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燕然的典故(100句)
一、勒石燕然
1、北匈奴一部后来西窜,公元91年在阿尔泰山再被汉军重创覆灭,从此自中国历史中消失。
2、封燕然山铭:故事里最华美的那一段
3、班师回朝之后,窦宪因功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侯被他拒绝。公元91年窦宪再次领兵,在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级,北单于逃跑,至此威胁两汉几百年的匈奴彻底灭亡。
4、自此,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在亚欧大陆的东方上演了长达三百年的战和情仇。这其中既有匈奴人白登之围的铁骑无敌,也有昭君出塞的和睦相处,但让后世中原王朝津津乐道更多的却是卫青的封狼居胥、陈汤的虽远必诛,班超绝域轻骑催战云、耿恭孤军千里守边城。而这些汉家军威在燕然勒石之后达到了鼎盛。
5、那一年的秋,是羌管悠悠霜满地的苍凉。
6、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7、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青
9、而窦宪继承的恰恰是纨绔子弟的传统。
10、他们知道赔款不能买和平,领土不能换和平,无原则的退缩只能让侵略者更嚣张。
11、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沉吟。
12、从文学上来说,《封燕然山铭》足可谓传世千古的名作,英雄的故事与华美的文采,再加上作者亲历的自豪之情,故而至今读来都能感受到此文的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但是,于历史中看,此铭文只是故事里那最美好的部分,没写完开头,也缺少了结尾,恰如一出折子戏。
13、此战使得有史以来勇猛彪悍的匈奴民族,从此从今蒙古高原彻底消失!为被其挤压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东胡后裔(鲜卑、契丹、蒙古等)释放出生存空间(部分北匈奴遗留妇孺被鲜卑人吸收),也使得从事渔猎的女真人先祖,脱离今日本海海滨,经河浒进入东北内陆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东北亚的民族区域格局!
14、❾论段子手朋友圈,我只服张潮的幽梦影
15、⑾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16、1041年深秋,戎马倥偬中,范仲淹写下《渔家傲·秋思》:
17、章和二年,汉章帝驾崩,幼主刘肇才几岁,窦太后执政。
18、窦太后为了稳定政权,因此封窦宪为大将军,让他独掌军政大权。窦宪由此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而窦宪在朝政中也被描述为“威震朝纲”,只要他想要的东西只需知会一声。窦太后便会下旨赐给他。
19、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20、❽李白|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二、勒石燕然的典故
1、公元88年,章帝卒,和帝即位,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为国舅,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齐殇王的儿子刘畅,因章帝丧事来朝吊问,乘机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一个宫内职位。窦宪怕刘畅受宠,妨碍他专擅朝政,竞派人将他刺杀。后来,事情暴露,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这下窦宪着了慌,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正逢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班固不知其中内情,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2、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
3、“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后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4、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
5、※参考图,匈奴与西域都护府各要点位置关系
6、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此时适逢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7、制作石燕酒的原材料是石燕20枚,白酒1000毫升。然后将上药炒令熟,入白酒浸泡3日即可。它的功效是益精气,强身。主要治疗体质虚弱,精神疲倦,健忘,思维迟钝。服用方式:每晚临睡时服10〜20毫升。注意: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节。
8、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典故出在《窦宪传》:“勒燕然”《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而“燕然未勒”的意思即包含功业未成、边患未平之意。
9、别说没建功立业的人没脸回家,取得如此战果的窦宪也“不敢回家”,因为北单于在逃,如果不彻底弄死他,这些恶狼又会死灰复燃,届时又会成为大汉的心腹大患。
10、说窦宪,要从他的曾祖父窦融说起。
11、千百年来,犹然掷地有声。
12、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13、西方历史记载,数百年后,西方出现匈人大帝阿提拉(被称上帝之鞭),依然保留黄种人特征,曾率军野蛮冲击罗马帝国!为罗马帝国唱响挽歌!
