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登金陵凤凰台拼音版(100句)

2023-01-06 14:02:0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登金陵凤凰台

1、凤去台空江自流。fèngqùtáikōngjiāngzìliú。

2、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3、(唐诗三百首107)李白《子夜吴歌》

4、凤凰台上凤凰游,fènghuángtáishàngfènghuángyóu,

5、(唐诗三百首55)王昌龄《闺怨》

6、(唐诗三百首23)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7、(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8、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9、(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10、原意:城北长江边的三山,被云雾遮掩了一半;水道则被白鹭洲中分为一支流绕城外,一支流入城内,成为秦淮河。“半落”和“中分”继承了李白的一贯诗风,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美感,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11、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12、(唐诗三百首100)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3、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梧州的诗词更是文化传统悠久,底蕴深厚,社会和群众基础广泛。为助力我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推出《中华诗词赏析》专栏,通过诗教,陶冶情操,激发广大党员干劲,形成“人人学诗词”的浓郁氛围。

14、金陵的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现在凤凰飞去后,只留下空荡荡的楼台和那独自奔流的长江。昔日吴国的宫殿已长满埋没幽僻小径的花草,晋代的豪门大户已变成古老的荒丘。高耸的三座山峰将青天遮蔽在外,白鹭洲在这里将长江分成两条支流。总认为飘荡的乌云能遮住光芒四射的太阳,啊,长安呀,看不到你使人发愁。

15、(唐诗三百首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6、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17、(唐诗三百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8、(唐诗三百首12)张九龄《感遇其一》

19、(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20、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二、登金陵凤凰台拼音版

1、词句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⑵江:长江。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2、(唐诗三百首28)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4、《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奸邪小人)比作浮云。赏析:“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5、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6、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因江水外移,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7、(唐诗三百首81)王维《终南别业》

8、(唐诗三百首85)王维《竹里馆》

9、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10、(唐诗三百首37)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1、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12、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13、《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14、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15、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16、《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17、“浮云蔽日”已为成语,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18、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格律、用韵还是气势上均难分伯仲,千百年来两首诗歌的优劣高低多次成为众多诗评家探讨的主题。作品表面上是在咏怀古迹,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感时伤事的情感。

19、崔灏的《黄鹤楼》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评析: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20、(唐诗三百首6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理解答案

1、第六句描写了金陵的山水,对仗工整,气势壮阔。最后两句用浮云蔽日的比兴手法,暗示朝廷奸邪当道,遮蔽贤良,蒙蔽圣上,李白虽身在金陵,但心始终牵挂着长安,表达了李白报国无门的忧愁。

2、(唐诗三百首86)王维《山中送别》

3、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4、(唐诗三百首65)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5、(唐诗三百首35)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6、(唐诗三百首48)崔颢《行经华阴》

7、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

8、《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五十六字,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历史、自然、社会,俱是宏观,而又不失其真切。气势恢宏,情韵悠远,诚登高揽胜之杰作。

9、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10、(唐诗三百首44)李颀《琴歌》

11、(唐诗三百首78)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2、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13、三山半落青天外,sānshānbànluòqīngtiānwài,

14、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15、(唐诗三百首95)李白《早发白帝城》

16、(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17、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18、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19、(唐诗三百首18)王之涣《登鹳雀楼》

20、(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四、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的对比

1、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2、白话文意思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3、(唐诗三百首*)王维《息夫人》

4、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幽径:僻静的小路。

6、(唐诗三百首6)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7、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8、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9、到了近代,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凤凰台作为军事要地,一直是炮火直击的对象,整个城南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因此这里的地形地貌和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李白时期更是相去甚远,凤凰台的历史地位也渐渐消失了。

10、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12、(唐诗三百首19)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13、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14、(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

15、(唐诗三百首6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6、(唐诗三百首99)李白《渡荆门送别》

17、(唐诗三百首98)李白《送友人》

18、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依然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凤凰台的声名依然在外,因此还是有很多文人骚客来到此处怀古,一直到明清时期,依然有很多关于凤凰台的怀古诗文。

19、(唐诗三百首84)王维《山居秋暝》

20、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其旧址为今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五、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2、(唐诗三百首2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3、关于《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只有李白写的一首:

4、(唐诗三百首106)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5、(唐诗三百首6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6、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六年(747)游金陵时模仿崔颍《黄鹤楼》所作,但李白此诗的意旨比崔颍更为深远。

7、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8、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9、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10、(唐诗三百首33)卢照邻《元日述怀》

11、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李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1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

13、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14、(唐诗三百首70)王维《青溪》

15、(唐诗三百首34)孟浩然《留别王维》

16、(唐诗三百首45)李白《长干行》

17、(唐诗三百首93)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18、(唐诗三百首43)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19、“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20、(唐诗三百首113)李白《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