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资治通鉴翻译上令封德(100句)

2023-01-06 13:20:3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资治通鉴翻译

1、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2、我认真地读到最后一册的最后一页,才知道《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家族成员”,竟然多达四十多人,这组专属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地努力耕耘,加强了丰收的成果,我们诚挚地表达钦佩和感谢。同年《中国人史纲》也被列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父亲高兴,我们也都与有荣焉,他一生岁月之中,没有几次能有这样的鼓舞和欣喜。

3、帝普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的一个原妃叫姜原,有一次姜原去野外,发现了一个巨人脚印,不知为什么,她看到这个脚印感到「心忻然悦」,想要用自己的脚去踩一下这个脚,就踩了一下,踩了之后却发生一件神奇的事姜原怀孕了。这样一件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往往认为帝王出世必有「异相」,因此这个事情越描叙越玄奇了。

4、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遭受惨无人道的“腐刑”,正是因为这起事件。——他在汉武帝面前仗义执言,替自己好友李陵说情,坚定认为李陵被俘是迫不得已,“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因此而惹恼汉武帝刘彻,被判施宫刑。

5、原文: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6、父亲生日,本来是十一月一日,出狱以后,他就更改为三月七日,那正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他入狱的日子。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把生日改在出狱的那一天(四月一日)以兹庆祝,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必要感谢他们还给我自由。”

7、全套12册,零删减全量内容+权威全译的《白话资治通鉴》读本,原价589元。

8、你既然是储君,就应当以俭约为先,这样才能继承宗庙。我以前的衣服,都各留了一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以警戒自己。我怕你因为如今做了皇太子而忘记了以往的事,所以把我以前所带的一枚刀,还有一盒酱菜给你,酱菜是你昔日做上士时经常食用的。如果你还记得以前的事,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意。”

9、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10、“国不爱我,我为什么要爱国”。“一个鼓励为国去死的国家,是不值得人去爱的。”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怎样爱国、为何爱国、爱什么样的国,在认识和觉悟上较之古人已有很大进步和提高。

11、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

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原文: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13、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14、第六册:对外扩张

15、(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16、它自诞生,便让后世无数英雄顶礼膜拜。

17、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和蒋介石公园偶遇,两人手里共同读的正是此书。

18、小分裂时代九〇七—九五九年

19、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20、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二、资治通鉴翻译上令封德

1、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资治通鉴》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明显地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现今社会节奏迅速,对这佶屈聱牙的文字,谁有这种闲工夫嗑牙?

2、《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读的经典。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但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作品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今天重读《通鉴》,

3、不到一张车票钱,就可收获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的经典之作,这笔投入太值了~

4、《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5、一本为皇帝写的书,普通人有什么阅读价值呢?

6、中华经典白文普及本(全4册)

7、刘彻的“独尊儒术”,为的是控制国人的思想,形成天下“一尊”,结果却意外成就了“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了“国粹”;刘彻喜欢打猎、游玩,听说了西域的所谓“汗血宝马”,然后就心向往之、欲取欲求,于是悍然发动所谓的“征讨”,最终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只为掠回几头“基因异常”的马匹,结果却意外成就了领土的“对外扩张”,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

8、而与之相对比的,则是与“苏武牧羊”同时期的、同样令当时国人倍感震撼的另一起事件——“李陵叛国”!

9、因为这个儿子是由于妾原踩大脚印而怀孕,所以姜原认为有了这个儿子是不祥的,生下来之后,就把这个孩子「弃之隘巷」。说来也奇怪,这个婴丢在地上,马、牛等动物过去时都不敢踩;又「弃渠中冰上」,这一次更神奇,飞鸟以其冀覆荐之」。所以「姜原以为神」,就把他养大了,因为当初曾经想丢弃,所以就起名叫弃。

10、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历史地理学家。

11、代表作:《史记》《三国志》,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12、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13、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4、红色精装典藏本(全30册)★

15、《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16、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17、三人中,数金日磾结果最好,因为就在接受托孤任务第二年,这位老兄就一命呜呼、先走了一步。而因其在世时,就律己甚谨、治家甚苛,所以,他死之后,他的家人、后代就此偃旗息鼓,远离权力核心,此后再也没看到相关“东山再起”的历史记载。因此也可以说,金日磾及其整个家族(人)实现了“安全着陆”。