14、窦宪是如此复杂的人物,满身缺点浑身毛病,但这一切他已用生命予以抵偿,他所创造的辉煌的军事成就和达到的后人高山仰止般的军事功绩,却不应该被历史埋没,被后人遗忘,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
15、鲜卑侵犯匈奴,只是因为可以劫掠财货。他们把功劳归功朝廷,只是贪图朝廷的奖励。如果听从南匈奴之意灭掉北匈奴,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去禁制鲜卑了。灭掉北匈奴,鲜卑在外丢掉了暴掠抢劫的对象,在内又得不到功劳的赏赐。因其豺狼贪婪的本性,肯定会成为边患。现在北匈奴请求和亲,应对准许他们归附,把他们作为朝廷的外藩。如果行兵费赋,听从南匈奴的意见,就丢掉了上策,去安即危,绝不应该同意。
16、公元88年,窦宪率汉军,南匈奴,乌桓,鲜卑,羌族等多民族武装出击匈奴,于公元89年,在稽落山大破匈奴,斩首一万三千级,收获马牛羊等牲畜百余万头,匈奴先后有二十多万人投降,基本把北匈奴打残。
17、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大军行至燕然山时,窦宪命随军的班固撰写《燕然山铭》,刻石纪功,此后便有了"勒石燕然"的典故。
18、从此,窦宪的勒石燕然和西汉的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样,频繁出现在古诗中,成为了后人心目中的偶像。
19、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0、面对窦固的犹豫,耿秉奋身而起:“我愿担任大军的先锋!”说完就上马率领本部士兵北上。其他各路大军迫不得已,也只好跟着耿秉开始疯狂的行军。
三、勒石燕然是哪一位名将
1、永元元年,窦宪部军在稽落山将匈奴杀了个人仰马翻。
2、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窦宪恰似传说中的那只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动,无意中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3、燕然,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承载了太多先人的荣耀,留下了多少后人的向往。
4、今年7月29日至31日,中蒙联合考察队对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力格尔杭爱苏木境内的一处汉文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考察。此摩崖位置在蒙古国中戈壁省稍微靠西南的地方,刻在杭爱山一个支脉的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经过两天的艰苦工作,考察队完成了对该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并对石刻文字做了仔细的核对和辨识。考察队最终确认了该摩崖石刻的20行约260多个汉字中的220多个汉字,确定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铭》。文字形式为典型汉隶,内容和《后汉书·窦宪传》完全匹配。文字内容如下:
5、第二个就是两人出征的性质不一样,霍去病的出征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当时汉朝和匈奴人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所以非常的需要向霍去病这样的人站出来,展示国家威望,但是窦宪却是不一样,他是因为犯了罪,而在两汉时期,去攻打匈奴又是最为正确的政治倾向,于是窦宪便去攻打了匈奴,他是为了去逃脱自己所犯下的罪过。
6、但是汉族并未为此收获“丝绸之路”的胜利,而收获到真正的收益!
7、对于来犯的匈奴,汉武帝可不爱高喊所谓的"爱好和平",虽然偶尔也虚情假意地"和为贵",但从来不相信没有实力基础的和平。
8、即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立国近百年国富民强。因此汉武帝不拘一格重用卫青与霍去病等人,带领大汉铁骑打击匈奴。经过长达十数年的战斗才将匈奴打的不敢南下而牧马。霍去病也在战争中建立不世功勋~封狼居胥!
