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居胥山在那(100句)
一、狼居胥山现在指的是什么地方
1、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2、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3、艰苦辨识谨慎求证,现已解读出石碑上220个汉字
4、“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5、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6、⒀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7、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9、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10、范围:原创文章、微电影、宣传片、商业影像、婚礼短片、地域人文、本土美食、广告推广、摄影作品、书画展示、人物访谈、创业故事、公益传播。
11、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12、“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13、汉军大营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正焦急等待着,只见霍去病提着人头,押着两个俘虏进来。审问之下得知,这两人一个是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一个是匈奴相国,另外还有一个被杀死首领,则是匈奴单于的叔祖父。霍去病首战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武帝非常高兴,加封霍去病“冠军侯”,有勇冠三军之意。
14、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
15、第一阶段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为止,第一阶段采取了和亲政策;汉文帝时期,“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前198年,汉高祖在击退匈奴冒顿后考虑国力问题,接受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并且跟匈奴展开贸易送匈奴丝绸、米酒和粮食。史料记载,前后共送出了10位宗室之女,即冒顿单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及前176年所接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单于于前174年及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军臣单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及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16、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7、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霍去病曾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史称“封狼居胥山”。
18、实际上在古代中原地区人的心中,幽州(今北京)、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和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一线就是心理边疆了,比如汉朝李广驻守云中、九原,宋朝的幽云十六州等。在这里,翻越狼山就等同于“越境”了,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来到了西夏国。
19、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20、⑾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二、狼居胥山在那
1、亲爱的伙伴,当你走在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城市,踏在一片历经风雨的土地上,是不是有穿越时空的冲动,很想去穿越历史去了解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出现过的人物?
2、(但跟据一些史料记载,狼居胥山却并非肯特山。狼居胥山是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与匈奴打仗时所封的一座山名。载入《史记》与《汉书》中。弄清这座古山的位置,对研究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单于的战争用兵途径及其历史都有一定的意义。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座历史名山,但都没有较详细的考察和报道,《辞海》里也没确切的解释。狼居胥山的所在地问题已成了历史之谜。这里只为故事需要,不作枝论。)
3、贝加尔湖,名称源于古肃慎语"贝海儿湖",汉代称为"北海",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为世界第七大湖,形状为新月形。
4、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5、齐木德道尔吉分析认为,现在已经解读出220个汉字,石碑上刻的总共有260多个汉字,史书中记载的《燕然山铭》是292个字。虽然差几十个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像“盖”这种助词就没往上刻,而整个内容是一致的。
6、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7、当然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
8、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9、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
10、霍去病趁胜追击,一路来到了今天内蒙古五原县西北的狼山一带。在这里,霍去病暂作休整,率大军进行了祭祀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即《汉书》中所载“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霍去病“封狼居胥”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将匈奴赶到今贝加尔湖,方才罢兵。自此之后,“封狼居胥”便成了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耀之也他们追求的梦想。
11、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12、齐木德道尔吉(左)与高建国(右)在考古现场。齐木德道尔吉供图
13、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14、齐木德道尔吉认为,从字数上看,可以肯定,公元89年随军的班固写了《燕然山铭》,并摩崖刻石。《后汉书》中记载的《封燕然山铭》在此以后,是经过后人加工润色的。
15、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16、“当时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吹雨淋,石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脱落,不好辨认。”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搭起5米左右的台子,开始小心用宣纸拓印辨识。用喷壶喷水,从早晨到晚上,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辨认。突然高建国喊了一声“南单”,齐木德道尔吉赶快看班固所撰《燕然山铭》。可能是“南单于”!他们一边记,一边核对。此后又认出了“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关键词。
17、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18、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19、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20、而霍去病也跟卫青抱有同一种看法。从霍去病请立三子封王的上疏也可以看出与卫青维护太子刘据的一致立场。
三、狼居胥山现在地理位置
1、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3、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4、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5、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6、“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7、根据这些论据,我们可以推断瀚海很可能就在贝尔湖与贝加尔湖一带,因而霍去病与匈奴作战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贝尔湖和贝加尔湖之间。
8、《佛路苍桑》正文第二百九十二章狼居胥山
9、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10、⑿可堪: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11、经过两天的艰苦工作,考察队完成了对该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并对石刻文字做了仔细核对和辨识,最终确认该摩崖石刻的20行约260多个汉字中的220个汉字,确定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领汉军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的摩崖文字,反映的是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所进行的最后一场大战的内容。
12、第二层刘裕父子的成败
13、⑼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赢得,剩得,落得。
14、或许,永恒、永生,我们的肉体做不到,但我们能使之永恒的是精神,是智慧,是情怀!
