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散文特点(100句)
一、桐城派散文
1、你好,这里是桐城,这是我的名片
2、/中国阅读享受悦读好时光/
3、专辑:谁不说咱家乡好!
4、桐城派千余人的创作队伍,其散文作品可谓汗牛充栋。2000余种作品既体现了桐城派文论的共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清代以降,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本籍作家文集450余卷,非桐城籍桐城派作家著作,更是不胜数计。不少名篇佳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等,一直选作大中学校文科教材。而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5、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迎来了他的四十五岁生日。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门可罗雀自不必说,昔日故交怕也避之不及。东坡却哪会在意这些,这天他早早地“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鹘巢”,边赏江景,边为这个悠闲的假期也是难得的节日庆祝,陪同他的尚有郭姓古姓二生。
6、桐城派历时长久,作家众多,故各家文风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流派,还是有其共同特点的。这些特点可由桐城三祖一一方、刘、姚的理论与创作中去探寻。
7、刘大櫆提出了“神气”说,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8、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对秦、汉历代以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其散文理论滥觞于戴名世,正式提出的是方苞,又经刘大?的补充,至姚鼐发展而完善。应该说,早在明代本邑“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著名诗人钱澄之等,即推崇左、庄、马、班的文章,对桐城莘莘学子无疑有一定影响,对桐城派“四祖”尤其是对生于明末的戴名世,
9、合作:17856633869
10、辛卯冬,南山集祸作。南山集者,同邑编修戴名世着集,序列公名。都御史赵申乔疏劾南山集孓遗录有大逆语,部拟南山极刑。公牵连被逮下刑部狱,长缤以待命。公在狱着礼记析疑及丧礼或问。
11、公复疏请矫除积习,兴起人才,求皇上勤心以察之,依类以求之。按实积久,以磨砻之。信赏必罚,以劝惩之。其语尤关于主德隆替,及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所以然。
12、金陵王生以金贽介某姻求来学,公即以金赠某姻,无何,王生卒,因自出金如其数赇之,不使某姻知也。有富人乞题丧主,馈重金,严拒之。
13、庚戌诏大臣各举学行之士当事。问公,公举南昌龚纓、歙余华瑞、嘉善阿煜、湻安方楘如应之。
14、家贫甚,日尝不再食。兄舟为讲诸经注疏,相与博究群书,更相勗以孝弟。弟林早夭,公以弟服未终过时不娶,父母趣之,时弟丧已七阅月矣,公入室而异寝者旬余,族姻大骇,乃勉成婚,犹终身病之。
15、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16、桐城文化昌盛、影响深远,究竟有何密码?
17、乙卯高宗嗣位,有意大用公。时天子大孝,方欲追践古礼,行三年之丧,诏群臣详稽典礼,王大臣令礼部魏尚书廷珍偕公议。魏公,公金石交也,因欲复古人以次变除之制,内外臣工各分等差,为除服之期。魏公上其议,大臣有不便者,遂格不行。魏公亦以此不安其位。公此时领武英殿书局,请于亲王就直庐持服未再期不敢出,所教习庶吉士,二十七日内斋宿馆舍,无敢饮酒食肉者,他部院未尝有也。
18、是方苞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方苞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19、己巳秋,仪礼析疑成,公以此经苦难读,注疏多肤浅,七十以后,每晨起,必端坐诵经文,积日夜思之,凡十易稿乃就。
20、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二、桐城派散文特点
1、方苞首标“义法”,作为文章纲领。如方苞的《狱中杂记》记事。
2、(谷卿)安徽安庆人。字恕卿,号存簠,别署潜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文学与艺术史研究,余事书画,偶涉金石,近著有《唐宋词心解》《书画印艺的象与神》等。
3、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4、顶流桐城,“名城”里的“国字号”
5、一次,老板笑眯眯地对我说:“给你看件你们同乡的东西。”边说着,边从门后取下一张浅蓝灰色冰梅纹绫裱扇面,上面长长短短地写着一首七律。
6、在受乐感文化影响的传统语境中,“受罚”逐渐与“修炼”的内涵合同为悲剧的崇高感荡然无存,因此不仅有了被压在山下五百年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美猴王,更有武林世界的“第一高手”少林扫地僧。
7、清朝文坛上出现了的桐城派是当时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任任务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其中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继承了之前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不断发展创新,提出了要言有物、言有序的“义法”主张。写文章强调文章要有内容并且有条理跟形式技巧。刘大櫆是桐城派的承上启下的一个人,他谁然在作品上没有很重要的名作,但他很好的传承了桐城派的思想核心。
