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翻译和赏析(100句)

2023-01-06 13:20:0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2、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3、清代卢世氵隺(卢德水)《读杜私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纯用倒装,在起手犹难。

4、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5、全方位的古诗词朗诵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把握,教你读好每一首古诗词。

6、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7、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

9、《我爱古诗词》是一档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了解古诗词、读懂古诗词、爱上古诗词的音频栏目。

10、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时乱事已告终。

11、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2、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品别名收两河时史朝义兵败走死广阳诸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俱来降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杜甫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4、原价99元,领券后只需49元,即可畅享100期经典古诗词的全方位学习。

15、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7、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8、北京市教育学会朗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19、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20、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以转作承,第乃能缓受,第上下引脉,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翻译和赏析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扩展资料:赏析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4、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6、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7、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8、明代王嗣奭《杜臆》: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

9、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0、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11、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13、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在鄜州城北的羌村,安顿好妻子和孩子,他去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刚一启程,就被叛军捉住,关押在长安的监狱里,好在他还可以自由地出去放风。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他看到昔日繁华的国都而今野草丛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血腥的屠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14、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1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6、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7、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

18、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9、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20、“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1、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由浅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气贯注,似此章法,香山以外罕有其匹。

2、想提高古诗词朗诵技巧的你

3、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4、“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5、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6、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7、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8、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9、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0、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11、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12、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是(听到)的意思,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这首诗通过(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感受,表达了广大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之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14、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6、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7、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1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9、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20、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该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

2、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3、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4、几年前,我讲过这节课的公开课,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写的一首现代诗:

5、这首诗,除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在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处处洋溢着“喜”,难怪后代诗论家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

6、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9、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2、杜甫深陷贼中,不仅没有背叛唐朝,还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了凤翔——当时唐肃宗所在地。一路上,他看到许多村庄惨遭浩劫,许多百姓家破人亡。见到唐肃宗后,肃宗感动于他的忠贞高尚,授予他左拾遗一职。但他很快被卷入政治斗争中,仅仅三个多月,就被打发回家。一路上,遇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13、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4、可是,这里终归不是故乡啊,而故乡,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故乡的亲人们,可还都安在吗?所以,当他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等地之后,想到这些年破碎的国土,想到这些年漂泊的岁月,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狂喜,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首诗的末尾处,他写道:“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遥远的洛阳,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他甚至在诗中描绘了回家的路线,这条路线,他应该已经规划了很久。然而,大约是缺乏路费,他并未马上回家,而是仍然在为生活奔波。真实的情况是,直到去世,他终究没有回家。

15、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16、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此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7、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18、第四卷:七言乐府(14首)

19、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20、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五、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3、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4、这首诗里出现了很多地名:剑外,剑门关以外,在诗中指四川;蓟北,位于现在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巴峡巫峡,都是长江流经的峡谷;襄阳,位于湖北,是杜甫规划的回家路线中的一站;洛阳,位于河南,距离杜甫的老家巩县很近。

5、巫峡:长江三峡之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7、“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8、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失地收复了,诗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还乡。收复的喜悦,还乡的喜悦,让他喜到发狂,所以诗人要痛饮狂歌,要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一起快快地回到家乡去。这“白日、青春、放歌、纵酒”,诗人用一组明媚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狂喜。

10、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11、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12、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13、鼓楼区的名优教师们研发了古诗词的系列微课。我们将按照年级的顺序,每天推出一首古诗词的微课和诗词赏析,我们希望同学们的童年能在诗词中浸润,并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受益,进而开启亲子共读的模式。

14、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明末清初金人瑞《杜诗解》:“愁何在”妙。平日我虽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却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攒眉泪眼之状,甚是难看。“漫卷诗书”妙,身在剑外,惟以诗书消遣过日,心却不在诗书上。

17、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两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下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18、诗的首句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19、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20、“初闻涕泪满衣装”则把捷报传来之时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常年漂泊于偏远的蜀地,备尝艰苦,思念故乡而不可回,现在,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自己又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真是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