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虞允文 南宋(100句)

2023-01-06 13:27:1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虞允文

1、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经过充分准备,完颜亮率60万大军(号称百万),在淮河上建造运兵浮桥。一个月后渡淮河,向南宋军队发动攻击,宋将王权放弃庐州南逃,刘琦放弃扬州败退,金军兵临长江北岸。宋高宗见状,再次展露“逃跑皇帝”本色,想跑到海上躲避,因宰相陈康位强力反对而没有成行。此时,完颜亮大军已达长江北岸的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为配合主力的行动,另一路金军则攻打瓜洲。

2、金国皇帝完颜亮遣使增修汴梁,有大举侵宋之意。但宋廷所派的使者王纶却称金国方面“恭顺和好”,丞相汤思退也一意主和,“置边备不问”。之后,完颜亮的企图逐渐暴露,虞允文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正月上疏建议:“金人必将败盟,五路出兵,希望诏命重臣商议备御之策。”

3、而这位书生,就是虞允文。而为了纪念他,有人为其坟墓,已经长达800多年。

4、一介书生奉命前线劳军,率领8万名残兵打败40万大军,完颜亮被杀,这真正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去河北的那一次,宋克成虽然把火铳交到儿子手里,但还是觉得不踏实,天天心神不定。

6、就拿现今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样,为什么有稳定的“人设”(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人设),就是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来一次次稳固“粉丝”群体对他们的喜爱。

7、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

8、马军行司当时移屯的有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共六个军,三万兵马。龙卫、云骑、武骑三个指挥,千余人马留在临安不动。

9、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盟约,率60万大军伐宋:一路自海道取临安;一路从蔡州攻荆州;一路由凤翔攻大散关。完颜亮自己率军直取寿州(今安徽淮南)。

10、稳定军心后,虞允文率领诸将到江边察看敌我双方态势,发现两军的兵力十分悬殊,采石宋军仅一万八千余人,然而,金军已在江北云集部队60万大军,虞允文与将士们商议决定,依靠长江天险,通过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阻止敌人渡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11、在允文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在攻允受啊……不过很接受无能对这类的……虽然大中中也很man闹闹也有很多很受的造型和动作……可是本质是不能改的!!

12、关键时刻,正好有一支从江州溃败的宋军逃到采石,虞允文乘机将其招来,授予旗鼓,命他们从后山出,摇旗擂鼓。金人大恐,以为宋军援兵已到,遂无心恋战,调转船头逃去。虞允文又命水师以强弓劲弩尾追射击,大败金兵。

13、PHOTOBYWILSON

14、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寿县文物管理员,有了固定津贴,每天的日常事情便是清理墓园卫生,肃清杂草。每逢月初、月半、月末举办祭祀典礼,天天早、晚对墓园各进行一次巡查。

15、虞允文(1110—1174),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字彬父,一作彬甫。绍兴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赐谥忠肃中文名:虞允文别名:虞彬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出生日期:1110年逝世日期:1174年职业:军事家,丞相主要成就:以少胜多大败金兵

16、虞允文的著作十分丰富,他博通经史,“不失为一大名士”,他为《唐史》《五代史》注释,并著有诗文10卷,经筵春秋讲3卷、奏议22卷、内外志15卷,传颂于世。虞允文还监修《乾道四朝会要》300卷、乾道重修敕令格式120卷,以及《经筵春秋讲义》3卷、《唐书注》等。《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85)篇,《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二(2)首,很受后人的喜欢,杨万里《虞公神道碑》称其终生好学,“自秉政至蜀,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

17、只剩半壁江山的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个时候,一个书生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南宋督视江淮军马府参军,前往长江沿岸的往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犒师。

18、完颜亮看到这封回信恼怒异常,做了两项决定:烧了自已的龙凤车;杀了梁汉臣、两名为金军造船的人。打不过对手,烧自己的龙凤车是何意?也许,是表示自断后路,告诫金兵只管向前冲吧。

19、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20、这就是宋金战争的转折一战:采石大捷。如果没有虞允文拼死抵抗,长江防线一旦失守,大宋去矣。从此役经过来看,没有多少侥幸的成分,全靠拼死。

二、虞允文 南宋

1、虞允文南宋时期将领,完颜亮听闻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向往江南美景率十五万大军发动侵宋战争,在采石矶,虞允文率领一万八千士兵渡江大败之,采石矶大战是南宋唯一一次击败金渡江的战役