18、{评论}汉武帝刘彻临死前,将皇位传给自己八岁的儿子刘弗陵,并托孤给自己信得过的三位亲近大臣。三位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若按近代清朝的称呼,这三人就是所谓的“顾命大臣”。

19、起先,文帝派太子杨勇参与决策军国政事,太子经常会提出意见,有所兴革,文帝都能接纳。太子杨勇生性宽厚,行事直率任性,不会弄虚作假。文帝为人节俭,杨勇曾经装饰自己来自蜀地的精美铠甲,文帝看见了很不高兴,告诫他说:“自古没有好奢侈还能享国长久的帝王。

20、这以后就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热闹的时期东周那时候国家实行分封制。现在大家都把封建这个词当作贬义词来看待,有好多人不明白封建的真含义吧,封建,就是封侯建国一词的简称。天子把一块地地封给自己的功臣和子孙,让这些人世世代代成为这一块地的主人,这才是封建的原本含义啊。

三、晞屡破强寇资治通鉴翻译

1、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任,自己述说曾经在秦王府中做门客。皇上念旧情,欲不追究让他官复原职。魏徵(征)进谏说:“过去秦王身边的人,在朝中庭外的都很多,恐怕都想依仗与你的私情而枉法,这足以使为善劝谏者心寒。”皇上欣然接受了魏征的进谏,对相寿说:“我昔日做秦王,乃是一府之王,今日做皇上,乃四海之主,不能对故人徇私。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朕也没有理由违背这点!”赐给相寿帛并打发他走。相寿流涕而走。

2、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日台北)

3、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4、你有了权力,别人就会觊觎;你不捍卫权力,别人就会来争夺或掠取。而如果想要一直葆有权力,那就只能攫取更多、更大的权力。所以,象上官家族、霍氏家族这样已经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家族,甚至都已经和皇权结亲联姻的家族,依然会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仍不足以稳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谋权篡位的“大逆之道”,这其中的原因和内涵,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些道理啊!

5、线装精装本(全80册)

6、霍光死后,案情暴发。霍氏家族竟丧心病狂,也欲走上官家族当年“老路”,幻想发动政变,袭杀皇帝,然后让霍光的儿子来当皇上!最后,阴谋败露,大厦崩坍,霍氏家族满门抄斩,一夕灭族。至此,霍光辛辛苦苦辅三朝、尽忠尽职四十年的一切辛劳和功绩,全都化为浮光泡影,随风吹散。

7、有一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唐朝军队损兵折将。唐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亲笔书写命令给前线的次子李世民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

8、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9、《资治通鉴》这书名,意思是“帝王的镜子”。这是宋王朝六任皇帝赵顼,对司马光这部巨著的命名。想了解中国,我们就应该详细阅读这公元前四○三年到公元后九五九年,包含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迹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

10、全套12册,零删减全量内容+权威全译的《白话资治通鉴》读本,原价589元。限时只要199元!直接省下近四百元!

11、点击下图,立享团购特惠价▼

12、春秋战国是一个悲惨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连年争战,民众可以说是真的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春秋战国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孕育期。「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代的结晶,各种不同的思想喷薄而出。

13、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14、(每天推送不一样的图书)

15、早年,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当地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成了百姓的祸害,于是老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16、咱们先看东周分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这个名称来源于孔夫子给这段历史编写的史书(春秋),战国就是,战乱不断的意思。

1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18、如今一概提倡这些使人难以忍受的行为,用它来约束各阶层的人士,勉强施行,必然会疲惫不堪。

19、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

20、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四、资治通鉴翻译

1、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2、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3、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4、国学文库本(全12册)★

5、丞相掾和洽向曹操提出建议说:“天下的人,才干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

6、司马光则认为,霍氏家族落得如此下场,时任皇帝刘病已也难辞其咎。司马光认为,霍光死后,刘病已收回执政大权,此时就不应该再让霍光后代再过分介入朝政,而应该用“提高官阶和增加俸禄的方法,使霍姓家族富有”,并以此远离朝政。但是皇帝没这样做,反而依旧因循旧制,任由霍光后人狂妄膨胀。而在事发之后,刘病已对霍光家族“竟全部屠杀,连一个儿童都不留下,不使霍光保存一线苗裔,……未免刻薄寡恩”。

7、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揣测,想删繁就简,列举纲要,专门捡取关系国家兴亡、百姓生计,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法则),邪恶的可以用做警戒(教训),做为编年一书,以便先后有序,粗细不杂。 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362年,共294卷。