8、此外还有一些桐城人,在异乡或为官,或办书院,讲学授课、传承学术。特别是吴汝纶,提出了废科举,兴“西学”,办新式学校的主张。他在家乡创办桐城学堂,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日本教师教习中学和西学,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为桐城学堂亲撰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勉成国器”。
9、桐城派非政治集团,而是学术流派。虽尊崇程朱理学,但更主张“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清王朝的文化政策首要的是强调文章要为其政治服务,而桐城派则更坚持文学家和文学本身的主体性,且通过艰苦的创作实践,创立了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这是桐城派之所以兴盛、发展的最根本性的内因。
10、清朝文坛上的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概、姚鼐均系清朝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具体说来,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者,方苞、刘大槲、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方苞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创始者。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茔。
11、桐城派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这一派的主要人物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首创“义法”说,主张文章要有物(内容)、有序(形式),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其他有刘大樾的《游三游洞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12、不唯抗争的斗志尽失,中国文学中的受难者与受罚者还在不断谋求来自僭主或施罚者的谅解与招安。按《西游记》的描述,原为天庭卷帘大将的沙僧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就被玉帝打了八百大板、贬下界来,“又叫七日一次,以飞剑穿胸胁百馀下方回”。这种极为严苛与变态的惩罚方式与沙僧的过失完全不能对等,更何况这“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的严刑是持续无尽的。最终,沙僧选择了合作,离开血漫千里的流沙河,成为取经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一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新”生活。
13、钱锺书之淹贯西中,最集中地体现在《谈艺录》与《管锥编》二书间,其于集部注目最多,札记虽显得饾饤琐屑,却颇有运用文学理论的意识,学者陆扬称其论述方式“实西学流毒”,非无道理;至于陈寅恪,前不久过世的刘浦江教授曾引王季思评曰:“考核精严,论证周密,而不免有些繁琐;识解超卓,迥异时流,而不免偏于保守;缅怀身世,感情深沉,而不免流于感伤。”是论可谓恰切。与钱锺书相比,陈寅恪“史”气十足,考订笺证往往流于琐屑,未免沾染汉学细碎之弊。同为20世纪的史学大师,钱穆就对陈寅恪有过微词,他在给余英时的信中认为陈为文大不如王国维:“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至于弟子余英时对陈的偏爱,作为老师的钱穆也是很不以为然的。
14、订阅号:wei—tongcheng
15、丁亥丁父忧,公以母老疾,酌礼经筑室宅西偏,奉母三年,不入中门。
16、赴诏狱时,母老疾多悸,乃诡言奉召入都,不得顷刻留,逾年事解,迎养京邸,母夫人尚不知也。所着丧礼或问,足发人心昏蔽,士友感而服行者多终身。
17、投稿:tcts3869@1com
18、姚鼐在继承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相互为用,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被世人称为古文读本的经典著作。“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19、从明朝中叶开始,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他们对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文|裴世俊来源|中国文学史
三、桐城派散文出现在什么朝代
1、安徽布政使李公学裕未受篆屏驺从造门,学使尹公会一徒步操几杖造门,皆执弟子礼。公畏人疑诧,乃扫墓繁昌避之。
2、桐城派以“道统自任”,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3、这山头的孤鹤,分明就是桀骜高蹈的东坡自己。
4、清代诗、词、文俱有其派。以地域名派者,诗有秀水派,词有常州派,文派则莫盛于桐城派,故当时有“天下高文归一县”、“声名冠天下”之盛誉。那么,时属僻壤的弹丸之地桐城,为什么会成为桐城派的发祥地,使桐城成“派”呢?周中明教授的近作专著《桐城派研究》,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5、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6、磨镜是一个暧昧的词汇,也充满禅机,禅宗灯录有“磨砖作镜”的公案,是迷悟和破执的辩证。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磨镜不仅仅如我们常想到的那样是提供有关性的暗示,也同时链接和代表着“市井”与“方外”、“无用”与“大用”两极。
7、姚鼐是桐城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他是刘大櫆的学生。他主张,要在内容合理,材料确切,文词精美,三个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在学习方法上注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八个方面。