2、虞允文非常注重孝道,因为母亲早逝而父亲又身患疾病,他为照顾父亲一直没有为升迁去考取功名,以至于7年都没有调官。

3、乾道三年,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依法惩办渎职的官员,人人折服。五年八月,虞允文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4、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被召回,升任枢密使。农历8月,又升为右相兼枢密使,举用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吕祖谦、辛弃疾等名士。

5、虞允文作为一名文官,在每次发现金国有动作之时,都能及时地进献良策。这不仅展现出他对国家军事之事的关心,也展现出他对军事之事有自己的主见。更能体现出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以及他对金国入侵之事也有心理准备。

6、瓜洲战役没开打,完颜亮就被自己人杀死

7、虞允文主动挑起指挥重任

8、说起来比较尴尬,前任大将王权被解职,后续大将李显忠还没到任。朝廷先派虞允文前往犒师,结果一不小心,让这个书生赢得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一场胜利。

9、仁寿的文学青年听虞允文守墓人宋克成讲故事。

10、高宗赵构屈辱苟安,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疆界缩小到淮河、大散关以南。绍兴十九年,金国宰相完颜亮自立为帝,策划南侵。王纶出使金国回朝述职时,却极力鼓吹敌人态度恭顺、和好。弄得高宗十分高兴,以为高枕无忧,于是搁置了边境守备,不再过问。见此情形,虞允文忧心忡忡,力陈金国一定会破坏盟约,指出对方入侵的通道有五处:“曰川映,曰荆襄,曰淮东,彼此不出于此,必以正兵出淮西,奇兵出海道,”要求加紧备战。

11、通过与士兵们的交谈,虞允文得知将士们并不是不愿意抵抗,而是没有人组织他们杀敌。所谓军机刻不容缓,再等新帅必败无疑。此番局面让虞允文再也坐不住了,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有一腔报国情怀,誓死杀敌的决心,他主动站出来劝说士兵们振作起来抗击金军。

12、虞允文“说理”总是一句到心,先给时俊一个加持,你有能力有本事打胜仗,万一败了呢?那麻烦了,背后是你要保护的兄弟姐妹、儿女,失去你的保护,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金兵可不是来度假的,是来杀人的。

13、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

14、明末人张岱的《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中记载袁崇焕被处死后的惨状:“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即袁崇焕惨遭凌迟,尸体已被老百姓抢来吃掉了,仅仅剩下一颗头颅,还要送去九个边塞示众。如果这个头颅被人偷了,肯定会引来轩然大波,追查到底。但并没有史书记载有追查之事,即佘义士偷头颅的事应该是不存在的。

15、再施“说理奇功”,让一名宋将青史留名

16、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高宗想要收用被废弃的蜀士,中书舍人赵逵首荐虞允文,使他被高宗召对。虞允文在应答中,首先认为人君应该敬畏上天、安抚百姓、遵效祖宗成法;其次又论及当时士大夫风气中的弊病,从而提出,在以文章、言谈、政事选用这些士人时,应该分别裁汰其中的轻浮、巧伪、苛刻者,这样才能使被选中的官员任重致远;最后,他极力陈述四川财赋科输的弊端。高宗闻言,欣然采纳。随后,虞允文被除授为秘书丞,累官至礼部郎官。

17、此时,它杀出来冲向金军船队,许多船只被它撞沉。因为受水陆夹击,冲到长江南岸的金兵死伤过半。不过,因兵力悬殊过大,金兵直到天黑仍不断涌向南岸。

18、映水林峦影颠倒,济川舟楫势峥嵘。东行万里欲乘兴,更待一篙春水生。

19、至少就我来说,初次惊艳的是虞允文以一介书生指挥弱宋兵卒大破金军,之后持续让我产生对虞允文兴趣的,是虞允文一生的事迹:出使金国的预见、采石之战的勇于担当,宣抚地方时的坚持抗争,拜相后的拔擢、凝聚贤才及整顿国政,出督四川时的厉兵秣马。

20、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名将, 他的书法传世作品不是很多,均为行书尺牍。目前能见到的,其中墨迹有《适造帖》和《病久气嬴帖》两种。

三、虞允文采石大战

1、之后,虞允文出使金国。在金国境内之时,他竟瞧见金人在准备大量的粮草和战船。虞允文发觉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于是便立刻赶回南宋,上疏高宗,请高宗加强边备。

2、辞行前进言:“金完颜亮既然被诛,新主刚刚即位,彼国内外紊乱,天象变化显示,是我朝该恢复国土了

3、也许从没见过这样的说理书生,大家回应:“我们和金兵决一死战”,并推举虞允文当主帅。没文化的人信任有文化的人,这是自古通理。但也有人表示担心:“你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任务,如有人告发你,肯定倍受责难。”虞允文回答很干脆:“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我有必要管那些吗?我怎么能逃而远之呢?”