8、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9、(注)这是荀况论述如何做到以礼义称王时讲的一句话。

10、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11、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12、 我先前奉命收集编写历代君臣的事迹,后又奉圣旨赐名为《资治通鉴》,现在已经编写完毕。

13、《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4、而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的司马迁,对刘彻的评价就非常纠结。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刘彻一朝的臣子,曾一度得到刘彻重用,但后期也正因为“得罪”刘彻,才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所谓“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在其皇皇巨著《史记》一书中,几乎对每一个所记载的历史人物都以“太史公曰”的身份和名义予以褒贬、臧否,并因其态度严谨、评价客观而为后世之人所推崇。

15、在父亲开始着手译作时,我还没结婚,到他七十二册全部完成时,我儿中中都已上了小学。而我从第一册开始,就和所有的同事、朋友,以看历史故事的轻松心情开始阅读,十年之后,当我们看完最后一册时,全公司都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研究员了。

16、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17、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赐汝以我旧所带刀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常所食也。若存记前事,应知我心。”

18、朝廷各部门的高级官员,有的还自己携着饭罐,到官府上班。

19、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0、皇帝与普通人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饮食男女,而不一样的地方则在于,普罗大众大多需要通过“奋斗”——也即吃苦耐劳——才能换得一点点这方面的满足和欢娱。而皇帝们,只要用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还要远超他们的期望值之上。比如在饮食男女方面,底层百姓“一夫一妻”已属奢望,“齐人之福”更是梦想,而皇帝却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秦始皇的阿房宫里,美女更是多到三十六年都用不完(“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五、闻鸡起舞资治通鉴翻译

1、金国人攻破真定府,真定知府李邈殉城而死。起初,李邈听到敌人来到,抄小道派人急送蜡丸裹着的奏章情报,二十四次上书都没有回应。真定城池被包围,李邈一边战斗一边死守,双方相持大四十天。城池已经被攻破陷落后,李邈要跳井自杀,左右手下人拉住他,没有死成。金国将领宗望强迫他跪拜,李邈不屈从,于是用火烧烤他的眉毛胡须及髀骨,也不管,只好把他拘押在燕山府。金国要李邈去做沧州知府,李邈笑而不回答。后来命令他改换衣服,李邈气愤,大声怒骂,金国人击打他的嘴,仍然吸吮血浆不顾。金国人大怒,于是杀害了他。将要死的时候,面容颜色不变,面向南方拜了两拜。端正坐着被杀死。后来宋政府追谥忠壮。

2、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3、不过,司马光毕竟也是一代史学名家,他在批判、谴责刘彻的同时,也对刘彻作出了比较公允的定论:“秦政府终于灭亡,而汉王朝却没有事,原因何在?在于刘彻能遵守先王的圣道,知道克制,接受忠告,厌恶被人欺骗蒙蔽,喜好贤能的人,赏罚严明。到了晚年,发现过去的错误,幡然改过,而又托孤得人。这可能就是‘有嬴政之暴,而无嬴政之祸’的缘故吧。”

4、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只为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这就是后来为历朝历代所推崇的“慕虚名而处实祸”那句话的由来!

5、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6、皇帝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字,召见张玄素,问他政务,张玄素回答说:隋炀帝对朝政事务都把持着,不交给臣下去做,弄的群臣都战战兢兢的,只知道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执行。

7、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

8、汉武帝刘彻的国,就是少数人的国。他之所以能“代表”当时的国,皆是因为他老子用武力所谓“打江山”“赢”来的,而并非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苏武如果爱的只是刘彻的国,那只能说他这种爱尽管也很感人,但意义、格局就要小很多;而李陵,如果只是“背叛”了“昏庸无道”之辈所治理的国,就像“蒋介石的国”那样,那就让“他们少数人去爱吧”!

9、白话文: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

10、(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11、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12、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1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14、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15、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16、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幼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宋哲宗元祐一年(公元1086年)为相,8个月后病故,追封为太师温国公。因而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

17、纽约大学唐德刚教授称之为“一书定天下”。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而中国历史更是世界所有历史书籍中最丰富的,没有一国的历史,能像中国追溯到四千年之前。可惜的是,中国有这么悠久、丰富的历史,自己却看不懂,那是多大的悲剧和遗憾。

18、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19、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20、树立榜样以供人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这样才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