8、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1757~1817)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比“正统”古文要恣肆不拘,富有词采。桐城派余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著作的业绩,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
9、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10、至于这件扇面的书写者,乃是民国间一位诗名颇著的军政界人物,与清人王用宾同名。热心的老板只知王用宾其不知王用宾其遂致“民冠清戴”之讹。
11、桐城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实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木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12、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13、公与徐文定公承修乐律。上命与诸皇子游,自诚亲王以下皆呼之曰先生。时诚亲王为监修官,性严,承事者多被谯呵,公遇事持正,王敬之,延为王子师。公南面坐,移王子坐东向,始就讲。
14、1938年以后,王用宾的诗几乎每首都有忧时感世的字句,情感亦往往秾烈特甚,每逢元日、中元、中秋、重阳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王用宾以诗抒怀时候,都或多或少涉论时艰,如“渡江怕说中原事,击楫欲歌出塞行”,“百年人死秋还祭,一战国殇魂尚游”,“客里中秋草草过,音尘久断尚干戈”,“汉水玄黄馀战血,珠江幽咽滚愁波”,“移山使欲填瀛海,驱日翻思倒鲁戈”,“年光如逝河山改,两京三镇都安在,哀鸿遍野日嗷嗷,大陆半边沉入海”,等等,读来移人心目于彼时世局,不能不为之哀泣。
15、汉代《列仙传》中有负局先生故事,讲述一个不知来头的“负局先生”常在吴市中帮人磨镜,磨一面镜子收取一文钱,负局先生在磨镜的同时不断询问他的客户有无疾病,遇到有病痛的就拿出紫色药丸送给他们服用,无有不痊愈者。而且,镜作为一种看似平常的日常用具,实有悠远的神异传统,也是道教重要的法器之一。在道教众多与天地神人交流的器物中,印、剑、镜最常用也最具威力:印能策动百神,剑能刺杀妖邪,镜能照鉴灵怪。隋唐之际的王度,就写过一篇传奇《古镜记》,专述古镜的神异奇迹。因此,小说中磨镜少年的身上也自然而然地带有某种隐秘的意味。
16、一是共享特色文献库。学校与桐城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签署共建共享协议,将特色库建设列入安庆市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项目。二是文化讲座进社区。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走上社会,积极宣传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道德精神,以和谐理念、礼让精神和君子品格影响广大市民。三是创新文化育人新方法。近年来,濡染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精神的桐城师专大学生,参与了卫生清扫、敬老扶老、交通监督岗、社区或行业文艺演出等常规性社会文化活动,重点参与了桐城文化景点业余导游、助残阅读帮扶团队、农村精神病患儿社会调查与扶助小组等一系列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
17、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说的“义法”讲的是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律。
18、"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桐城派散文被批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这是因为当时胡适、陈独秀等大批新文化人士为倡导白话文,打倒古文与骈文而喊出的口号。
19、我看看他,接过来细赏。扇面上的书法拙巧相参,不似清人笔墨,更与进士所擅之“馆阁体”无涉,复观落款,乃见“晓愚先生吟政王用宾”数字。
20、二是拓宽地方高校学术视野。桐研中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先后派员访问了安庆师范学院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地,邀请知名学者来桐研中心讲学,通过访问交流、协同办会、合作研究等渠道,拓宽了桐研中心成员学术视野,获得了专家鼓励和前沿信息,推介桐研中心。三是编写普及教材,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方式。桐研中心先后出版了《戴名世山水游记散文写作技法评析》(程大立著)、《吴汝纶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等专著和编著,列为选修课教材;同时,将惜抱人文讲坛讲稿和桐城散文读写竞赛作品汇编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
四、桐城派散文名篇
1、素不喜班史及柳文,条举所短而诋之,人或以为过。而公守其说弥笃。尝谓自南宋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无一雅洁者。古文不可入语录中,语晋魏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世以为知言。
2、寻命选四书文颁示天下,充三礼义疏副总裁。又疏陈食货丰耗之原,请禁烧酒,禁种烟草,饬佐贰官督民树畜,禁粟米出外洋,令绅士相度浚筑水道。
