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关于琴声悠扬的古诗(100句)

2023-02-05 13:18:0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1、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

3、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4、《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5、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唐代:牛殳《琵琶行》

6、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7、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8、(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音:音乐的余味;绝:断。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9、翻译: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10、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彭祖

11、顶喻,即顶真式比喻。它是由抽象描述和形象设喻两部分构成的着力揭示事物性质、状态和特征的比喻类型。其焊接点是描述部分的中心谓词。它既是描述句的终止点,又是比喻句的起始点,形成前后咬接、首尾蝉联的鲜明的喻式特征。如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后句两个比喻的“焊接点”是“家”;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后句两个比喻的“焊接点”是“水”。

12、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3、古人恭喜高升的诗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平步青云会有时,一展宏图终有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4、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扩展资料《听弹琴》创作背景:

15、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16、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17、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18、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19、67群文阅读中国历史上最美的一群女子——《诗经》中的众多女性形象

20、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二、关于琴声悠扬的古诗

1、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造句:一曲“春江花月夜”之后,余音绕梁。

3、造句: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

4、(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译文: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6、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唐代:李颀《琴歌》

7、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8、悠扬,形容词,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持续和谐。多指歌声悠扬。也有久远;连绵不断。夕阳西下貌。起伏不定;飘忽。缓慢,慢慢。形容诗文韵味无穷等意思。(笛声悠扬),(琴声悠扬)(歌声悠扬)(宛转悠扬)不知道可否满意。。。

9、翻译: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10、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1、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12、省试湘灵鼓瑟唐代钱起

13、白居易《弹秋思》: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白居易《听幽兰》: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白居易《琴酒》: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若使启期兼解醉,应言四乐不言三。白居易《对琴待月》: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白居易《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14、满堂萧瑟如穷边。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

15、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16、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17、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18、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19、(解释):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20、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三、描写琴声的古诗词

1、此句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听弹琴》,原文如下:

2、《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3、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4、写作手法:联想、比喻、用典(“流水”《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双关(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正面描写(挥手)、夸张(感受忘我,时间不觉流逝)

5、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6、作为一种修辞格,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的作者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方式分为如下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后世的学者则列举了更多的名目。我们只是选择在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做了简单的说明,期望能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些许的帮助。请各同仁多多批评。

7、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8、(举例造句):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9、白居易《听弹古渌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白居易《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10、(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1、译文: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12、琴声若似琵琶声,卖与时人应已久。玉徽冷落无光彩,

13、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14、白话文释义: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15、双重否定从字面上就知道,是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语,加强了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悠扬的琴声让我们很陶醉改为双重否定句就是我们无一不被悠扬的琴声陶醉

1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7、(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18、白话文释义: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19、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20、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四、琴声悠扬的词语

1、阅读王创造性提出“爱阅读、深阅读、强理解、善表达、能力强”的教育理念。

2、句子翻译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3、蜀僧(sēng)抱绿绮(qǐ),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hè)松。

4、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5、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6、《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宋代:欧阳修

7、绿琴制自桐孙枝,十年窗下无人知。清声不与众乐杂,

8、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

9、所以屈受尘埃欺。七弦脆断虫丝朽,辨别不曾逢好手。

10、《琵琶行》唐代:白居易

11、译文: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12、译文: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13、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14、“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江上琴兴》

15、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16、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17、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18、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19、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0、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五、描写悠扬琴声的诗词

1、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2、《听弹琴》诗中描写“琴声”的诗句是“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3、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

4、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5、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如苏轼的《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就使用了“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用七个喻体来比喻水流之急。贺铸《青玉案》的“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则用五种乐曲和荆山之玉典故对王十二的曲高和寡、无人理解表示同情。

6、视频号·阅读王作家学堂

7、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8、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9、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10、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11、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1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3、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起背诵古诗文、诗歌,鉴赏才是一个大难题!我们都知道,在古诗文、诗歌中有很多的“意象”,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是要吃大亏的!

1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17、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19、《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0、写作手法:想象、通感(听觉到视觉:音乐随风荡漾在江上,又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情趣)、直抒胸臆、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