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五首(100句)
一、托物言志的诗及赏析
1、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2、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
4、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5、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6、我们先看哪些关键词能说明云这种事物的特点:千形万象,空,悠悠
7、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
8、“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9、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10、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1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12、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13、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4、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5、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16、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赏析之二:常见的思想情感及其表现手法
17、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18、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19、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20、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二、托物言志的诗五首
1、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赏析之三:具体的鉴赏方法
3、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4、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5、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7、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南西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8、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9、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10、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11、《墨梅》元代: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白梅》元代: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病牛》宋代: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临江仙·梅》宋代: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山中雪后》清代: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13、下面大家看一下这首诗的赏析: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14、诗⼈笔下的蝉是⼈格化了的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洁者,不需借助外⼒,⾃能声名远播。
15、“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彩。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16、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17、释义: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18、《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19、志指的是: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0、图文:费婷婷编辑:任帆审核:严敏
三、托物言志的诗及赏析方法
1、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融混,寄托遥深。七句仍用比体。喻高洁的品性,“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6、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7、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8、《青松》现代·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读清”全诗。
10、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2、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13、画菊(宋·郑思肖)
14、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5、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16、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17、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18、赏析: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19、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0、(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托物言志的诗四首
1、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3、诗句对对碰(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4、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相信你们一定对“石灰吟”这种体裁的古代诗歌有了浓厚的兴趣,那请你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读一读陈毅的《青松》,体会诗人借赞美青松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事不宜迟,赶快学起来吧,小诗人们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试着自己赏析哟。
5、(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6、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7、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8、赏析:作者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9、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10、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1、(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12、释义: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13、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14、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15、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6、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17、“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18、《山行》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左掖梨花》唐朝·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9、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0、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有关于托物言志的诗
1、赏析: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不禁自伤老大,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运用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
2、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3、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将一位历经磨难、出身卑微、不怕牺牲和志趣高洁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
4、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5、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6、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7、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8、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9、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0、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11、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12、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本首诗中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13、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14、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15、蝉(唐··李商隐)
16、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7、(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18、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1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高考突破︱古典诗歌题材鉴赏:托物言志诗的类别及例文赏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