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时的诗(100句)
一、苏轼被贬谪的诗
1、第三次被贬儋州。苏轼写了《雨夜宿净行院》和《入寺》等诗词。
2、这首诗乍一看本没有什么问题,“大有年”出自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指丰收之年。所以此诗写的是农夫(苏轼自贬谪黄州后,躬耕东坡,可谓农夫)喜庆丰收。
3、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之大,绝不亚于李白和杜甫。虽然苏轼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极高,但是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文人却在政治面前连连败下阵来。苏轼一生因为从政被贬过多次,最后也是死在从被贬之地回来的路上。
4、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5、其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6、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7、——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
8、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9、从出生地眉山到终老之地常州,从玉堂金马的汴京到棘篱柴门的儋州,从湖山秀丽的杭州到黄尘漫天的定州,东坡都留下了吟咏当地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的动人诗篇,还留下了与当地人民亲密相处的动人故事。天下之大,何处不能成为东坡的归宿之地?哪里不是东坡的精神家园?清人江逢辰有诗云:“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是啊,黄州、惠州、儋州本是偏远小城,是东坡的足迹使它们名闻天下,从而与东坡的故乡眉山一样成为令人向往的文化圣地。
10、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11、转自:《文史知识》2017年第2期
12、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13、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
14、《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15、以下是这三首诗的详细介绍。
16、遇到难处时,总想读苏轼。这只是苏轼意义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部分,则需要我们去文字的长河里不断寻觅。
17、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两个时期来阐述:
1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9、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20、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二、苏轼被贬时的诗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3、而若干年后,青年苏轼即一鸣惊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4、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5、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6、三地被贬期间,身为“罪臣”的他已经难有作为。
7、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监狱走出一位特殊的犯人,当世的第一诗人——苏轼。
8、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9、这首词的开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就是千古名句,它不仅营造出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表现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感,还为后面“幽人”、“孤鸿”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作用。意思是说: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独自一人走到了庭院中,看到了一轮弯月挂在了稀疏的梧桐树间。
10、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宋·苏轼《浣溪沙》
11、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12、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13、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14、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苏轼被贬的诗:
15、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16、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17、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8、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19、译: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20、让我们以苏轼得一首词——《定风波》,来结束这番介绍苏轼的谈话。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风波》的腹稿却已形成:
三、关于苏轼被贬的诗句
1、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2、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3、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4、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5、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6、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7、《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8、假设一下,如你也遇到苏轼一样毁灭性的挫折,是否也会像苏轼一样,用达观的态度去消解命运的压迫?
9、有意思的是,东坡的生活态度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意义,远在汴京的权臣竟也有相当准确的领会,并十分迅速地作出反应。绍圣四年(1097)二月的一天,东坡在嘉祐寺里美美地睡了一晚,次日作诗咏之:“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到汴京,权相章惇气急败坏地把东坡再贬海南,他确实听出了东坡笑声中的含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说:“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他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东坡笑声的意义。
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阅读苏轼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在被贬经历中形成的豁达心态。它可以说是苏轼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11、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12、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13、苏轼被贬黄州的诗词包括:
14、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15、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诗词。
16、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17、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18、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苏轼的被贬历程,话不多说,Let’sGo!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名气非常大的一位文人了,只论名气的话,只有李白和杜甫等人能和他齐名了。苏轼并不是浪得虚名,他有着与名气匹配的才华。
19、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四、苏轼被贬所作的诗
1、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2、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3、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4、他不能像在杭州那样建苏公堤,也不能像在密州那样灭蝗救灾。
5、于是苏轼为了让这干人等彻底闭嘴,苏轼不得不采取了更政治化的解释——苏轼说,他自竹西寺出,见百姓父老十数人于路旁谈笑,其间一人以两手加额云:好个少年官家(指刚即位的哲宗)。
6、而且贾易等人此举用心颇为险恶,皇帝驾崩,臣子不仅不哀悼还说闻好语,这是大不敬的,是要杀头的,所以这些人抓住这首诗想把苏轼往死里整。
7、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8、比起神宗驾崩的哀痛,苏轼更欣喜的是自己有了一个“家”。
9、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10、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11、即便如此,苏轼在三地仍留下无数善举。了解到黄州当地因贫穷而溺婴,苏轼“闻之酸辛,为食不下”,积极奔走筹划,救活很多婴儿。
12、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13、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14、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留下了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完成了注解《易》《书》《论语》三部著作。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6、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17、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
18、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9、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20、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五、苏轼被贬写的诗词
1、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苏轼:1037年——1101年
3、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即遭遇不幸的孤鸿,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却不肯栖息,最后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这里遭遇不幸的“孤鸿”,实际上就是遭遇贬谪的苏轼。所以这里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孤鸿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苏轼内心的种种感受。即内心的孤独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4、这首《自题金山画像》作于苏轼去世前两个月,是其最后的诗作,也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5、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6、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其变俗为雅。其变婉约为豪放。
7、苏轼当时被贬到黄州当团练使,是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受,所以他的英雄气概无处抒发,就都写在他的诗、词里了
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10、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得罪了新宰相章惇。宋哲宗启用章惇为相,章惇上台后恢复新法,对以前持反对态度的人非常的痛恨。苏轼又因为“乌台诗案”被牵连,被章惇怪罪,从而把他将苏东坡贬至岭南惠州,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11、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12、虽然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精神世界因为多历坎坷而更加旷达深邃,然而,这些也许并非苏轼自己想要的“功业”。
1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4、苏轼被贬居昌化军(今海南儋县)
15、苏轼对他的变法又予以否定,故苏轼又一次被流放,这之后,苏轼也没有一直如此,当司马光的变法又不符合时代发展时,苏轼的罪名轻了,这时的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
16、其实苏轼本人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仅仅只是为变法提出了些建议,便落得如此下场。苏轼本人和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错,他也钦佩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事情做后弄成这样,这能说是苏轼运气不好了。
17、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18、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9、元丰二年(1079),东坡遭受了“乌台诗案”的横祸,在御史台监狱里度过了一百三十天的铁窗生涯。次年正月初汴京城里的千家万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东坡却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走出京城,踏上了前往黄州贬所的漫长道路。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东坡来到了山环水绕的黄州,从此这个僻处江边的小城就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20、至于他为何将被贬谪处——黄州、惠州、儋州而不是政治地位更高,更有作为的其他时期、地点作为自己一生“功业”的代表,历来众说纷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