉般品格者,在其拗;不畏死生横身当国者,在其拗;只是,隳朝政败国事者,还是在其拗。
7、叹逝艺文草,恍来东壁揉。
8、在宋代这种台谏官员可以“风闻言事”的朝廷上,宰执职位上的任何人都可能被捕风捉影、肆意造谣,因为这是赵家家法。台谏官作恶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造谣欧阳修所谓“帷薄不修”的扒灰案。但王安石被骂得最狠的也就是御史中丞吕诲那篇著名的大字报《上神宗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了(梁启超对王安石赞许到偶像崇拜的地步,但他写的王安石传《王荆公》里对吕诲的批驳还是合情合理的),可见他个人品质之干净。
9、宋人笔记里记载了许多王安石的逸闻,且不论真实性,其中不少故事就涉及他的执拗性格。比如,赵家宗室之一的南宋人赵令畤,不喜欢王安石,他在《侯鲭录·卷三》里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王安石从金陵过扬州,时任扬州太守刘敞按州郡礼接待他,刘敞请了不少营妓来助兴,王安石不习惯这种接待方式,不肯入席,刘敞屡劝无效,最后只能把营妓打发走,王安石才肯就坐。
10、郑侠知道劝谏王安石已行不通,遂于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根据流民惨状画成《流民图》,并《论新法进流民图疏》,送至内阁,不收。
11、比如,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若能重整旗鼓,谁输谁赢还很难说。而王安石则从“人心向背”这个关键问题上,认为项羽大势已去。王安石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人心的重要,一旦失去人心,无论多么忍辱负重,也难以东山再起。
12、这项在王安石看来利国利民的工程一旦完工,玄武湖便彻底消失了,“惟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
13、新旧辞罢常徬徨,高低手段至情揪。
14、郑侠你这个耿直boy,王安石以变法得以入相,你让他停止变法,岂不是变着法儿说“你别干了,下台吧”?这就是你所谓的报答方式?
15、明mínɡ月yuè何hé时shí照zhào我wǒ还huán。
16、面对这个“烂摊子”,王安石很是头痛:如果将淤塞的玄武湖弃置不用,自然可惜了这么一大片水域;如果疏浚复湖,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无法在短时间内见到实利,与王安石天生的急性子不合。
17、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18、中国政治哲学的基础,就是言论的自由。好、坏政府的一条红线,就是“广开言路”或是“言路阻塞”。王安石新政始启,自然争论纷起。全国官员陷于朋党之争,而朋党之争直到宋朝灭亡。王安石更多的精力为这种争论所牵绊,而争论使支持与反对者的裂痕则演变愈甚,形成了“流俗”与“通变”之争。王安石的反对者,王安石皆称他们为“流俗”派,而他自称为“通变”派。反对派最能引发社会共鸣,对他构成更重要攻击的,是说他欲“钳天下人之口”,意思不让天下人说话。王安石有没有这样做?意欲其为!他是如何意欲其为的?
19、在乎人言,怎么做事?在他眼中,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0、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