3、归有光并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4、一是家族文化传承,在数百年间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延续。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文化水准更高地区的移民纷纷落户桐城。经过数代人的耕读传家,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诸多望族的联袂共生,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桐城派发展到了后期,有林纾,严复等人。这些人面对清朝末期时西方的冲击,已经不仅是创作散文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在中国出版时叫作《天演论》;林纾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小说,使得小说在清朝时蔚为大观,比如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名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就是由他翻译为《魔侠传》的。
6、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干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文,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扎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如《登泰山记》,写日出一段:
7、游太学,李文贞公(光地)见公文,叹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矣。时公卿争相汲引,公非先焉不往。
8、江督尹文端三踵门求见,以疾辞,又以先世未迁葬不遑家居,寄食僧舍中,葬乃返。始建宗祠,定祭礼,作祠规、祠禁,设祭田,以其余周子姓窶难及嫁娶丧葬之不能举者。明年就医浙东,作雁荡天姥之游。
9、以散文为主,以编发作家专号为主
10、投稿邮箱:3252281753@qq.com
11、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
12、吴刚是一个出身来路不明的半仙,在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之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线索可循,吴刚的命运从此仅和月亮紧紧绑在一起,其手持大斧伐木不止的Woodcutter形象更因此完全固化,嗣后我们甚至找不到任何吴刚在月亮以外活动的踪迹及其记录。
13、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14、方苞在清代乾隆时被誉为“一代文宗”,后来称之桐城派鼻祖,他首创的“义法”说,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被视为“凡文之愈久而传”的根本法则,是集古今文论之大成”。“义法"说,是方苞文学理论的核心。
15、归有光并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16、桐城派的文章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其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他们的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登泰山记》等。
17、公论学一以宋儒为宗,其说经皆推衍程朱之学,所尤致力者春秋三礼也。论文严于义法,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作。凡所涉笔皆有六籍之精华寓焉。读其文知其笃于伦理,有中心惨怛之诚,盖皆其宅心之实,与人之忠,随所触而流焉者也。
18、最新公布!河北2市多人任免
19、聂隐娘故事中最为历来读者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她与磨镜少年的婚姻。两人结合得仓促、分手得莫名,更重要的是,这个磨镜少年“但能淬镜,馀无他能”,就连用弹弓打鸟雀都不能成功。聂锋在世时,磨镜少年被豢养在家,隐娘离开陈许后,又被托付给刘督谋一虚职过活。与光彩照人的妻子聂隐娘相比,磨镜少年似乎形象不佳,其与前者的关系也令人心生疑窦。
20、座师高廷尉初度,公方为诸生,寿以文引老泉上富郑公书,以循致高位而碌碌无所成为惧。观者大骇,廷尉曰,吾正欲诸公闻天下之正议也。后进有请业者,公必问所治何经,所得何说,所学谁氏之文,盖有负盛名而舌撟汗下不肯对一词者,公辄愀然不乐。
五、桐城派散文出现在
1、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影响深远,可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2、李文贞以直抚入相,公问自入国朝以科目跻兹位者凡几,文贞屈指得五十余人,公曰,甫六十年而已,得五十余人,其不足重明矣,愿公更求其可重者。时魏公廷珍在坐,退而曰,斯人吾未前见,无怪人多不乐闻其言也。
3、自清乾隆中叶至今,对桐城派的评论从未间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该派为“桐城谬种”,此后功过是非再也无人斗胆问津。解放后,虽有少量持论公允的研究文章散见于报刊,然终难形成气候,而“文革”中自是在劫难逃。直至1985年11月上旬,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桐城参加首次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才从文论、史学、哲学、美学、文章等多方面给予了桐城派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至今日,在各级党政领导亲切关注,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7月日在桐城派故乡--桐城,“桐城派研究会”应运诞生了!我们深信,桐城派研究这块园地,经过辛勤耕耘,必将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4、周荣池江苏高邮人。中国作协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李光荣下乡记》,散文集《一个人的平原》《村庄的真相》等多部。作品曾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5、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安庆市代管。