4、岳飞那个时代诞生的诸多名将,此时已几乎凋零殆尽。剩下的刘琦,即老且病,虽勉力任两淮浙西制置使,扼守两淮之地,但毕竟独力难支。岳飞的部将李宝,倒是在前一个月取得了唐岛之战的胜利,成功阻住了金朝海军一路。但陆军方面宋军却遭遇了大败,特别是淮西主将王权的溃逃,让金军得以长驱直入,饮马长江。

5、眼见要崩盘!虞允文是文人不是武将,冲锋陷阵不是他的本行,他的本行是——说理。他只能靠这个功夫来解决崩盘。于是他冲入阵中,找到宋将时俊,抚摸他的背说:“早听说过你胆识过人,要知道你背后站着的是你兄弟姐妹、儿女啊。”

6、这名叫虞允文的书生,虽然创造了非凡功绩,却少为人知,甚至可称为被遗忘的历史英雄。

7、虞允文虽然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也对金国入侵有心理准备,但是他没有任何未带兵打仗的经验,之所以能够赢得采石场之战,和完颜亮有很大的关系。

8、“陛下赏赐的金钱和升官状都在我手里,只待立功者来取。”虞允文召来众位将士,以忠义勉励大家,誓死杀敌,保家卫国。众将精神大振,纷纷表示愿意跟随虞允文与金军决一死战。然而,也有人站出来持不同意见说,虞允文只是来犒劳将士,没有受命督战,也就不能指挥军队,但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说:“危难关系社稷,我将到什么地方躲避?”

9、而在历史上,能够一战彻底扭转战局,解除本国社稷危亡的,恐怕也仅有虞允文一人而已。

10、而把这个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说:初识史书中的虞允文,是因为采石之战,但真正能让人真心喜爱甚至研究“虞允文”这个人(或者说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战。

11、采石之战胜利原因浅析

12、孝宗和虞允文制定了一个北伐大计,第一步就是将马军移屯健康,为将来出兵做准备,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顿兵事,第三步,虞允文领军从四川出击,吸引金军主力,同时,孝宗则御驾亲征,统领移屯到建康府的马军和其他部队北上,然后,两军会师于中原,将金军逐出故土。

13、所以,看到这封信后他马上发现漏洞,得出结论:“这是完颜亮反间计。”就写了一封回信:“王权已被军法处置,新帅叫李显忠,我劝你不要玩阴招,还是战场上面对面一决雌雄吧。”潜台词是就你那点儿墨水,还搞文攻?是不是明着打不过我们啊?

14、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15、虞允文任宰相时,以推举贤才为第一要务,一旦发现就记录在册,取名叫《材馆录》。他推荐的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大多德才兼备、富有报国之志。皇帝不同意时,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皇上选任谏官,虞允文推荐李彦颍、林光朝等三位耿直诚信,且又有文才学识之人,但皇帝很久没有答覆。而曾觌推荐了一个人,皇帝马上赐给了科第,提拔为谏议大夫。虞允文与梁克家谈论,认为皇帝这事没有处理好。于是虞允文极力请求离职。虞允文还尊重言官的职权,御史萧之敏弹劾他,朝廷考虑虞允文采石战役中的功劳,罢黜萧之敏。虞允文极力夸赞萧之敏人品端正、敢于直言,请求将他召回,以免堵塞言路。宋孝宗认为虞允文说的话非常宽厚,于是命人将这些话写入了《时政记》。

16、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南下进攻宋朝。金军横渡淮河,势如破竹,直逼长江。

17、为什么采石的宋军群龙无首,没有一个大将呢?

