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美好诗句(100句)
一、端午优美诗句
1、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2、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戎昱《听杜山人弹胡笳》
4、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6、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7、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8、北极野烟迷海岛,南方明月照江楼。
9、高亭五月尚寒生,回首尘沙自郁蒸。——王安石《次韵吴季野题岳上人澄心亭》
10、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
11、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12、强将芜语达幽情,嘲笑从君无所避。
1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14、盐梅已佐鼎,曲兼且传觞。
15、主题:表达诗人的娴静悠然。
16、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17、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18、去年五月望,流水满一房。——文天祥《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19、主题:表达诗人对朝廷不懂得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
20、万绿丛中一径微,柴门斜掩藤花坠。
二、端午的美好诗句
1、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伤心膝下孤儿小,一脉书香望后成。
3、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胡曾《咏史诗·洞庭》
4、赏析:诗中提到的端午节的习俗:饮用菖蒲酒,雄黄酒点额,门上贴驱邪符。
5、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
6、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7、主题:表达诗人想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8、主题: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家国天下事的担忧。
9、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1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1、开函更出新诗句,字字珠玑散花雨。
12、园林五月晚微凉,兼味盘飧共举觞。——陈寅恪《晓莹生日赋一诗为寿》
13、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14、玉清迢递无尘到,殿角东西五月寒。——花蕊夫人《宫词》
15、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16、注:姚淑﹐清初人﹐女﹐汉族﹐字仲淑﹐号钟山秀才﹐江宁人(今江苏南京)。
17、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1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9、黄梅雨过值天中,浪迹萍踪西复东。
20、主题:先写其早年精力弥满得意飞扬之状,次写其年齿衰老遭人遗弃苦况,重点尤在后者。末二句求人汲引,已不复当年气概,显系暮年穷途低颜之辞。
三、端午优美诗句屈原
1、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只听到屋舍南北的鹁鸠鸣叫。
2、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3、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
4、依然长命缕,颐养苦吟身。
5、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李白《长干行》
6、在爆竹的声中旧的一年悄悄溜走。早春的暖风吹过,人们欢快的喝着屠苏酒。晨曦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大家都用新桃符来替代旧的。这首王安石写的诗描写了春节时大家除旧迎新的祥和的景象。生动的描写了春节时老百姓的一些习俗,展现出了浓浓的年味。也表现了作者当时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7、辛卯端午日孙辈住小西湖观竞渡因与话髫年江乡旧事不觉黯然作长句纪之
8、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9、注:章有湘﹐明末清初人﹐女﹐汉族﹐字玉筐﹐号橘隐居士﹐又名令仪﹐无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
10、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批评端午投粽子的习俗,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感慨举世皆醉我独醒。
11、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2、主题: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身有才华却不得志的悲凉。
13、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1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5、合掌时为玉女参,翘趺更作金鸡立。
16、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17、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18、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
1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0、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榴花》
四、端午节的优美诗句大全
1、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2、如今溪上,欢盟分付年少。遍是眉好相宜,呼儿扶著,把菖蒲迎笑。
3、鼓手敲鼓,声声震天;船桨翻飞,船像巨龙一样
4、国画宣纸、毛笔购买!(点击)
5、幸自清贫,何妨乐趣,谱入瑶琴调。
6、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7、和大家约好一起去看花市,街上的楼阁热闹非凡,好似在画中一般。盆栽里的植物像队列一样整齐的摆放着,花草更是争香斗艳整个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络绎不绝,大家都欢乐的纵情歌舞。正是今年优美的景象,连花草都争先恐后的传递春色。这首诗描写作者在春节看花市的情景,灯火通明,人们载歌载舞。表现了作者在春节时的愉快心情。
8、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9、佳时触景话江乡,兰桡曾记苏堤泊。
10、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11、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1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3、绣帘坐,朱户静,庭午柳阴直。阶下榴花,独自忍攀摘。那堪艾虎悬丝,鬓绒贴胜,空凝望,海天空阔。总休说,犹记葵扇题诗,钗映越罗雪。捻指流光,眉翠总成结。负他两度熏风,几番梅雨,想怀抱,也应非昔。
14、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5、这是一首非常温情的诗,诗人描写了和妻子围炉守岁的场景。“欢多情未极”,开篇就情感浓酽,作者欢愉的情感满溢在修辞的界限之外,他是这样的在乎妻子、在乎和她共度的时光。
16、符岂因灵兵自辟,丝无用续命都长。
17、赏析: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说的是唐代皇帝会在端午节召请群臣宴饮。
18、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
19、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20、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2、主题: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3、五月也须应到舍,知君不肯更淹留。——岑参《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
4、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5、华筵开处名花簇,赵女燕姬弄弦索。
6、主题: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对朝廷腐败的鄙视。
7、冰片高堆金错盘,满堂凛凛五月寒。——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8、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9、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10、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11、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属于第二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12、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13、他写夫妻之间的除夕夜话,写的是酒的气味、食物的气味,最后定格在吹入帘帷的风的气息,爱情和亲情渗透在感官点点滴滴的细节里。相伴是一种朴素的深情,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最美好的年节,总是与至亲挚爱相守度过。
14、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1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16、“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
17、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18、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
19、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20、注:刘月娟﹐清人﹐女﹐汉族﹐字瑶仙﹐番禺人(今广东番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