15、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16、《史记·匈奴列传》写道:“..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17、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18、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19、(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20、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联合南单于、东乌桓等攻打北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燕然山铭》,勒石燕然,以纪战功。2017年8月间,中蒙联合考察队实地踏勘,确定了蒙古国杭爱山一带的一处摩崖石刻系班固所作《燕然山铭》。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认为,“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做出应有的说明和认识”,陆续撰文,遂成《发现燕然山铭》一书。该书对《燕然山铭》拓本真赝、铭文布局、铭文核校、刻者其谁、燕然山战役等,都做了详细而深入的考证。
四、关于狼居胥山的地理位置推测
1、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2、“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3、中原是现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济宁山西晋城地区)另:江南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指江淮地区(含)以南的苏浙皖地区.关中是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要和关内(主要制山海关以南)分清楚.关外是指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古代的塞外:塞外指河北、山西北部,长城以外,承德为重点。“塞”指长城要塞,塞外指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塞外指的是长城以北的地区。不过呢,一般从古至今说法也是不一的。还有的人是说:狭义地讲。塞外是指西域的东部、河套地区、宁夏一带。主要有陇西、榆林。内蒙古、东北应该不在范围
4、此役霍去病乘胜挥师北进,直至大漠深处的居胥山,霍去病命人推土增山,他在居胥山登顶、设坛、祭天,以示胜利,他在山顶立碑、纪念,以示此地为汉家疆土,不可侵犯。
5、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
6、在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候,倾斜、昏暗的光线与怪异、拉长的树影一起,烘托出怪树林诡异的气氛。我们在正当午时来到这里,所有的影子都乖乖的伏在地上,所有的诡异都只能靠想象了。
7、“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8、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9、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10、《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1、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12、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13、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
14、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15、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此战,霍去病率东路军北进两千多里,对匈奴左贤王部发起猛烈攻击。老迈的左贤王不是其对手,作战数日后就带着亲信出逃,匈奴军溃败。汉军歼敌、俘虏七万余人。匈奴屯头王、韩王、各级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余人,全都成了霍去病的俘虏俘。
16、第三位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开国将领李靖和李绩。贞观三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为总帅,统帅十几万大军出击突厥。第二年初,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突袭突厥大营,颉利可汗仓皇而逃。李绩率领大军,正好遭遇逃跑的颉利可汗,大败之。之后。李靖、李绩合兵一处,大破突厥。李靖、李绩虽然没有学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祭拜仪式,但他们的军队从狼居胥山脚下驰过,最后彻底消灭了东突厥,其功劳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异。
17、《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古诗十九首》
18、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19、“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20、《封燕然山铭》摩崖刻石的发现,使得赫赫有名而位置不明的燕然山有了明确的地理坐标,铭文中的许多地名涉及当年北征的路线和有关的历史背景,《发现燕然山铭》一书将其间种种复杂问题说得头头是道,充满了历史地理学的深刻见解,订正了过去许多错误的认识,读来令我辈素人增加了许多知识,大有获得的喜悦。该铭的摩崖刻石是2017年8月公布于世的,而一年以后《发现燕然山铭》一书即已上市,其速度和质量均令人极为钦佩。学养深厚,动作敏捷,有料有趣,肯接地气——这样雅俗共赏的学术成果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五、狼居胥山在哪个省
1、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2、第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3、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4、听说额济纳旗这个地方那还是在某部影片之后,无疑是胡杨林的美牵动着我们,只是几年来都没什么机会,到了现在才能成行。到达额济纳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一直等到第二天才发现这里的胡杨已经黄了大半,金黄色的一片片,煞是好看。
5、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的关系亲厚,两人虽然战功显赫,但从不结党,更不养士(门客),苏建曾经劝告卫青养士以得到好名声,卫青认为养士会让天子忌讳,而且作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职就可以了,何必为求得好名声去养士呢?
6、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7、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当年北伐失利,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劫持至玉津园杀死,函首于金。时年五十五岁。
8、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9、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10、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一生六击匈奴,斩俘敌120,000余人,收降40,000余人。
11、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12、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13、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14、9787101133547
15、清朝康熙皇帝时期与俄国《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划归俄罗斯帝国,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16、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17、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18、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
19、这是封狼居胥的第三层含义,结果真得如辛弃疾所说,”赢得仓皇北顾”。
20、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袭破龙城。汉武帝令四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匈奴。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公孙贺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此次战争中,卫青直捣龙城,获首虏700余级。公孙贺一路无所得、无所失,无功而还。公孙敖一路,损失骑兵7,000。李广一路,全军覆没,李广被俘,在途中只身逃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