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描写儿童嬉戏画面的古诗句(100句)

2023-02-04 15:50:2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关于嬉戏的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

1、我自小热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三岁认识几百个汉字并可以自己看画本,四五岁开始熟练地背诗读经,小学看了数十部古典文学著作,打念书以来一直都是历任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学生,直到现在我留在父母家最多的东西就是一大柜子一大柜子的书。

2、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3、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4、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5、再现古诗意境古诗文语凝炼,含义深刻。小学生很难直接通过语句感悟出诗句的内涵,我们只有创设情境,把诗句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让学生从中再现意境,才能得到真正理解。

6、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

7、《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与小女》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池上幼女词白居易(唐)施肩吾(唐)幼女才六岁,小娃撑小艇,未知巧与拙。偷采白莲回。向夜在堂前,不解藏踪迹,学人拜新月。浮萍一道开。

8、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宋代《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9、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0、夜牧牛,牧牛度村谷。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11、牧童词唐代:李涉

12、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陂:池塘的岸。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13、上课伊始可以用“头戴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登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这则谜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简介作者迁移兴趣,引入自读古诗。这首诗是刚入学儿童学到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这些孩子见过白鹅有,熟悉的却少,未必见过白鹅游泳的场景。教学时也可采用观察法。可以准备影像资料,或者把课文中的插图放大成彩色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按照诗句内容的顺序去观察。首先,指导学生观察鹅的头、颈;其次,观察鹅的羽毛和红掌部位;再次,观察绿水。

14、因为都是非常熟悉的曲调,所以很容易记住。哄娃睡觉的时候,作为安眠曲唱两首,睡眠、古诗启蒙两不误。

15、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7、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宋代——《舟过安仁》 译: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18、这时有最简单纯粹的日子,负担、烦忧不在考虑之内,一个小小的满足便能欢乐一天;这时有最甜蜜温暖的幸福,家人环绕,父母尚为年轻;这是人生最烂漫的日子,这是孩童时期。

19、①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上片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江南乡村图。第二句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以乡音逗趣聊天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安适。

2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

二、描写儿童嬉戏画面的古诗句

1、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2、翻译: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4、释义: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5、长大之后王初桐和六娘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但每每看到红豆,他们都能想起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把相思之中睹物思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6、“意境”是关于诗歌艺术形象的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读诗入境应从小培养。如何把这一优秀传统理论吸收并运用于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是广大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讨和实践的问题。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材中的很多诗文,因为时空的跨度,超越了儿童的阅历和视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和诗歌之间,搭一座桥梁。

7、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8、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陆游·宋代《观村童戏溪上》 译: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

9、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0、让孩子在捕捉四时更迭的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汉语的声韵与精粹之美。而书中所配插图也不失古味,与诗歌的意境紧密相连。

1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12、此诗描写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同时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13、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14、尾联联提及当时宋朝实景:农夫冬闲跟着村里的穷书生学习,但这只是学习极基础的东西,为的是在立契,作保时不被蒙骗。。

15、乱插蓬蒿(hāo)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蓬蒿:“茼蒿”的俗称。黄犊:小牛。

16、译文: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17、所以,还有什么理由,不给孩子听一听呢?

18、《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19、作者简介: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人。唐代诗人。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曾作五言诗《帝京篇》,当时被认为是绝唱。其诗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20、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

三、描写儿童嬉戏的诗

1、短片的背景音乐就是那首被谱了新曲的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假设将白鸟看作成一种信仰、思想或者理念,白衣少年此行便是破灭年幼时的思想,甚至是“杀死”年幼的自己。短片的故事简介是:主角在追寻白鸟的过程中直面内心阴暗的,最后获得新生。以此为据,整个片子的基本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3、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4、翻译: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5、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6、鹅、鹅、鹅......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唐代诗人“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时的咏物诗。可谓天成。千古绝唱!

7、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8、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清代《村居》译: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9、(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0、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11、《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12、总有人问,要不要给孩子读古诗?

1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聪明、智慧。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14、雪天我们出门,看见已经结冰的河上有老爷爷在钓鱼,她会自己念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年前我们一起在家贴春联,她会笑着唱“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5、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16、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7、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感人画面,在怎样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在读的基础上再靠老师的讲又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教师可提岀问题引导学生听、练感悟。

18、(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19、想必这也是叶先生选诗的标准。

20、译: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四、嬉戏的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句

1、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下笔千言皆武略,字里行间有雷霆。天兵天将千百万,个个为我显神勇。

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以趣味内容导入,了解诗歌的趣味性

4、《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5、即日起,凡发在征文栏目稿件,只要单篇周阅读总量超800,即可被平台编辑部推荐至“智慧文化工程”网参与更高级别网络投稿,并可直接推荐进入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初赛。

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7、这套选本给诗词标注了孩子的适读年龄,对于父母的指导意义可能更强。而且每首诗都标注了拼音,字体也足够大,更方便孩子阅读。

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9、这部动画片气韵古朴,充满旧时春节里的世情况味,完美演绎出“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意境。

10、不解(jiě)藏(cáng)踪迹,浮(fú)萍(píng)一道开。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11、在第一期节目中,梁俊老师和他的学生唱袁枚的《苔》,空灵澄澈、诚挚动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听得让人无不动容。

12、《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xīng”。()

13、从小学统编本教材看,入选的古诗文多达126篇,其中古诗词113篇,小古文(含语录)13篇。如何教学好这部分课文,要研究的问题当然很多,但宏观地认识与把握这些篇章入选有何特点,应当更具根本性意义。

14、《池上》是一首五言绝句,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经典佳作之一。

15、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6、①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17、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

18、译: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9、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五、描写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句

1、答: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句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古代诗人描写儿童嬉戏活动玩耍的诗句,大都集中展现了一幅幅乡村的美好画面,乡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怡然自得的情景,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2、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4、《咏鹅》同样具有画面美。也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教师出示鹅的简笔画。请学生一边听诵读一边为简笔画着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这是一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感人画面。

5、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6、首句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7、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8、翻译: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9、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0、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

11、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12、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1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4、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5、(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16、释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17、颈联则宕开一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将时空的观照视角拉伸予以远观,读者眼前出现了另外一幅画面: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在春种秋收中,体会稼穑的艰辛、人生的至理;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刚刚经历宦场炎凉的诗人所欣羡的。

18、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19、“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20、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