18、1172年虞允文因患病要求辞职,在推荐官员人选时,与宋孝宗产生分歧,同时御史萧之敏劾虞允文,虞允文被迫上章待罪

19、随后,完颜亮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进攻其他地区的金军也被宋军打退。完颜亮不禁大怒,孤注一掷,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这促使其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颜亮结果被部下所杀。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采石之战后,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20、如果只按人数的多少决定胜负,那么最后胜利者无疑是金兵。但战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面对不断涌来的金兵,虞允文也一筹莫展。但是历史再次证明:主角开了挂,老天也要来帮忙。

四、虞允文怎么读

1、这个人就是虞允文。在当时如此危急的局势之下,他勇于承担责任带领南宋军队力挽狂澜。当时南宋军队在他的带领之下团结起来共同抵抗金国军队的入侵,最终以2万将士大胜敌国的15万将士。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2、宋高宗于是再命虞允文出使金国。归来后,虞允文将金军加紧训练的消息汇报给了宋高宗。宋高宗于是将其提拔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3、其实虞允文之所以能救南宋于生死存亡之际,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虞允文关心国家军事安全,二颜亮增加了虞允文获胜的机率,三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说服才能"。

4、临时充当指挥官,虞允文率兵在江边布阵,其实也没有多少兵可布,他手下老弱病残加起来8万人,江对面的金兵多少?40万!这仗怎么打?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决主要比的是什么?一句话:比得是谁的人多。但虞允文不这么想,他认为布阵是最主要的。

5、宋军一路溃败,望风而逃。仅仅一个月后,完颜亮就已经逼近长江采石矶。

6、与此同时,江中激战正酣。宋军水师在船只性能上要优越于敌军,所用的船称为海鳅船,采取冲撞战术,犁沉敌船无数。采石矶水战一直打开天黑,此时金船损失过半,仍然不肯退却。

7、听到这个消息的宋高宗,不得不派遣使臣到金国探听情况。这些使臣大多报喜不报忧,然而虞允文却敏锐的观察到金国人的野心,他屡次上奏高宗,要整军备战、以防不测。

8、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喜欢称虞允文为“名将”。但就我个人而言,不认为虞允文是名将,更喜欢称他为名臣,或者说是文臣掌兵者、文臣督师者,他本人自采石一役外,也几乎未再亲自指挥过军队。反倒是在四川时,虞允文以勤练锐卒为务,当然,这是另一说了。

9、难得的是,宋家儿媳对守墓这件事也很上心,一再保证,一定会把虞丞相的墓看得好好的。

10、乾道五年,虞允文建议孝宗派遣泛使到金国更改受书礼仪和归还河南宋朝皇陵之事,并向皇帝推荐范成大可作为使者。

11、这样,宋克成放弃了外出的想法,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看管陵墓的担子,这一守便是65年。连北京的外孙娶亲,他也没去成。

12、清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矩形,长二十六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六十二厘米,侧面有竖一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

13、也从那时起,宋门第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

14、而章太炎之所以把虞允文与岳飞齐名,是因为虞允文带领南宋的军民赢得了对南宋至关重要的一场抗金战役。可是一介文官虞允文为何能救南宋于生死存亡之际呢?

15、先是迁都燕京,又派遣使者修汴梁,可谓是步步紧逼。

16、相较于宋军,金兵阵势吓人:战役指挥所设在江边,在一个大高台上,分立两面绛色旗、两面五彩旗,中间有黄色房子,完颜亮盘腿坐在中间。按照金兵惯例,头一天就杀死白马、黑马各一匹用来祭天,早饭后下令第一个杀过长江的人奖黄金一两。

17、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攻宋,横越淮河,进迫长江。金国大军势如破竹,宋朝政权岌岌可危。十一月初虞允文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派往采石矶犒师,而金海陵王大军亦正图谋由采石矶渡过长江。当虞允文赶到之时,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军队将士三五成群地散坐在路边,士气十分低落。

18、本期探秘发现,就让我们再次走近他,探寻作为一介书生的虞允文以及他留给世人的巨大影响。

19、虞允文是仁寿县藕塘湾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他自幼勤奋好学,《宋史》称其“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先后做过彭州、黎州、渠州知州。

20、这户人家为四川省仁寿县虞丞乡的宋克成家。

五、虞允文墓

1、碑左侧五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两米三宽一米二厚二十四厘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十六米左右各十九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2、乾道七年,孝宗采纳虞允文的建议,将三衙之一的马军行司(即北宋时期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从临安移屯到建康府。

3、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到虞丞墓了解文物。

4、当时,有传言说,金国“欲以三十万骑奉迁陵寝来归”,一时间,中外汹汹,荆、襄一带宋军将帅纷纷请求朝廷增兵,宰相虞允文沉着从容,说:“金方惩亮,决不轻动,不过以虚声撼我耳”,虞允文所料不错,金国正忙于内政,没有能力南侵,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5、十一月十三日,虞允文第一个到达采石前线,被免职的王权已走,新帅李显忠还没到。宋军无将无帅,因为刚吃败仗,都无精打采地解除武装,坐在路边晒太阳。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何况是败军。

