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诗句表达(100句)
一、体现****的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还有很多的哦~~这些都是的呢。希望可以帮到你~~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知其雄守其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一矛盾的对立统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4、怕冷的小动物,快快来!咱们一起做运动!
5、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6、树雄心掌握一技之长,增自尊苦练创业本领。
7、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8、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0、“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
11、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2、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3、“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14、(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15、《青松》现代:陈毅
16、都将万事,付与千钟。——苏轼《行香子·秋与》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18、“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19、“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20、《登陟寒山道》唐·寒山子
二、什么诗句表达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后两联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从景情关系上,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的角度,可从听觉“鸟鸣”和视觉“野花”的角度分析,视听结合,写出了山谷中景物的清幽,写出作者的闲造之感。
2、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3、秋天,秋婆婆带来累累的果实;
4、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5、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6、(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7、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8、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11、释义: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无关功利,为给生命一个交代。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3、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身既死兮神以,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4、“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引用: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树立创新意识。发挥创新的社会作用)
15、“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16、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
17、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8、扫码关注高考政治加油站
19、(解析)审题干,可知是问描写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写手法入手。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20、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关于狴犴的诗句
1、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柔软的雪花在天空中飘飘悠悠,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6、夜书所见中体现季节景色特征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希望能帮助到你
7、昨夜佳期初共。鬓云低、翠翘金凤。
8、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9、分析表现手法题按照“指→结→明”三步法做答。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这首惜别词,上片回忆昨夜欢会,着重描绘人物情态;下片写今日送别,着重以景衬情。轻艳柔和,风流蕴藉,表现了谢词的风格。
11、体现儿童天真活泼的诗句四年级: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出自《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图。
12、译文: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13、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1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5、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16、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17、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1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1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四、体现秋天的诗句
1、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与天下同利的,天下人就拥护他,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就图谋他。引用: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为中心。)
2、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3、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4、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5、热闹的雪地里,寂静的雪地里
6、《小儿垂钓》胡令能 (唐代)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9、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什么都能拥有叫“大业”,每天都在进步叫“盛德”。要树立创新意识)
10、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1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4、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7、“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18、唯物: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夫之气者,理之所以也。唯心: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19、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20、法者,治之端也(法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习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指出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调规范各国关系,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普遍联系观点。)
五、形容嫪毐的诗句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2、(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4、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5、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气者,理之依也”
7、(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都是性嗜酒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这是好读书的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待嫁的女子,带着心爱的金鹦鹉,穿起了绣着凤凰的彩衣,暗中左顾右盼,偷偷打量,心想就这样嫁给他,作一生的鸳鸯吧。这首小令,明丽自然而富于情韵,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3、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5、(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16、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17、穿了绿衣穿红衣,有人怕它远远躲。
18、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1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20、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