9、“当时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吹雨淋,石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脱落,不好辨认。”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搭起5米左右的台子,开始小心用宣纸拓印辨识。用喷壶喷水,从早晨到晚上,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辨认。突然高建国喊了一声“南单”,齐木德道尔吉赶快看班固所撰《燕然山铭》。可能是“南单于”!他们一边记,一边核对。此后又认出了“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关键词。
10、明帝即位后,开始收拾窦家的愣头青们。最终,窦穆和他的两个儿子——窦勋和窦宣,都死于狱中。
11、|读史|ID:dushi818
12、窦宪的历史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因他的种种劣迹,特别是“晚节不保”,而备受诟病,以至于他的历史功绩几乎被其罪过所掩盖,至少对他自己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13、❺两个被抄家打倒的家族,一个写了部小说出名了,另一个画这部小说出名了
14、“勒石燕然”虽然被记录在《后汉书》中,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明确记载的历史事件,却因找不到“燕然山刻石”而一度被质疑。
15、公元89年,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六月,汉军统帅车骑将军窦宪率三路大军出击北匈奴,汉军针对北匈奴飘忽不定、行动快速的特点,以远程奔袭、先围后歼、穷追不舍的作战方略取胜。
16、细究起来,其实汉和帝即位之初也就是窦宪出征之际,北匈奴的威胁已经大不如前,需不需要北征、如何北征都需要仔细考虑利弊得失。单纯听从南匈奴之言,多少有点冒失。作为南匈奴本身来说,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攻北匈奴,破北成南,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中央朝廷,则还要考虑到边疆大局。
17、但东汉窦宪征讨匈奴时,南匈奴已经归顺朝廷,北匈奴也大势已去,当时窦县歼敌也只有一万三千余人而已。相当于做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收尾工作。在西汉武帝之前,中原的武装一直打不过,匈奴骑兵,所以汉武帝之前,都是我们屈辱地求和纳贡,以保边疆安宁,但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的一番努力,一举扭转了屈辱的局面,正面打败了匈奴,争取回了我们泱泱大国的尊严。
18、霍去病把持朝政的权臣窦宪窦宪此人的姐姐是汉章帝的皇后,因此他与霍去病一样是外戚出生。然而窦宪却仗着姐姐的实力,欺负汉元帝年幼把持朝政!
19、燕然勒功,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
20、范仲淹的名句“燕然未勒归无计”就用了这个典故,意思是作为一个男子汉,我还没建功立业呢,哪里有脸回家?
四、勒石燕然原文
1、❻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窦宪刺杀刘畅的真相,终于为窦太后所知。他杀的,可是她的小心肝啊!窦太后终于忍无可忍,把他关了禁闭。
3、今天看来,宋意的见策确有独到之处,北匈奴灭亡之后,鲜卑果真成为东汉中后期的北方大患。然而当初汉廷却同意了南匈奴之请,这其中还涉及到一则宫廷丑闻。
4、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精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然后在山上刻石记功而返。这一成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5、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说起匈奴这个民族,它是秦代以来第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军事威胁的游牧族群,但按照司马迁的考证,匈奴一脉,追根溯源仍与中华始祖相同。
6、"燕然勒石",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7、短时间内,他们窦家的顶梁柱几乎损失殆尽,除了窦宪的爷爷窦穆这个“大当家的”,还有窦宪的父亲窦勋以及叔叔窦宣,他们都因犯了死罪而丢命,这似乎给了剩下的窦家人夹着尾巴做人的机会。然而,当窦宪的妹妹成了汉章帝的皇后,窦氏兄弟“鸡犬升天”后,潜伏在窦宪体内的不安分基因,就以更加可怕的方式爆发了。
8、你先坐7/107路到汽车南站,然后有专门去石燕湖的旅游中巴去那里。那里不是很好玩啊。。。
9、卫青,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10、于是他暗中派刺客潜入上东门侍卫当中,刺杀了刘畅。没想到,后来东窗事发。窦太后大怒,把自己的哥哥窦宪暂且关在内宫之中,可能是爱恨两难间姑且之计,但更可能是在纠结如何回避刺杀王族的罪名,保下自己临朝称制的支柱,以及窦氏家族权力的权宜之策。
11、所以,要记住真正的英雄,才是对历史的负责。从今往后,再说到燕然山远征的时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真正的功臣——耿秉。
12、今年七八月间,中蒙联合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在杭爱山中找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勒石燕然”的“封燕然山铭”。
13、班固《燕然山铭》(典型汉隶,似为班固手书)
14、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15、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令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其辞曰:
16、“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17、山不甚高,山顶一块红石崖
18、2017年,铭文的摩崖石刻在蒙古杭爱山被发现。
19、勒石燕然:而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代大将军窦宪率领汉军,以及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等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载功绩。《封燕然山铭》记载:“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
20、公元89年六月,窦宪和副将耿秉率领汉军锐骑8000、南匈奴3万余骑、羌胡8000余骑,以及辎重车3万余辆,兵分三路开赴战场,会师于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尔泰山东脉)。
五、勒石燕然读音
1、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族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蒙古杭爱山,出山西雁门关往北约1800公里左右)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国舅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
2、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匈奴以北;然亦以马少,不复大出击匈奴矣。
3、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啥意思?“封狼居胥”,出自《汉书·霍去病传》,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之事。“勒石燕然”,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古代武将以“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为最高追求和梦想。
4、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摩崖”即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该处摩崖很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边塞纪功碑铭,此前,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的《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公园148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这次该摩崖石刻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5、窦宪、耿秉随后登上燕然山,由班固作铭,刻石记功,后称”燕然勒石“。
6、搞定匈奴后,窦宪自持功高盖世,不但自己和爪牙把揽朝政,为非作歹,徇私枉法,看不顺眼就逼大臣自杀,就连他和兄弟们府上的门客和仆人,也仗势欺人,“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致使“京都商贾闭塞,如避寇仇”,而主管官吏谁也不敢管,“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其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竟然企图谋反!