6、难能可贵的是,虞允文不仅文采风流,诗文出色,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在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评论家认为,虞允文受颜真卿书法影响甚为明显,结字朴茂自然,稍有篆籀之气。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观其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乃真一书生耳。”可以说,虞允文是一位在政绩上颇有建树,而又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与文学修养的名卿大臣,他虽不以书法名世,传世书迹也并不多见,却是后人“书如其人”的典范。

7、南宋时期的丞相虞允文没在人们读的武侠小说里是一个非常受敬重的人物,也曾受到高度的赞美,其实,虞允文默默守墓的宋氏家族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清明节前一段时间,在四川,有一个老人去玉屏山的一个墓地,拿着酒和纸钱去上香,这种习俗在很长时间之前就开始了,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个老人就是虞允文的守护者宋克成,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为他守墓呢。

8、虞允文不死,南宋的北伐大计亦不可能成功。

9、其实,此时的虞允文已经年过五旬了,虽然他是文弱书生,但是,看准了金兵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女真人,在船上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打仗。虞允文深知金兵不会水战,才想到在江中击败对方,所以不习水性的金兵遭到了宋军的殊死抵抗,加上宋军大船优势,他们的船都被撞沉,不管他们在陆地上有多么勇猛,在水里就是待宰的羔羊。

10、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月,虞允文借职工部尚书,充任贺正使,出使金国。在金国境内,虞允文眼见金人正在大规模运输粮草、打造战船,辞行时,完颜亮又有“看花洛阳”之语,于是在回朝后,将这些事尽皆奏报朝廷,并请求加强淮、海沿线的边备。

11、在这次战役中,海陵王完颜亮要渡江作战,这对于不熟悉水战的金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虞允文抓住金兵这一点,并且采用了当时的新式武器火药,再加上作战当天水面降起大雾。宋军在心理上完胜金军,再加上当时金军基本没见过火药,吓得“求神拜佛”。一万宋军击垮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

12、未来的亿万富翁打赏了我!

13、采石之战,虞允文横空出世,客串三军主帅,证明不仅能文还能武,无论是战役还是战略,都是一流的。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打败久经沙场的完颜亮?

14、指挥采石之战的虞允文根本就是武将,他只是代表朝廷去犒师的,其实就没有指挥权。但是形势危急,虞允文顾不上那么多了。当时有人对他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倘有人背后说公的坏话,公难辞其咎。”这是告诫他,您别越权了,指挥作战不是您的事。虞允文听罢大怒,斥责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15、宋克成说,自己惟一的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望女儿。那一次,走得实在是不放心。就因为虞允文是个历史名人,盗墓贼总是惦记着里面有什么好宝贝。而早上世纪80年代初,仁寿县文物机构考虑到盗墓贼比较猖獗,专程给他家配备了一支火铳。这支火铳曾在1999年夏天的某个夜里用过一次。当时,六个盗墓贼到虞允文的坟场盗墓。宋克成大喝了一声,朝天放了一枪,盗墓贼落荒而逃。

16、当时情况危急,金国大军遮天蔽日,准备渡江;宋朝军队却群龙无首,将士脱去盔甲,战马解下座鞍,士兵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路旁。由于虞允文抵达采石时,前一任主帅已经擅自离去,新任的主帅李显忠又未到任,军心涣散,秩序十分混乱,到处都可以看到士兵在游荡。看到眼前的情况,虞允文心急如焚,他一边前行一边询问路边的将士,为什么金军都要渡江了,他们还不做好战斗的准备,反而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士兵们告诉虞允文,他们原本是骑兵,前任主帅让他们弃马过江,现在没有了战马,加之主帅已经擅自离开,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17、可喜的是,虞允文凭借此役的重大影响而名扬后世,远超诸多前辈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为了“以少胜多”战役、“力挽狂澜”等等名词的经典例子。

18、但是虞允文却在关键的时刻向宋高宗进言,不仅直接严明金国意图而且建议皇帝立刻召集朝中重臣共商防金良策。

19、首先,完颜亮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20、由于当时宰相秦桧当权,所以虞允文一直没有受到重用。直到秦桧病死后,虞允文才得到重用,他在任职中书舍人之时,曾向高宗进谏良策,颇受高宗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