6、辛酉周官义疏成,上留览兼旬,命发刻,一无所更。壬戌年七十有以衰病求解书局。赐侍讲衔归里,杜门谢客。
7、pangjie@meiwen.com或maqian@meiwen.com
8、老尼的“教诲”显然是“忍者”或曰“忍人”的态度,她所归属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完成刺杀的任务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因此普通人、正常人的情感反而成为他们达到目的的障碍。老尼对隐娘的训练,不仅在剑法和方术层面,也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以忍心替代她本来的隐心。日本东密所谓的“忍者”,也要在技法(忍术)修炼之前改造自己的情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忍人,将不忍之心消除,他们还借鉴中国道教咒法编述出用以密祝之辞“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第一个“临”(りん)字即表示临事要不动不惑,坚忍意志不可抛废,像聂隐娘那样见到刺杀对象与小孩在一起玩耍即起不忍之心的状况,正是“忍者”们所要极力避免的。
9、二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奠定了桐城派兴盛的深厚人文底蕴。清朝以来,桐城许多有识之士秉承“穷不丢书”的优良传统,回乡兴办了培文书院、天城书院、丰乐书院、毓秀书院和白鹤峰书院,培养人才、泽被乡里。
10、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均为安徽省桐城人。桐城派是清代文学流派中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是文学史所罕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索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众多桐城派人物中,当属方苞、刘大槲、姚鼐成就最大,被尊为“桐城三祖”。
11、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12、清王朝系满人以异族入主中原,在统治全国268年中,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但也为祖国创造了空前大统一的政治局面,使清代成为封建文化大融合、大总结、大繁荣、大成熟的时期。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出发。清朝统治者文化政策的特征是在大兴文字狱,残暴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同时,又千方百计拉拢、网罗人才为其服务,表现出对各种人才的作用具有颇为宽松的包容性。同时,康熙着力推崇程朱理学,以表明其治国策略与汉族历代王朝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而具有正统性,从而达到彻底征服人心的目的,史实证明清朝统治者是靠励精图治发展壮大起来的。康熙提倡程朱理学,而又非常注重
13、多数人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整日没什么正经的大胡子,他爱琢磨美食,爱跟和尚抬杠,爱找皇帝麻烦,也爱跟美人逗趣。
14、如果单从技术层面而言,隐娘完全不是空空儿的对手,空空儿的神术怎样厉害呢?“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这段话是隐娘的描述,一般技术认定主要参考的是同行评议,而隐娘对于这位同行兼对手是非常忌惮的,自己并无信心战胜,故说全看刘督自己有无福分,让他用于阗玉戴在颈上防护。隐娘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化为蠛蠓,潜入刘氏肠中听伺,“其馀无逃避处”。
15、万征士斯同语公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诸家,惟韩愈氏于道粗有明,其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公辍古文之学,一意穷经自此始。凡先儒解经之书,公一一详究,乃知穷理之精,未有如宋五子者也,遂深嗜而力探焉。姜西溟宸英,王昆绳源尝与公论行身祈向,公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其庶几乎。
16、一庙传承、一街风韵、一巷底蕴,尽展桐城教育与文化的良性循环。皖中名邑、江淮明珠、千年古城孕育出深厚的文化传承。不由使人感叹:美哉桐城!
17、遇父母兄弟忌日必废食,得任子恩授兄子道永,诫子侄每遭期功丧必准古礼宿外寝。
18、初公在蒙养斋与河督高君共事,既而高违众议开毛城埔,举朝争之不能得,台省二臣竟以是下狱。公言于徐文定,文定上言不当以予罪谏官,上即日释之。公复具疏力陈河督之愎,河督入对,上以疏示之,大憾,思倾公。
19、刘再复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有“原形”和“伪形”之分,像《山海经》这样的图籍属于更接近我们文化本源的“原形”。在《山海经》中,精卫、刑天、共工等神话人物都是元气淋漓、桀骜不羁的悲剧英雄,在遭遇“惩罚”、“陷害”或“灾难”之后,他们的生命立刻能够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进行复仇、雪耻或继续未尽的使命。到了唐人笔下,吴刚对待惩处就显得“心平气和”而“顺受之”,甚至不见任何性情与脾气,历来也无批评者如加缪解读西西弗斯那样去续写吴刚的命运。
20、丁巳迁礼部右侍郎,仍以足疾辞。诏免随班趋走,许数日一赴部平决大事。公虽不常入部而时奉独对。一切大除授,大政事,往往咨公,多所密陈,在廷颇侧目公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