7、“勒石燕然”是指东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又“燕然勒石”出自于《后汉书窦融传▪窦宪》。
8、窦融是东汉初大臣,虽然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但他却不是刘秀的旧将,之前是王莽的人,是王莽失败后归顺刘秀的。
9、早在东汉光武帝时代,匈奴已分裂为南北部。南匈奴为了对抗北匈奴,主动归附东汉王朝,并徙居塞内。北匈奴因为种种原因,力量衰弱,也未敢对抗东汉王朝。但是到了汉明帝初年,北匈奴逐渐强盛,开始入寇五原、云中等边郡地区。
10、其实,一言以蔽之,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安,忘战必危。
11、《封燕然山铭》刻石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的消息发布后即备受关注。据此次中蒙联合考察队的中方成员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对媒体说,“蒙古国方面此前的踏查进行过多次,但是他们没有进行拓片、没有搭架子上去进行仔细的查阅。2014年我们接触之后即有考察的想法。但由于近两年时间、条件不允许,今年才有了这个机会,考察终于成行。”
12、另外,从军事史的角度上看,窦宪作为指挥东汉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战争的汉军统帅,成功地组织实施了稽落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等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3、齐木德道尔吉介绍,实际上早在1990年就发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据蒙古国的同行讲,两位牧民在崖下避雨,猛一抬头发现了模模糊糊的石刻。但直到2017年7月底也没有解读出来。2014年,蒙古国方面联系到了齐木德道尔吉。蒙古国方面此前把踏勘照片、拓片寄来,但由于太模糊无法解读。2017年7月29日至8月1日,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来到蒙古国,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校长喇呼苏荣博士、著名史学家巴拉吉尼玛教授以及国家电视台的玛西巴图等一行在杭爱苏木境内扎起帐篷进行实地研究。
14、❸文徵明的逆袭:8岁不会说话、30岁屡试不第、90岁成一代男神
15、于是第二年窦宪领兵去攻打北匈奴国了。因为窦宪是个很会打仗的人,窦宪采用了情报站为第一原则,作战以奇袭为主。西元88年,窦宪在完全掌握北匈奴军事动向之后,突然袭击,一剑封喉。窦宪的官兵所到之处宣明国威,前后有上万余人归降。北单于也自己中箭率主力军逃走了,但是窦宪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外内蒙,将北匈奴打的溃不成军,四散逃走。此战大破敌军,可以说已经把北匈奴的势力剿灭干净了。此战斩杀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牛、羊、马、驼上百万余头。先后81个部落20多万部族投靠汉朝。汉军大获全胜。于是窦宪登上燕然山,找了一块最大的石头,立下了石碑。记载了这次战役的丰功伟绩。扬大汉至天威!!!!
16、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
17、燕然勒功,读作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18、远征胜利后的第二年,汉再次出击。
19、范仲淹词说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们没有成功打败敌人之前不能回家。表现他们的矛盾心理,既想建功立业,又想与家人团圆。感情基调更加沉重。
20、铭文里刻下了战争的结局,但是却没有写完故事的结尾。战争使得汉廷短期内北方无虞,得以重建西域都护府,声威远播。然而意料不到的却是窦宪捞足了政治资本,不仅没有了出征前的杀人之罪,得胜后更是威名大盛,朝野敬畏。其势力急剧膨胀,进而加速了汉廷内部权力矛盾和较量的进程,引发了一连串反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